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3-28 17:42
满族刺绣(锦州满族民间刺绣),辽宁省锦州市古塔区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早在公元907年,生活在中国北方地区的契丹族建立了辽政权,为了发展农业,辽代的统治者从中原地区迁徙了大量人口,把那些善于养蚕、织锦、纺绢的汉人集中安置在小凌河地区(今辽宁锦州地区),让他们重操旧业,织锦、纺绢因此而成为了锦州地区的一大特色,刺绣的萌芽也就慢慢开始出现。
公元1125年,满族人的祖先女真族打败契丹族,推翻辽政权建立金,随着政治经济的逐步稳定,满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的逐渐交融,女真族慢慢舍弃烦冗的皮质服装,开始穿起由布织成的衣物。与辽代的政策相同,女真人也俘虏了一部分织布、刺绣工匠来绣制衣物。女真人在承袭辽代刺绣的基础上,役使俘虏的汉人把金代的刺绣推向更高的阶段。结合了满汉两族文化的金代刺绣逐渐发展成熟,许多贵族的衣物已经开始绣满全身。
清代则是满族刺绣发展的鼎盛时期,满族人夺得政权,国家民泰安康,生活逐渐稳定,上至皇宫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延续着满族人的传统,常常在衣物上绣上具有满族特色的纹饰图样,满族刺绣逐渐流行开来。这时期的锦州成了盛京皇宫(今辽宁沈阳故宫)清朝贵族所穿衣物的特贡地区,锦州地区的女性便开始在家学习刺绣,随着时代的变迁,锦州满族民间刺绣保留了独特的满族文化的同时,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
锦州满族民间刺绣是一种民间艺术,主要具有以下艺术特征:
实用性强
由于满族是马背上的民族,封建社会时期以游牧、渔猎为生,衣物容易破损,人们旧时便用绣补的方式来增加服装的耐用程度。随着满汉文化的逐渐交融,满族人民开始转为农耕生活,审美需求逐渐提升,在绣补衣物的基础上,开始在服装上绣上花纹图案。锦州满族民间刺绣的作品中衣帽服饰和日常生活用品占了很大一部分,如肚兜、绣花鞋、枕头顶儿、门帘、坐垫、荷包、虎头鞋、褡裢、云肩等。除此之外,在满族人民聚居的地方,还盛行“晒嫁妆”的风俗,在满族姑娘出嫁之前都要给自己绣嫁妆,绣品大部分为枕头顶儿、门帘、小孩的肚兜等,绣的越多就说明这姑娘越灵巧,婆家越喜欢,而这些绣品都将作为新婚夫妇的新婚用品,只留下一部分压在箱底,留给女儿,代代相传。旧时在民间,家有喜事都会拿出一件绣品来庆祝一下,或是服装,或是门帘、幔子,来表示一种喜庆寓意,既有审美价值又富有实用价值。
绣样丰富
由于刺绣是女性创造的艺术,在旧社会女人不会读书写字,她们便以针为笔,以缎为纸,以线为墨,把自己想说的话体现在绣品之中。锦州满族民间刺绣的绣样通过表层的物化符号反映深层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民间妇女在绘画构思中的率直自然, 表现了她们的纯朴观念和实现事实的心理愿望。例如绣样中的葫芦形象就代表了“福禄”;葡萄、石榴形象就代表了“多子多福”;蜘蛛挂在网上则是代表“喜从天降”。还有经常绣在衣服上表达对美好爱情向往的“鸳鸯戏水”“龙凤呈祥”等绣样形象;表达对幸福生活向往的“富贵牡丹”“吉庆有余”“喜鹊登梅”;以及表达祈求多子多福的“五子登科”“榴开百子”;还有百姓驱灾辟邪的“钟馗捉鬼”等。这些形象都是旧社会妇女通过刺绣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绣法多样
锦州满族民间刺绣的针法多达15种,它以平、齐、匀、顺、洁为基本要求。平是指手势准确,绣面(刺绣的底部)平整,丝缕不歪斜;齐是指针脚整齐,边缘无参差现象;匀是指针距一直不露底、不重叠;顺是指直线挺直,曲线圆润;洁是指绣面光洁,无屋脊。锦州满族民间刺绣的绣法更是多种多样,其中有平绣、盘金绣、包绣、割绣、纳纱绣等,其中,平绣通常用于绣叶子、花瓣等植物;盘金绣以丝线图案为依据,将金线回旋,加于已绣或未绣的图样边缘,通常用于绣图案的轮廓;包绣则是先将棉花或者布填充在布上,绣的时候将这些棉花或布包住,更加凸显其立体感;其中较有特色的是纳纱绣,它以素纱为绣底,用彩色的丝线绣满花样,四周留有沙地,较为精妙。
色彩艳丽
锦州满族民间刺绣色彩艳丽,冷暖对比强烈,红、黄、蓝、白、黑是经常用到的五种颜色,它们分别代表天、地、日、水、铁,寓意个人平安、家庭和睦、民族日益发达、国家繁荣昌盛。
工具材料
锦州满族民间刺绣需要的工具有针、布箍、剪刀、锥子,用到的材料主要为线和布,其使用的线一般为丝线和十字线。丝线光泽度好,适用于绣制精致的花纹图案,十字线线体柔滑,是使用较多的绣线。常用的布则有平布、府绸、条格布、水洗布、板司呢、法兰绒、薄花呢、素缎、乔其纱、绢绸、天鹅绒等。
主要程序
锦州满族民间刺绣的绣制分为六道程序:一是图案设计,注重朴素、典雅、秀丽、生动、热烈的艺术效果,突出反映渴望富贵平安、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形象地表达民族迁徙、信仰崇拜;二是选择材料与工具;三是将设计好的图案绘制到面料上,图案勾描必须准确,线条要清晰,绣面洁净;四是将描绘好的绣布固定到花绷上,调整好松紧度,达到平、直、紧状态,以便正常作业;五是刺绣,运用工具和材料绣在绣布上;六是整理、装裱,完成作品。
