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30 15:10
滦南剪纸是一种河北省的传统民间剪纸艺术。滦南北依燕山,南临渤海,“燕南渤北”这一长廊地带恰如一条扁担,一头担着华北,一头负着东北。滦南民间常说的“蛇盘免,必定富”就明显带有晋南、晋中早期图腾崇拜的色彩。
据(滦县志序)载:“县居京东,是东出山海关要路,素称形胜,乃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因滦南地处华北与东北衔接的咽喉要冲,加上北方多年战争频仍,所以自古以来此地人口流动性很大,并且是多民族交融。
周时的山戎,三国时的乌桓,十六国时期的鲜卑,辽、金时代的契丹、女真族以及元、清两个朝代的蒙古族、满族都先后活跃在这一地区,各民族文化也得以在此地交流、融汇和发展。剪纸艺术也当然地烙上了各民族交融的鲜明印痕。如乐刘氏剪的花盆雕纹能找到较典型的满回文字图形,也能找到和出土的辽代四喜花瓶上相吻合的非常生动的三撇花饰。再如生命树下的动物,大多是各不同民族的图腾崇拜,滦南剪纸里已发现的有象、猴、驴、羊、牛、免、猪等7种动物,留下了民族交汇的痕迹。
滦南剪纸是北方剪纸“西纸东渐”艺术长廊中的重要驿站。北方剪纸的源头,在黄河中游的陇东地区,后随移民东传与滦河流域文化交融创造,再传入东北,这个过程叫作“西纸东渐”。据滦南县1981年地名普查统计,全县594个自然村,建于明代的占89%,也就是说,滦南县约有90%左右的居民来自外地。这些移民除少部分来自浙江、安徽、湖北、河南、山东等地外,绝大部分是明洪武四年(公元1341年)从山西山后陆州(蒲州、解州、绛州、霍州、隰州、吉州)迁来的居民。
据专家考证,这些来自晋中、晋南一带的居民是黄帝氏族中沿中条山、太行山向东北方向迁移一支的后裔。山西大量的移民迁居滦南,带来了黄河中游的高原风情,也带来了中华民族最早期的灿烂文化,古朴的西部剪纸也在滦南大地扎根,结果。贺林安剪的龟、蛇;王慕珍剪的龙、鱼(古时龙蛇不分);高尚仁剪的龟、鹤、兔;何振起剪的汉罐;田景惠剪的葫芦套方正(蛇盘九颗蛋的演变),变形的(抓髻娃娃)以及正月二十五填仓节用的仓官爷(蛇盘盘)等等,这些都是以黄帝族为主的中华民族最原始的图腾崇拜(龟、蛇、鱼、蛙、免、蟾、晰蜴、蛇盘九颗蛋、抓髻娃娃)的遗存。滦南民间常说的“蛇盘免,必定富”就明显带有晋南、晋中早期图腾崇拜的色彩。
同样是为了生活,山西人大量迁入滦南,而滦南则世世代代不断有以商贾为主的人群去闯关东。据《滦县志》载:“滦人习贾在本地者十之二三,赴关者十之六七,沈阳、吉林、黑龙江三省之地皆至焉。”与东北三省之间的商业流通必然地伴随着文化流通。
而且东北三省特殊的地形像一个开口朝渤海的马蹄形磁铁,东、西、北三面环山,南朝渤海,这种特殊的地理结构,决定山海关成了中原文化进入东北的唯一通道,而昌(黎)、滦(县)、乐(亭)则紧紧地把着关里的大门,所以这一带的文艺如评剧、大鼓、皮影都相继出关,成为东北文艺的当家品种,滦南剪纸也无例外地传入东北,受到东北人民的喜爱。直到解放初期,滦南剪纸艺人乐刘氏到本溪市探亲,当地好多人向她索求作品,本溪市电台还对其进行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