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5-24 16:11
日照民歌“满江红”属大型民歌套曲,是鲁南五大调之首,素有“细曲”“雅歌”之称。《四盼》是“满江红”中最优秀的代表曲目之一。
满江红,为鲁南民歌五大调之一,鲁南五大调音乐中,以郯马五大调和日照《满江红》最具代表性。鲁南五大调历史悠久,其源头应是由元曲小令、散套演变而成的明清小曲。山东日照一带多有传唱。《满江红》在日照的传唱可以追溯到明代前。从古代开始,日照渔民即惠享鱼盐之利,贸易活动频繁。清康熙年间,日照形成了岚山、获水、石臼、涛雒、毡子、加仓、龙王口等7个自然口岸。因此《满江红》沿海渔村最为流行,每当渔民从海上满载而归,亲朋好友便欢聚一堂,设宴祝贺。酒至半酣时,便手舞足蹈,忘情欢歌。宴席上的碗、碟、盅、筷便自然成为敲打节拍的助兴乐器。
传唱于日照市东港区及其周边地区的《满江红》为鲁南五大调之首,内容呈现多样化,从各个角度反映当时的社会形态、风土人情及历史典故。题材内容较广泛,有反映一般社会生活的,有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但最多的还是表现生离别怨、思郎盼夫的。填词随意,既有程式化演出,也有即兴演唱,优雅明快,跌宕起伏。它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演唱形式,其节奏平实徐缓,歌词辞藻考究、高雅隽永、典雅秀丽、刻画细腻,多以叙事的形式讴歌自然风光和情谊,描写山水、景色题材的,音乐形象鲜明,旋律和谐,优美动听;以赶集、探亲、对花、猜花、爱情等为题材的,欢快热烈、情绪开朗、富有情趣、亲切感人、真嗓演唱,音乐个性十分鲜明。它的曲调优美、细腻,既有古代宫廷御用音乐、江南丝竹音乐风格,又有日照民间文艺成分,有显著的地域特征,通俗易懂、易演易唱,主曲与夹曲回旋变化,既有节奏的变化,也有调的变化,对比鲜明,素有“细曲、雅歌”之称。
东港地区耍旱船时也多唱《满江红》,故它又有“旱船调”之称。
《满江红》的演唱形式有坐唱和群唱两种。演唱者一人或二人,演唱与伴奏者围桌而坐,其演唱形式类似一般曲艺。群唱时数人至十几人、几十人不等,大家围拢一起或横排为两行,部分演唱者手持乐器,边演唱边伴奏,有的吹、有的拉、有的弹、有的打。《满江红》主要采用洞箫、二胡、三弦、钱琴等乐器伴奏,其他乐器如柳琴等可有可无、可增可减,兴起之时有人则用酒盅、碟子、碗等击打合拍,声音清脆动听,姿式优美,形式活泼、别具一格。
《四盼》是“满江红”中最优秀的代表曲目之一,指四季之盼,唱词是按盼春、盼夏的顺序及各月所开之花组织起来的。全曲表达了一个少女对远方恋人的离愁别绪和悠悠相思。作为“鲁南五大调”中独立且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更加彰显了其历史研究价值和现实传承意义,它以优美细腻、淡雅抒情的曲调,独特的演唱形式和风格特征,对于研究民间音乐的发生、发展和沿革,对于丰富中国当代音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满江红·四盼》属于典型的夹曲体结构,主曲多为商调式,夹曲的调式不稳定,有宫调式和徵调式;《满江红·四盼》的歌唱语言多是日照方言,其旋律有南方曲调的细腻优美,主曲与夹曲在节奏、歌唱速度及情绪情感上形成对比。《满江红·四盼》的演唱对于气息的运用有较高的要求,气息运用要多且灵活,平腔与高腔交替运用,方言咬字与歌唱情感紧密结合。其风格韵味通过衬词、衬腔、一字多音的运用和波音、下滑音和倚音的运用来体现。
目前日照等地的老艺人寥寥无几,鲁南五大调面临后继无人的危险,急需抢救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