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5 14:47
郦道元《水经注》记载:“白帝城西有孤石,冬出水二十余丈,夏即没,秋时方出。谚云:滟滪大如象,瞿唐不可上,滟滪大如马,瞿唐不可下。盖舟人以此为水候也。”
北宋《太平寰宇记》上说:“滟滪堆又名犹豫,言舟子取途不决水脉也。”秋冬水枯,它显露江心, 好似一头巨兽横截江流。秋冬之时,下水船可顺势而过;上水船则因水位太低,极易触礁。故有“滟滪大如象,瞿塘不可上”之说。夏季洪水暴发,一江怒水直奔滟滪堆,狂澜腾空而起,涡流千转百回,形成“滟滪回澜”的奇观,这时的滟滪堆已大部浸入水下,行船下水,如箭离弦,分厘之差,就会船沉人亡,故必切切记住:“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当滟滪堆露出水面部分如牛、袱、龟、鳖一般大小时,那就更需十分警惕了。古代船民为消灾避祸,有投牛祭江的风俗。
杜甫在《滟滪堆》中写道:“巨石水中央,江寒出水长。沉牛答云雨,如马戒舟航。”“沉牛”就是祭江。由于流水的冲刷,白帝城脚下,已经形成一处河湾,成为天然的避风港,短途船只就在此停泊。
范成大《吴船录》写道:“天下至险之处,瞿唐、滟滪是也。每一舟入峡数里,后舟方续发,水势怒急,恐猝相遇,不可解析也。峡中两岸,高岩峻壁,斧凿之痕皴皴然,而黑石滩最号险恶,两山束江骤起,水势不能平也。”
陆游《入蜀记》:“瞿唐关,即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关西门正对滟滪堆,堆,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土人云:岁旱时,石露大半,有三足,如鼎状,关城下旧有锁水二铁柱。”
滟滪堆虽为夔门雄姿更添景色,但在航运上毕竟是一大障碍,因此已于1959年冬炸除,“滟滪回澜”成了历史的陈迹。
为彻底避险滟滪堆的汹滩恶水,疏通长江航道,三峡航道部门组织力量将这堆礁石炸掉,夔门前没有了滟滪堆,行船至此不再胆战心惊,但后人至此,却不免有些叹惋。市社科院专家邓平认为,峡江有滟滪之阻,自古有之,它已深深融于三峡自然和人文生态之中,川江先民亦对其有畏也有情,滟滪堆耐人寻味的故事不会被人们忘却。
美国《生活》杂志摄影师德米特里·凯塞尔(Dmitri Kessel)深入三峡库区,凯塞尔所拍三峡夔门,确在峡口之处玩尽拍摄角度。重庆社会科学院专家邓平评析,凯塞尔的这组夔门老照片,既有“仰止”夔门,展现群山阻隔所形成“大江蜿蜒东、众水奔夔门”的壮美河道,又有见以白帝城为视觉中心的夔门景观,多样角度为世人呈现出完整、立体的三峡夔门。夔门峡口之中,一堆礁石愕然而立,阻隔过往船只的去路。邓平指出,这座礁石(见右图1所示)应该就是峡江中有名的滟滪堆,他并出示摄影家张祖道1956年在夔门前拍摄的一幅滟滪堆老照片来进行了比较。滟滪堆绝非等闲之辈,它扬名久矣,在峡江的历史资料中多有记载。若将夔门峡口比作出入川江的咽喉,滟滪则是卡在这咽喉之中的一块骨头。它为川江船工所敬畏,也为古今文人所赞叹。
有资料对其有生动的描述:“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湍急的江流汹涌呼啸,从峡口的白盐山和赤甲山两山夹缝中一记劲射,一举破关。可更为惊险的是,早在东汉年间,三峡一线夹缝的入口处就设下一支伏兵,这就是卡三峡咽喉,镇一江怒水的滟滪堆。
滟滪堆立于波涛汹涌的江流之中,从水下潜浮出上半截身躯,似披坚执锐,欲喝退江流。江水前浪奋力向这顽石扑来,后浪推进着呼啸而至,拍打出漫天浪花。据记载,当江水朝滟滪堆扑面而来,刹那间,滟滪堆前,波浪滔天,水雾蒸腾,漩涡飞转,地动山摇,十里可闻雷鸣之声,形成举世罕见的“滟滪回澜”的奇观。
“十五日至瞿塘峡口,水平如席,独滟滪堆水疾石险,摇撸者汗手死心,皆面无人色。每舟入峡数里,后舟方敢始发,一舟平安则簸旗以招后舟……。”《吴船录》中记载了古代船只过滟滪的情景。当年人们行船至此,不得不担忧这道“生死关”。
在白帝城下瞿塘峡口,有一庞然巨石,兀立江心,砥柱中流。这就是古来船工望而生畏的滟滪堆。船工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滟滪大如象,瞿塘不可上。
滟滪大如牛,瞿塘不可留。
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
滟滪大如袱,瞿塘不可触。
滟滪大如龟,瞿塘不可窥。
滟滪大如鳖,瞿塘行舟绝。
这首《滟滪歌》,不仅形象地说明了滟滪堆在长江不同水位时的形态,而且成为古代船家舟子的航行守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