更新时间:2024-03-08 20:49
溶原性细菌(溶源性细菌)指的是具有原噬菌体的细菌。噬菌体分为烈性噬菌体和溶原性噬菌体,在感染于寄主细菌细胞时,前者往往在菌体内增殖并将菌体裂解;后者则不使细菌裂解,而成为与细胞同步增殖的遗传因子——原噬菌体。温和噬菌体的基因组整合于宿主菌基因中,这种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称为原噬菌体,原噬菌体可随细菌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并通过细菌的分裂传给下一代,不引起细菌裂解,这种带有原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附加于细菌遗传物质上的噬菌体组成成分,称为“前噬菌体”。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即称溶原性细菌。在溶原性细菌里,噬菌体的核酸附加于宿主细菌的遗传物质上,与宿主细菌分裂同时进行复制;当遇有紫外线等一些诱导因素时,可合成完整的噬菌体,裂解细菌并继续感染易感细菌。
(1)具有产生噬菌体的潜在能力。溶原性细菌培养时,大多数原噬菌体不进行营养繁殖,但少数会自发脱离染色体,导致细菌裂解,但裂解发生的频率较低,不易察觉;而在某些物理、化学因素(紫外线、X射线、氮芥等)刺激下,原噬菌体会脱离染色体,开始复制,从而导致溶原性细菌裂解,产生大量的噬菌体。
(2)具有抗同源噬菌体感染的“免疫性”。即溶原性细菌对其本身产生的噬菌体或外来的同源噬菌体不敏感,这些噬菌体虽然可以进入溶原性细菌,但不能繁殖,也不能导致溶原性细菌裂解,例如含有入原噬菌体的溶原性细菌,对入噬菌体的毒性有“免疫性”。
(3)溶原性细菌的复愈。溶原性细菌有时会丢失原噬菌体,又成为非溶原性细菌,此过程称为溶原性细菌非溶原化,此时溶原性细菌并没有发生裂解。
溶原性细菌正常繁殖时,通常不发生裂解现象,只有极少数(大约10-5)溶原性细菌中的原噬菌体会从宿主染色体上切割下来,进行大量复制,并成熟为噬菌体粒子,进而导致宿主细胞裂解,这种现象称为溶原性细菌的自发裂解。即少数溶原性细菌中的温和噬菌体变成了烈性噬菌体。用低剂量的紫外线照射或其他物理、化学方法处理同样能导致溶原性细菌诱发裂解,使溶原性细菌大量溃溶,释放出噬菌体粒子。温和噬菌体这种产生成熟噬菌体颗粒和溶解宿主菌的潜在能力,称为溶原性( lysoge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