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1 12:15
滚水坝其实就是低溢流堰,一种高度较低的的拦水建筑物,其主要作用为抬高上游水位、拦蓄泥砂。主要原理是将水位抬高到一定位置,当涨水时,多余的水可以自由溢流向下游。因此,除了满足取水的高程要求外,还要满足冲砂的要求。具体根据其作用、地质、水文等因素来确定规模。
滚水坝是可泄洪的坝,也称溢流坝。溢流坝一般由混凝土或浆砌石构成。
按坝型可以分为:溢流重力坝、溢流拱坝、溢流支墩坝和溢流土石坝。后者仅限于溢流面和坝脚有可靠的防护措施、单款比比较小的低坝。和厂房结合在一起,作为泄洪建筑物的坝内式厂房溢洪坝、厂房顶溢流和挑越厂房顶泄流的厂坝泄洪方式,可用在高山峡谷地区,是宣泄大流量时解决溢洪道和电站厂布置位置不足的一种途径,也是从溢洪坝发展起来的新形式。
工程名。亦称“溢流坝”。清代河工工程之一。即上游水涨至一定高程时使水可在坝顶滚流而过的坝。清代的滚水坝主要是土石坝,每座上裹头各斜长三丈,高一丈三尺二寸;上雁翅各长三丈,高一丈八寸;金门内身各长四丈,高九尺六寸;下雁翅各长十丈,高一丈二尺;束水墙各长六丈,高一丈四尺四寸;下裹头各长四丈,高一丈五尺六寸。墙面石后衬里石,里石之后衬砌河砖;墙石之下,每丈每路下马牙桩二十段;入里每丈每路下梅花桩十五段;面石每丈接头扣生铁锭两个,与里石合缝处扣熟铁锔两个;照金门铺砌,坝底横长七十丈,上下坦坡,中铺石脊,宽二十丈;底石下,视土质之浮坚,定下桩之稀密,或上口下锁口桩二路,下口下关石桩三路,石缝每丈横竖扣坐铁锭四个,用石灰及熬米汁灌缝。当水势盛涨时开放,让水从坝脊滚出;当水涸时,在脊上用柴土叠镶,关拦堵御。
微山湖古滚水坝在微山县韩庄湖口双闸北、老运河西岸。《山东运河备览》载,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建微山湖口滚水石坝,坝长约100米,两端各修石裹头约16.6米。滚水坝与湖口双闸共同承担蓄泄微山湖水的任务,议定“蓄水以一丈为度,一丈为外,民田有碍,听其宣泄。”而此时湖口双闸亦开启,配合滚水坝共泄湖水。
每至湖水初涨之时,清澈湖水缓缓流过滚水坝脊,形成宽30米的水幔,剔透晶莹,倾泻东流,时而有鱼儿在水幔上击水跳跃,越过坝脊,进入广阔的微山湖内。当地百姓称此为鲤鱼跳龙门。涨水之时遇上暴风雨,则十里纤道惊涛拍岸,滚水坝前狂风卷起巨浪,阵阵越过坝脊,湖口双闸双双开启,尽泄异涨之水,涛声轰鸣,奔流东下,湖内帆船靠岸,河中粮船入港,此时登高西望,无异于东海观潮。
适逢风平浪静,水天一色,湖中帆船出航,扁舟游荡;大运河大闸放行,指挥调度来往船舶。粮艘成帮结队,缓缓北进,纤夫在两岸吆喝呼应,接踵而行,好一派繁忙祥和的景象。
相传,乾隆皇帝南巡途经韩庄,大小官员急忙接应,河内船只一律回避,乾隆登上观景长亭眺望微山湖,曾赋诗一首:“韩庄水气照楼台,雨后斜阳岸不开。人在长亭深处好,风帆一一眼中来。”乾隆走后,当地官员将其墨迹刻制石碑一块,立在作诗的长亭内,长亭因此更名为御碑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