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潭手工汤包制作技艺

更新时间:2022-01-09 22:05

澄潭手工汤包制作技艺,流行于新昌县澄潭街道的传统技艺,新昌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在传统端午佳节,许多地方的人们是吃粽子过节的,而在浙江新昌,却很少有人吃粽子,而大多是吃汤包(即馄饨),这为新昌特殊习俗。据《新昌县志》记载:原来,新昌人过节也吃粽子,有“吃过端午粽,还要冻三冻”之谚。但相传明朝年间新昌连年干旱,百姓要求赦免钱粮,钦差来查,恰逢端午,县官通知各家都吃面片汤过节,遂获准赦免钱粮,端午节也由此改吃汤包。这习俗就沿袭,一直未改。

工艺特征

澄潭手工汤包,其特点是皮薄透明,肉鲜味美,因为皮子很薄,肉馅又比较多,因此从包好的汤包外面,能清晰地看到肉的鲜红,看起来吹弹即破,且久煮不糊,又入嘴就即化。

澄潭手工汤包多数为肉馅,馅的质量很重要,要选择上好的新鲜猪肉。但现代人讲究多样吃法,汤包馅也丰富多样,还有蒲瓜、豆腐干、葱头等,切成细末,用油一炒,芡上山粉,称“素汤包”。倘若加上一些肉末,就谓“荤素汤包”。又别出心裁地做出菜干汤包、笋干汤包等。

汤包不仅可以煮着吃,还可以蒸着吃、油炸吃,全凭吃者的口味。

工艺流程

澄潭汤包是在面粉里加适量的水、碱,再和成面团,擀成薄皮,切成小方片。在这个过程中,擀皮是个技术活,因为这皮要擀得相当薄,且又有韧性,机器是无论多先进,也达不到这个要求的。擀好皮后,接下去是做馅。选择上好的新鲜猪肉,用最原始的方法手工剁成碎茸,配以葱、盐、味精等,再将馅裹入汤包皮子内,包起来。最后一步就是煮了,锅内烧好沸水,将包好的汤包下入沸水中煮几分钟,再放入紫菜、虾皮、葱等佐料,捞出后装在碗中即可。

传承保护

传承状况

在经济全球化和工艺现代化的冲击下,各种汤包制作机器层出不穷,澄潭手工汤包这一传统技艺传承人越来越少,手工制作传统小吃的经济效益还不如流水线作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来得快、来得大,很少有人选择学习传统手工汤包制作技艺。澄潭原来有多位手工汤包师傅,但多数已故。

传承人物

胡胜英仔细钻研反复练习,手法不断娴熟,手艺日渐提高。2013年,胡胜英被推荐为新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澄潭手工汤包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还先后被评为新昌县“四星级民间人才”、绍兴市“五星级烹饪师”等荣誉。随着年纪渐长,胡胜英体力有些跟不上,她开始带着儿媳妇学习手工制作汤包,她希望儿媳妇能够当她的接班人,把这份手艺传承下去。

保护措施

胡胜英和张乜燕两位传承人分别在澄潭老街76号和澄潭中街108号开了澄潭汤包店,传承着古老的手工技艺。

社会影响

早上吃澄潭手工汤包的大多是澄潭镇(现澄潭街道)上的人,其他时间就不一定了,有来自新昌嵊州城区的、来新昌旅游的人等等。周末、节假日的时候,客人特别多,忙的时候,客人一般不排上半小时的队,都吃不上一碗汤包。有个住在绍兴的新昌人,每次回新昌,都会打包几百只汤包带回去。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