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0 23:19
《潘妃曲·闷酒将来刚刚咽》是元代戏曲家商挺所作的一首散曲。这首小令以女子的口气倾吐相思,由自己的渴求与情人欢聚,推己及人,表达了“普天下心厮爱早团圆”的愿望。
〔双调〕潘妃曲
闷酒将来刚刚咽①。
欲饮先浇奠②。
频祝愿:普天下心厮爱早团圆。
谢神天,教俺也频频的勤相见③。
①刚刚:此为勉强意。
②浇奠:以酒洒地,以表示祭奠。
③厮爱:相爱。
这苦酒已取在手中,要咽下总那么勉强。
在独自闷饮之前,我先把一杯浇奠在地上。
我一遍遍默默地祈祷上苍:愿普天下有情人早早团圆,如愿以偿。
上天啊,请满足我的愿望!让我也能同心上人频频地相见,一回回倾诉衷肠。
这支小令容量有限,内容也十分简单,说的仅是一名女子借酒遣闷,饮前奠酒,祷祝能与情人频频相见。论起作品的艺术特色,恐怕只有“明白如话”四个字。然而读后还是可以产生一些联想,这说明它还是具有相当的感染力量的。
联想之一,是曲中“普天下心厮爱早团圆”这句话。《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结末有一句“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曲辞,如今是妇孺皆知的名言,因为它恰恰总结了全本《西厢记》的主旨。金圣叹评点《西厢》,对第五本处处看不上眼,唯独对这一句赞不绝口。后人还巧妙地取来了《琵琶记》“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的曲句,来对偶“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成了各地月老祠的佳联。《西厢》的警语同该曲的这一句如出一辙。在无法判定两者孰先孰后的情形下,只能说它们是偶然的相合,说明这一句话确实表达了封建礼教禁锢时代人们内心蕴藏的共同愿望。不消说,该曲在“明白如话”的同时产生出脍炙人口的佳句,这一点就颇不简单。
联想之二,是女子的祝告内容。女子在“频祝愿”后才来一句“谢神天”提及自己,固然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博爱可能,但更合理的解释是,因她见惯了天下有缘男女因受各种客观情形的阻碍以致不得团圆的现实,而自己在条件上还远不如他人。联系首句的“闷酒”,竟连咽都咽不下去,足见她同心上人的阻隔,有着更深层的原因。女子“谢神天”,仅祈愿“教俺也频频的勤相见”,而不敢直言“团圆”(曲中显然是男女结合而共同生活的意思),也可见两人之间存在着礼教条件下难以逾越的障碍。尽管这一切只是推测,却说明作品在“明白如话”之下也隐含着婉曲的意旨。
联想之三,是女主人“闷酒”究竟“饮”了没有。“闷酒将来刚刚咽”,“刚刚”是使劲、勉强而非“刚才”之意,否则同下句“欲饮先浇奠”就明显矛盾。宋无名氏《相思会》词:“人无百年人,刚作千年调。”句中的“刚”,亦作死劲、勉强之解,可为一证。在世人看来,女子完整的活动过程,是取来酒浇愁释闷,可咽不下去,于是泼在地上“浇奠”;祝祷后是“饮”了,然而虽然胸中语已一吐为快,却饮的还是“闷酒”;足见“频频见”的愿望实难实现。这一联想同样是“求之于牝牡骊黄之外”,却再一次显示了作品意蕴的想象空间。
五代冯延巳有《长命女》词云:“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被诵为名篇。人类的审美出于同情,只要人同此心,心同此感,即使浅显明白的作品,也会增现艺术的魅力。这是最后一则联想,却也是由该曲生出,故附记于此。
商挺,字孟卿,一作梦卿,晚年自号左山老人。曹州济阴(今山东曹县)人。曲家商正叔之侄。金末曾北走依赵天锡,与元好问、杨奂交游。严实居东平,聘为诸子师,后辟经历,出为曹州判官。杨惟中宣抚关中,挺从为郎中。第二年,升宣抚副使。1260年(中统元年)为陕西、四川宣抚副使,后佥四川行省事,擢参知政事,行四川枢密院事。1264年(至元元年),入拜参知政事,1269年(至元六年),同佥枢密院事,累迁枢密副使。后因事系狱,俄出。1288年(至元二十五年)卒。《元史》有传。商挺工诗善书,尤长隶书,尝著诗千余篇。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