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客家

更新时间:2024-01-26 19:05

滨海客家,是在广东东江流域居住的客家原住民,和北部湾客家人。“滨海客家”群体源自“客家金三角”,北部湾客家人多自明代“由闽迁廉”、开枝散叶于钦廉灵防四属。

研究背景

“滨海客家”概念由杨宏海于2007年首次提出。所谓“滨海客家”,是指历史上从粤闽赣聚居地迁向沿海地区的客家人。他们走出大山来到滨海,与当地原住民交融,生产方式为渔农结合,经济上亦农亦商。作为滨海客家,将原乡的山地客家文化与滨海地区海洋文化融为一体,既保留山地客家的耕读传统和勤劳坚韧的精神,又吸纳海洋文化的开放、重商、包容、进取的元素,从而形成与山地客家文化有所不同的新质文化,即“滨海客家”文化。

历史文化

惠州

惠州府客家人成为事实上的主人;广府人在语言上、人缘上与省城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与客家人大有合作空间;“靠海吃海”的潮汕人,掌握打鱼、煮盐、腌制食品的技术,并且善于经商,有高强的谋生本领。三大族群能在这里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离不开互相包容,因此“开放包容”列为滨海客家精神之首。滨海客家从山区迁徙到沿海,从农耕文明向海洋文明转型,不管是在族群内还是在不同族群之间,如果缺乏包容,可能连生存都成大问题。

深圳

深圳客家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交融点,许多客家遗迹都可以显示出滨海客家的海洋文化特点,深圳的滨海客家文化有着海洋文化色彩。宋元至明清时期,闽粤赣等省的客家人陆续进入到深圳地区,特别是清初的“迁海复界”事件后,在政府政策推动下,大量的客家人移民至深圳各地。从清中期至近代,客家人成为深圳地区人口最多的汉族民系,是客家人在中国沿海地区最主要的聚居地之一。深圳客家受到自然环境和民族交往的影响,呈现出海洋文化色彩,被学界称之为“滨海客家”。

改革开放后,全国最大的移民城市深圳,成为了滨海客家最集中的居住地。

北海

客家文化,是居住在北海的“滨海客家”这一族群所独有的文化传统,北海客家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3,2011年。北海客家居住地多兼有山海地缘(曲樟除外),涠洲岛更是全客家的疍家人。此外,地角也有客家人。因此,渔农盐兼作是一大特色。

明代是大量的客家移民进入闽粤后,迁居北部湾的集中期。作为北部湾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廉州府,时称“渔盐之利,富甲他郡”,是客家人迁居的首选之地,因此促成了客家人的大量进入。这就是为什么北部湾客家牒谱中有始祖源于明代的记述。因此,北部湾客家的形成不是孤立的,是客家人六次中原迁徙的产物。其迁移路线基本循客家中原迁徙足迹而来。即河南→山西→江西→福建→广东→廉州府(合钦灵防四属)→海南→广西。

客家人从中原转辗闽赣迁徙而来,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和丰富的物种,改变了珠乡人口结构的同时,也改变了南珠古郡千百年间单一的物产结构。北海客家人在北海合浦定居后,形成了长期稳定状态,极少有再向其他地方迁移的现象。即使有少数再度迁移,也不超出合浦郡区域。在一定意义上说,北海是中原客家迁徙的终点。北海客家人的迁徙历程中还有明清之间因“禁海”而出现的二次迁移和因支持国家建设而出现的“水浸区”三次迁移。

研究意义

开展深圳“滨海客家”的定位研究,发挥深圳客家的“地缘、人缘、商缘”优势,有利于深圳主动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深圳都市圈”文化经济的协同发展,有利于深圳客家与全球客家的文化交流和经济互动,有利于推动深圳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