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旭华

更新时间:2021-11-30 13:39

潘旭华,浙江省武义县人,浙江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数控机床专家,国家“863”项目《汽车曲轴随动磨削机床及其相关工艺》负责人。2012年12月7日,潘旭华及其团队承担的国家“863”重点项目《汽车曲轴、凸轮轴随动磨削装备支撑技术》在浙江上虞通过国家级鉴定。这项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863”重点项目科技成果,意味着汽车等各类机械设备的发动机有望延长寿命、降低油耗,标志中国跻身超精密加工装备制造的国际先进行列,对提升中国制造业整体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简介

潘旭华16岁中专毕业,到一家国营企业当工人,被同事称为“能解决任何技术难题的怪才”;25岁时,发明将农作的“耕”与“耙”两道工序合二为一的“耕耙犁”;38岁时,进入高精度数控机床领域。至今(截至2013年1月)已有近40项有关机床研究的国家发明专利。

在教学中,潘旭华把“不断试错”的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大胆去想、大胆去做、大胆出错”。

个人履历

1981年,中专毕业被分配到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机引犁耙厂工作,被同事誉为“能解决任何技术难题的怪才”。

1991年,发明了特别适合南方水田耕作又省时省力的耕耙犁。

1993年,离职创业。

2004年至2006年,制造出高精度的静压导轨,发展成数控外圆磨床

2008年,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点项目《汽车曲轴、凸轮轴随动磨削装备支撑技术》的研究。2012年4月,该项目通过国家科技部专家组验收;2012年12月,通过教育部科技成果鉴定会组织的国家级鉴定。

主要成就

2012年12月7日,潘旭华及其团队承担的国家“863”重点项目《汽车曲轴、凸轮轴随动磨削装备支撑技术》在浙江上虞通过国家级鉴定。这项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863”重点项目科技成果,意味着汽车等各类机械设备的发动机有望延长寿命、降低油耗,标志中国跻身超精密加工装备制造的国际先进行列,对提升中国制造业整体水平具有重大意义。2012年12月7日23时41分,新华社发布新闻通稿《我国超精密加工装备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可以掌控万分之一毫米细微移动的超精密加工装备核心技术在中国取得突破。鉴定结果显示,该机床加工件的关键指标——连杆颈圆度误差仅为0.0028毫米,这一精度不仅明显优于对比加工件0.0042毫米的误差值,也超过了国际先进同类磨床0.003毫米精度标准要求。

人物观点

1.在中国当前的经营环境中,产品越吃香利润越大,被仿冒的风险也就越大。提价,眼前的钱可能赚得会多些,但仿冒者一多,恶性竞争随之而至,长远的钱必定赚得少;降价,让客户认可你的产品又让他们顾虑仿冒的风险,市场占有率高了,长远的钱也就赚得多了。

2.要对得起这份信任!即使“倾家荡产”,碰得“头破血流”也值。

3.科技研发就是一个需要不断出错、让自己能力提升的过程。

4.我唯一的优势只是比别人多想一百种方法。有些想法是很荒谬的,但绝不是胡思乱想。而且,想的方法要比试验的方法多10倍以上!

5.所有的图纸都保留在我的脑子里。要使每个零部件组装成一台完整的机床,一是要对机床的所有结构、数据都须烂熟于胸,取用就像计算机一样方便;二是要求设计思路简便优化、逻辑关系十分清晰。

6.即使微小的创造发明,其过程都是艰苦卓绝的。

7.我的团队没有多余的人,只有放在什么合适位置发挥更好作用的人。

人物自述

我1981年中专毕业到浙江武义机引犁耙厂工作,在武义宣平这个相对偏远的山区小镇二十几年没挪过窝,平生最大的兴趣就是机械的创造发明,并因此拥有相对丰厚的创业成果。然而,与科技部一次不同寻常的交往,却改变了我人生的轨迹。2007年3月,友人向科技部高新司冯记春司长介绍了我的成果,冯司长听后很感兴趣,马上要我去京向他汇报。起先我没很在意,以为这是冯司长一时兴起。不想,冯司长十分认真。在他的再三催促之下,8月7日我赶到北京。次日早上,冯司长与戴国强副司长一起约见了我,并用整整45分钟时间,详细了解了我的科研进展情况和后期计划。因为那时我已有液体静压导轨制造技术和一种随动磨削原理性样机,于是,他们马上确定组建专家组到浙江松阳进行现场考察。9月中旬,科技部高新司自动化处处长蔡文沁告诉我,专家组马上要赴松阳。两天后,蔡文沁处长带领盛伯浩(北京机床研究所副总工程师,中国微米加工的倡导者)、王田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所长、教授)、杨华勇浙江大学教授)、陈耀昌(北京第二机床厂总工程师、磨削机床专家)等,到达松阳现场,详细考察了液体静压导轨实物、相关技术资料和检测报告,并询问了相关问题。

