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桶

更新时间:2022-03-06 08:55

激桶是我国古代宫殿防火的重要手段,是在建筑群之间建立消防通道以及设立消防器材。

【注音】:jī tǒng

起源于宋朝,从光绪32年开始叫消防.

在古建筑设计中也采用了很多避雷防火技术措施,这是大量木结构的古建筑能够完好保存至今的重要原因,这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故宫了。根据《大清会典》的记载,在紫禁城内曾设有308口大缸,这些大缸被称为“门海”, 设置在宫殿前是专门为消防灭火做准备的。每口缸可贮水3000多升,由专人负责管理。从清康熙年间开始,紫禁城内设立了“防范火班”,人数大约为200人左右。使用了很多当时十分先进的救火器具,包括云梯、火钩、激桶、木制抬龙等等。在今天的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陈列厅里还展示着这些当年的救火工具。

重大事件:2014年5月28日,中央电视台二台《鉴宝》节目展示出一件珍贵藏品———古代救火激桶,引起广大观众的兴趣。这件藏品的收藏者是民俗学家白大成。他是数年前在一个古玩市场买到的。古玩商要价800美元,经过讨价还价,1000元人民币成交。藏品特征:激桶长140厘米,底部有进水孔,上部还有一块铜牌,上边刻有制造商“长发号”和“铺在粤东省城”、“油栅西钓开张”。

从事消防研究30多年的国家图书馆原工程师王铭珍说:激桶,又叫汲桶、唧桶,是古代用于救火的扬水器,英语叫泵浦,现代语称为水泵。激桶这个名词最早见于宋代。《武经总要》上就有激桶构造桶图。当时的激桶是用竹子制造的。用铜质材料制造激桶始于清代。北京紫禁城内有308口太平缸,有300至500名年轻体壮的太监充任激桶手(即消防员),那时皇宫中主管火事的机构称激桶处。激桶分为上下两节或三节,上细下粗,伸长之后有2米,宫殿着火时,太监拎水桶满水搁在火场旁,将激桶置于水桶之中,用力上下一掳,把水抽进激桶,因为激桶内是有活塞装置的,再用力下压,就将水注升空,扬程高达20米。日本侵华期间,在北京大量搜劫铜铁制造杀人武器,其中包括故宫的100多具铜质激桶。故宫现仅藏3件,北京警察博物馆也没有这样的收藏。

王铭珍最后代表专家鉴定团给这件藏品估价1.5万元。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