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缎

更新时间:2022-05-17 18:52

漳缎是中国古代绒类织物的代表作,始于明末清初福建漳州,由两组经线和四组纬线交织而成,在织物结构上创新了原有素绒织物,成为最具艺术特色的以缎纹为地、绒经起花结构的全真丝提花绒织物。在工艺技术上极为精湛,制作漳缎使用的提花绒织机,是中国古代花楼机中机械功能最为完善、机构最为合理、技术工艺最为成熟的一种,并一直传承。有花素两类。素漳绒表面全部为绒圈,而花漳绒则将部分绒圈按花纹割断成绒毛,使之与未割的绒圈相间构成花纹。

简介

使用桑蚕丝作原料也可用桑蚕丝作经,棉纱作纬交织的地组织上,以桑蚕丝或人造丝起绒圈。织造时每织四根绒线后织入一根起绒杆(细铁丝),织到一定长度时(约20厘米左右),即在机上用割刀沿铁丝剖割,铁丝脱离织物,则成毛绒。此毛绒根据纹样的设计,就能使纹样清晰地显示在缎面上,并有光泽。

构成织物的纹样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绒花缎地,即漳缎;一种是绒地缎花,即漳绒。有单色和双色之分,富丽华贵,可做秋冬衣料或高级沙发套、窗帘等。正是由于独特技艺和典雅的面料质地,漳缎在古代主要供贵族用作服饰面料和室内装饰。现代漳缎常被作为高档礼服、晚装的首选面料,或制成女性艺术手包、钱包、化妆包等,还较多地应用于高档靠垫、座垫及家居装饰配件等。

历史记载

据史料记载,漳缎是在元代著名的“怯绵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至明代已大量生产,在济朝尤为盛行,宫廷贵族多用漳缎作为服装、鞋帽及装饰的面料。由于漳缎高雅端庄,极富立体感,所以得到很大发展,在杭州、南京、苏州等地都有一定规模的生产。

漳州原来盛产丝绸,称为漳绸;明末转向绒类生产,称为漳绒。苏州就在漳州漳绒和南京云锦的基础上,改进织造工艺,按漳绒的织造方法,按云锦的花纹图案,创造出一种既是贡缎地子,又是云锦花纹,成为缎地绒花,具有独特风格的丝绒新产品——漳缎。道光年间(1821一1850年),苏州的机户大都生产漳缎,可说是漳缎生产的全盛时期。故宫博物院收藏较多,如万字百蝠漳缎敷彩团花漳缎绿地织五彩缠枝牡丹漳缎宝相花漳缎方袱。明晚期南京生产的金地莲花牡丹云龙漳缎炕褥,纬二重经起绒组织,起毛杆起绒圈,割断毛圈成绒。以双股拈金线浮纬为背景,朱红色绒毛显花。绒毛挺立而整齐密集,高度约2毫米。纹样由五爪龙、四合如意云、缠枝莲花牡丹组成,具有明显的明代特征。传世文物还有耦荷色漳缎织五蝠捧寿团纹夹袍清漳缎团凤纹刺绣女衣、清末民初漳缎女袄

近现代,随着外国列强入侵,江苏漳缎生产走向衰落,抗战爆发后更是陷入绝境。新中国成立前,天鹅绒雕花的名手仅剩林振明、严泰国、王德清等20多人。

1949年后,漳缎供做戏衣及装饰点缀之用,也成了江苏省的大宗出口创汇产品。旧时丹阳漳绒织造师傅主要从苏州学艺,1957年丹阳布厂开始织造漳绒,从此,漳绒在丹阳得到蓬勃发展。1959年北京迎宾馆及民族宫两大建筑的装饰用绸及沙发桌椅、会椅等套垫,都采用苏州漳缎。

“文革”中,漳缎被视作封资修产物,于1966年起停止生产。1972年,丹阳组织人员去苏州学习漳绒织造技艺,手工织造漳绒再度在丹阳兴起。1974年,丹阳回纺厂正式更名为丹阳漳绒丝织厂。1979年10月,漳缎生产得到恢复,产品供不应求。但由于漳缎产品工艺复杂,手工织制,技术力量不足,生产发展速度缓慢。漳缎的民间生产,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几近绝迹。到1992年,苏州、丹阳两地的漳绒生产已完全停止。1997年漳缎成为江苏省受保护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种。2009年,漳缎列入市级“非遗”名录,2011年,又列为省级“非遗”,苏州丝绸博物馆为传承单位。

苏州仅存的一台原汁原味古老传统漳缎木织机,在苏州丝绸博物馆内。2013年,苏州丝绸博物馆的王晨以苏州漳缎织造技艺项目入选江苏省第四批省级非遗传承人。王晨从1995年起接触漳缎织造技艺,2000年受邀负责撰写了《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丝绸织染卷》一书的“漳缎”章节。苏州丝博一方面将古老的漳缎织机恢复运转,传递着历史记忆中的织造技艺;另一方面积极寻找生产漳缎的合作者,按传统漳缎的工艺规格改造机械,特别是三种不同粗细的纬线投梭及手工起绒划绒的工艺技术的实施,既传承了漳缎技艺又提高了生产效率,满足了开发新品和生产性消费的需求。在第二届苏州创博会的展区中,丝博用最新设计的漳缎图案面料制作了数件男女服装和餐桌饰品,让已远离人们生活多年的高贵服饰又回到了现实。

2013年丹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戴玲经过多年的探索,成功复制了清朝初年的一件雕花天鹅绒椅披,并在2013年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和江苏省工艺美术精品大奖赛中分获金奖和银奖。

生产过程及特点

漳缎织造所使用的提花绒织机,是我国古代花楼机中机械功能最为完善、机构最为合理、技术工艺最为成熟的花楼机,其主要技术特点体现在显花和应用起绒杆起绒的工艺,特别是采用了独立式挂经装置的创新技术,并一直传承,堪称为我国古代的高科技。

长期以来,漳缎产品一直由手工制织,织造时必须由挽花工和织工两人上下配合才行,尤其是用不绣钢丝作“假纬”投梭织造并“划绒”的工艺,都必需用手工操作,无法用机械代替,可见具备很高的技术内涵,是我们宝贵的、不可多得的传统手工技艺遗产。由于生产漳缎需由手工操作制织,尤其是起绒和划绒的工艺无法用机械代替。漳缎、漳绒,都是单层制织,边织边割,分为花绒木机和市绒木机两种。漳缎手工织造的台时产量亦仅为0.15公尺。

漳缎的全部生产过程均以手工操作来完成。这种古老的织造方式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生产效率极低,价格也就很高,使喜爱这种面料的顾客们望而却步。后来,改革漳缎织机的装置便应运而生,而且丝绸织机的演变也给漳缎织机革新创造了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工程技术人员及能工巧匠们首先用机械化的提花龙头控制提花部分经丝的运动,替代了人工牵花,用轧孔纹板替代了传统的线制花本。这样只需一名操作工,一边用脚控制提花龙头的运动,一边用手完成投纬、割绒的工作,即使织物保持了原来的技术要求,又大大减少了劳动负荷和劳动力,还使生产效率提高了2-3倍。

除一些博物馆为展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仍保持了传统织造工艺和方法外,生产漳缎的工厂均采用半手工、半机械化的方式,以提高劳动生产率。2014年周家明恢复再造了一台运用机械笼头提花的手工绒织机,使现代人已十分陌生的漳缎生产成为可能。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