锦州满族民间刺绣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地方戏曲、诗词歌赋、花鸟鱼虫、珍禽异兽、蔬菜瓜果、吉祥用语、风俗习惯、几何图案等都可囊括在内。与满族剪纸相同,宗教信仰也是满族刺绣的主要表现题材。满族人民信仰萨满教,这一信仰直接反映在刺绣中,内容涵盖了自然万物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等。祈福是锦州满族民间刺绣的另一大表现主题,不同的图案和颜色体现了满族人民不同的愿望与祝福,有的祈祷爱情美满、夫妻和顺,有的祝愿家人平安、和睦与健康,有的渴望事业顺利、买卖兴旺和学业有成,有的期盼子孙满堂和瓜瓞绵绵。此外,家乡的山川河流、大地草原,田野中的花草树木、庄稼粮食、瓜果桃李等,也都是锦州满族民间刺绣取之不尽的创作题材。随着满汉文化交流的加深,汉族传统文化中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古典文学、吉祥用语等也逐渐成为锦州满族民间刺绣的重要题材,如八仙过海、刘海戏金蟾、白蛇传、姜太公等神话传说,以及《三国演义》《水浒传》《杨家将》等古典文学和历史故事等。
锦州满族民间刺绣是一本满族民族文化的无字之书,是满族手工艺术鲜活的物质形态,承载了满族人的文化、民俗、情感和智慧,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
锦州满族民间刺绣造型在方法上,以形求趣;在目的上,因趣生形,带有吉祥寓意的纹样成为满族先民识变、应变、改变客观环境、美化现实生活的重要途径,也成为传递情趣、情绪、情怀、情操、情谊、情义、情致、情韵、民族情以及家国情的重要通道,对于满族文化心里凝聚力的积淀和维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锦州满族民间刺绣作为一种源于生活的文化载体,是在满族先民预期性目的的指导下创造出来的,是满族先民的审美实践,具有“人为”和“为人”的社会价值。
在传承方面,同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样,锦州满族民间刺绣也曾一度出现后继无人的现象。锦州满族民间刺绣的生产周期长,需要绣娘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人工成本较高,绣品的价格和所消耗的劳动力不能成正比,不能形成商品。从事刺绣行业的妇女付出了辛苦的劳动,但是却不能养家糊口,从事刺绣的人员逐渐减少,影响技艺传承和人才培养。
工业化的蓬勃发展使机器刺绣逐渐进入市场,群众内心更加倾向于价格低廉且满足暂时的审美需要的作品,导致大部分人工刺绣作品得不到认可。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不论是满族还是汉族,生活方式趋于一致,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城市化,具有独特满族风格的绣品很少出现在现代生活中,市场的需求逐渐减少,导致大量的绣品没有市场。
夏丽云,女,满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满族刺绣(锦州满族民间刺绣),辽宁省锦州市古塔区申报。
夏丽云在锦州市的辽西古玩商城开办了满族刺绣宣传销售中心,为锦州满族民间刺绣的宣传和传承提供了便利。同时,她潜心钻研,不但恢复了锦州满族民间刺绣的一些传统刺绣技法,还借鉴和融合了苏绣、粤绣、湘绣、蜀绣的工艺,革新了锦州满族民间刺绣的制作工艺,将满族刺绣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她独创了“仿真绣”三项专利技术,分别为“双面异绣”“浮雕绣”“多维立体绣”。
为了更好地传承锦州满族民间刺绣这项传统工艺,锦州凌海市建立了刺绣产业示范基地。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锦州市夏氏满族工艺发展有限公司获得“满族刺绣(锦州满族民间刺绣)”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满族刺绣(锦州满族民间刺绣)”项目保护单位锦州市夏氏满族工艺发展有限公司评估合格。
2024年3月20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2023—202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单》,作为满族刺绣项目依托单位的黑龙江满艺工艺品有限公司、牡丹江渤海靺鞨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被认定为“2023—202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重要展览
2008年,锦州满族民间刺绣在北京奥运会“中国故事”文化展示活动中展出。
2010年,锦州满族民间刺绣在上海世博会中展出。
2012年6月6日,锦州满族民间刺绣在2012年中国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暨生产性保护成果展中展出。
2015年6月13日,锦州满族民间刺绣在河北省第八届民俗文化节中展出。
2019年1月,锦州满族民间刺绣在“多彩年俗 匠心传承”迎新春非物质文化遗产惠民展示展演活动中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