2007年中秋节上午,我再次应约到科技部,将专利资料交蔡文沁处长。蔡文沁告诉我,司里有意向给我下达一个“863”计划项目,研究内容自定,但由于“863”项目管理规定,组长必须要有博士学历或教授职称,因此要求我找一个大学教授担任项目组组长。下午,冯司长到我入住的宾馆看望我,问我准备做什么项目,我说,既然第一次见面时提到随动磨最难就做随动磨,并主动提出按世界先进水平对结果进行考核。冯司长当即表示,既然你能勇挑重担为国分忧,那我们就争取以特批的方式让你自任组长。同年春节前,通过蔡文沁处长联系,我到安徽奇瑞公司和常州戚墅堰机车厂了解随动磨床的情况。在了解的过程中,德国勇克机床的先进性和复杂程度,让我十分震撼。戚墅堰接待工程师与我谈到的“在与国外公司谈判过程中完全没有国格”,又让我十分沉重。在戚墅堰考察时,冯司长刚好在苏州。他当即召集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局负责人,要求他们给我以支持。考察后,我一直在想随动磨磨床的具体实施方案,但总觉得自身的基础太差、与国外的差距太大,担心做不出完整的随动磨削机床,决定放弃项目。于是给冯司长去电表示,“863”项目这么难,还要特批,要么就算了。冯司长说,我现在正在火葬场处理父亲后事,过两天上班就马上催办此事。冯司长这种责任心,让我感到已无退路,并有拼死完成项目的坚定想法。

2008年5月,我到北京进行项目答辩。之前,去冯司长办公室与他见面时,冯司长对我说,希望你认真工作,踏踏实实作出随动磨床,填补我国高端机床的空白。你的项目研究不仅要与国内同行比拼,而且要与国际最先进机床进行面对面叫板,争取打一个平型关大捷,以振奋人心。并解释,在向国内已经下发项目的情况下,再重复下发项目,从立项方式上是从“相马”到“赛马”转变。之所以给我特批组长,就是根据胡锦涛总书记说的,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大胆地使用人才,我相信你一定能把这个事情做好。随后,我就卖了正在经营的两个工厂,组织人员,筹集资金,全身心投入到项目的研发之中。

社会评价

1.专家组组长、北京第二机床厂总工程师陈耀昌:思路开阔、方法独到,他能做出世界领先水平的机床!

2.科技部高新技术产业化司司长冯记春:科技部过去都是直接从教授、博士中挑选人才,授予项目,现在要尝试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你就是第一人!

3.同行专家:正因为他是一个中专生,且长期工作生活于浙中山区的偏远小镇,“孤陋寡闻”,才使他几乎没有任何思维的束缚,以全新的思路,创造出他人很难想象的成果。

4.浙江亚微精密机床有限公司厂长詹为群:这么多年,他对精密机床的研发一直是只有投入没有任何产出,如果不是超常的毅力、精益求精的态度和高度负责任的精神,根本难以想象。

5.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袁巨龙:潘旭华投入了大量的个人资金用于科技研发,难能可贵,他不重名利、不浮躁、专心科研的精神值得很多科研人员学习。

6.浙江传媒学院刘宣文教授:潘旭华是一个把想法化为行动的战士。他始终能够百折不挠,甚至将自尊、金钱、健康置于危险境地,从而拥有获得成功的动力。

7.浙江师范大学博士俞红祥:研发中,往往一个零件就是几十万元的投入,只要科研需要,潘旭华花钱购买这些零件眼睛都不眨一下。但他自己的生活却能省就省,常常吃泡面,用的还是200元的手机。

8.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教授施璐:潘旭华曾义务给学生开设创新课程,让学生自己寻找资料、提出解决的方案,他注重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和逆向思维,鼓励学生发明创造。

9.超精密加工专家、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荣誉理事雷源忠教授: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控制相关核心技术。我国通过原创性的突破,掌握了这项超精密加工装备核心技术,对推动机床工业的发展和提升制造业整体水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10.潘旭华的女儿:父亲有点像乔布斯,做事专注起来近乎痴狂,家里有一个“密室”,全是机器零部件和图纸,他经常躲在里面,很长时间不出来。

潘旭华现象

“中专生”,“民企老板”,“三无人员(无大专以上学历、无职称、无前期立项项目研究经历)”、“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成果拥有者”,这些身份重叠在“潘旭华”这个名字上,引发出人们对人才评判、传统教育、科研创新环境等问题的发问和思考。一个无职称、无正式项目研究经历的中专生,承担国家“863”项目,率先闯出世界先进机床的创新之路,被称为“潘旭华现象”。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