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9-04 01:08
潮海关旧址,组成建筑分别位于汕头市金平区小公园开埠区和濠江区礐石半山,分别建成于(1898~1922)年间,其中,“潮海关旧址”项目中的潮海关钟楼始建于民国八年(1919年),民国十年(1921年)竣工投入使用。
20世纪20年代汕头对外通商贸易,远洋航线四通八达,经济辐射涵盖粤东、赣南、闽西南,日、德、法、美、俄等国商人纷纷到汕头经商贸易。20世纪30年代迎来辉煌时期,汕头口岸的进出口船舶总吨位居中国第三,从而造就了“百载商埠”。汕头是近代中国最早开埠的港口之一,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建立的经济特区之一。潮海关旧址承载着汕头开埠的城市记忆,融入侨乡特色文化品牌,成为联结海内外潮汕人的亲情纽带和精神家园。
潮海关旧址分别建成于(1898~1922)年间,其中,“潮海关旧址”项目中的潮海关钟楼始建于民国八年(1919年),民国十年(1921年)竣工投入使用,是汕头开埠以来最早的建筑之一,也是中国保存较为完好的民国早期海关钟楼之一。新中国成立前,汕头海关的前身“潮海关”一直在此楼办公。作为汕头百载商埠沧桑巨变的见证者,旧时汕头就有“钟楼鸣,午炮响”的说法,老一辈的汕头人由于海关钟楼的大钟每隔一小时报时,是汕头人生活以及轮船通关的标准时间。
汕头海关,成立于1950年,前身可追溯至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粤海关下设的庵埠总口,距今330多年历史。清咸丰三年(1853年),粤海关在汕头妈屿岛设立海关,称潮州新关,辖庵埠总口及其所辖各口。清咸丰十年(1860年),被洋税务司控制的潮海关设立。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收回潮海关主权,于1950年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汕头海关。1984年,汕头海关升格为正厅(局)级海关,直属海关总署领导。关区毗邻港澳台,地处于广东省沿海经济带东翼,业务管辖范围涉及粤东5个地级市(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梅州市、汕尾市)和全国首个特别合作区——深汕特别合作区,覆盖面积3.1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215公里。现有1个副厅级机构(缉私局),18个正处级机构,15个隶属海关单位、2个副处级办事处,另有8个事业单位和1个总署托管的事业单位,在职关警员2000余人。
2008年,潮海关旧址中修复后的海关钟楼开辟为“汕头海关关史陈列馆”。
潮海关旧址包含潮海关钟楼、高级帮办宿舍、低级帮办宿舍、外马路副税务司公馆、礐石副税务司公馆等5处海关历史建筑,系汕头海关前身潮海关的总关办公大楼、税务司(相当于海关关长)和高级职员在汕头市区的寓所,为汕头市区现存为数不多仍保存完好的清末民国时期西式洋楼,位于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小公园开埠区和濠江区礐石半山。
潮海关旧址的海关钟楼(汕头海关关史陈列馆)是2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红砖洋楼,座落于汕头市老城区海滨路西延段,属西洋新古典建筑风格,走廊环绕四周,正门楼顶镶嵌的大钟为大理石面,黑色罗马数字,钟楼建筑面积约1600平米。汕头移居海外的华人华侨众多,海关钟楼承载了他们对汕头埠起起落落的很多回忆,每逢回乡探亲时,不少华人华侨总要专门前来寻访。修复后的海关钟楼报时区间设定为每天从早晨6时开始,晚上10时结束,每整点报时一次。
潮海关旧址的海关钟楼(汕头海关关史陈列馆)内设有两层展厅,楼下展厅为“解放前的潮海关”,展示的是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到1949年潮汕地区海关机构的设立与发展变迁。二楼展厅为“当代汕头海关”展区,以中国现代海关的监管、征税、统计及查私四大职能为线索,展示了解放后汕头海关各项业务和改革发展的历程和取得的成绩。
“潮海关旧址”五处文物分别于2010年和2015年被广东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典雅庄重、整体划一的建筑风格和特殊的内部结构在全国沿海各海关中较为出名,尤其是建筑物内部科学的隔热和放热措施设计,为中国南部沿海地区众多洋楼所罕见,其复杂的施工工艺曾引起省文物专家的高度关注,具有较高的保存和研究价值。
2010年5月,潮海关旧址的海关钟楼(汕头海关关史陈列馆)被广东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初,潮海关旧址的海关钟楼(汕头海关关史陈列馆)被省委宣传部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9年10月,潮海关旧址被评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潮海关旧址的海关钟楼(汕头海关关史陈列馆)位于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外马路2号。
免费
每周三、六全天对外开放
可乘坐汕头公交第23路、3路、46路、10路、11路、13路、16路、25路、35路、36路、37路、1路、17路汕头、9路、19路、12路、32路、33路、101路、7路汕头、14路、2路、5路、26路、西堤-礐石蜈田轮渡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