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溪老城石板街

更新时间:2024-04-20 17:00

老城石板街,东至老濉河西岸,西至关帝庙巷南头,全长一公里,街宽五米。街面青石铺砌,光滑如镜。其建筑古朴典雅,呈明清风格,现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发展历史

石板街由清朝咸丰年间当地的著名绅士周俊哲倡导而建,东起老城文昌阁、西至武胜街,全长近二千米,全部用青石块铺成。由于该项工程浩大,动用民工数千人,牛车数百辆,石料上万方,历时数月铺就而成,使之口子集(濉溪老城前身)更加喧嚣繁华,商贾纷至沓来,店铺林立。抗战时期,石板街遭到日寇焚烧,淮海战役被国民党飞机轰炸。解放后,政府多次拨款修复,使其恢复往日面貌。然十年文革,再遭劫难。各种神庙、阁楼、牌坊多被破坏,文物古迹洗劫一空,使往日繁华的石板街逐失去了往日的喧嚣与繁荣。现存的中心地段石板街总长650米,保存着明清时期原有的古朴风貌,青石街面、八条巷道、店铺作坊、院落住宅至今保持完好,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是淮北市重点文物保护开发单位。

九十年代中期,政府对石板街再次实行了保护开发。如今,石板街再次兴荣起来,那些“前店后坊”商店、挂着各种灯笼牌匾的杂货商号、饭店小吃部多达上百家。小到针头线脑、大道家具电器,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沿街店铺大多昼夜营业,再现了当年“口子不集——常市”的繁荣景象。如果有机会到石板街,千万别忘了品尝石板街著名的“王家冰糖肘子”、“张家大盘辣子鸡”和“丁家壮馍”。特别是丁家壮馍,堪称一绝,以其“色味纯正、香脆可口”闻名遐迩。 濉溪城,俗称“口子”,春秋战国时期即为“汴水入濉之口”,金元时,口子又成溪水入濉之口,故称“濉溪口”。明时,本地商人富户多汇与此,为防匪乱,濉溪人与居民区四周挖壕设栏,濉溪城遂具雏形。石板街由清末民初绅士周俊哲倡导用青色瓦子石重铺。此项工程浩大,动用民工千余人,牛车数百辆,石料上万方,历时数月铺成,彻底改变了“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满街泥泞”的脏污环境。抗战时期,石板街遭日寇焚烧,淮海战役又遇国民党飞机轰炸。解放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修复石板街,使其恢复往日面貌。然十年内乱,再遭劫难各种神庙、阁楼、牌坊多被破坏,古迹文物洗劫一空,石板街自此失去昔日的繁华。加之七十年代后期,党政机关、学校团体、工商企业陆续迁往新城,石板街日趋萧条。九十年代中期,人民政府对老城石板街进行保护开发。

老城石板街商铺很善经营,大多数是“前店后坊”,沿街挂着各色招牌的杂货商号达数十家之多。店内货物繁多,堆积如山,大到各式家具,小到针头线脑,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店铺昼夜营业,故有“口子不集--常市(事)”之说。

主要景点

七十二步上天梯。老城东首的当典巷,巷口南高北低,向南步步登高。相传,站在巷口高处,隔墙北望,可见相山古庙的前大殿门楼。“天梯”尽头有一平台,雕栏护围,可容纳数百人。时人登高览物、演出聚会、节日盛典多在此举行。由于路为土基,行人步履践踏,泥土聚结为梯,恰为七十二级,故称。

三山夹一井。石板街水巷南头,有一古井被三座屋山土墙夹持,山墙耸峙,水井幽深,形成“三山夹一井”奇观。由于沿街众多井水苦涩难饮,唯有此井水甘甜爽口,有人说此井与“龙泉”一脉,居民皆饮用此井水,故汲水者络绎不绝,致使小巷长年潮湿不干,水流成阴,形成老城有名的“水巷”。

月牙桥。位于老城民主巷东端。此处有一小溪穿街而过,溪上卧有半块青石碾盘,状如月牙,光滑如鉴,趣称“月牙桥”。桥下溪水潺潺,溪边杨柳依依。每月上弦,新月如钩,月牙桥下,浮光波动,地月天桥相映成趣。

九道弯。为石板街一古巷名称。位于东段北侧。蜿蜒数百米,通向后街北门,巷内弯道有九,故称九道弯。小巷幽深,迂回曲折,沿巷而行,时而如游迷宫,时而豁然开朗,令人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历代名人甚多。一代鬼才,恃才放旷,享有“小李白”之称的杨益鲁(外号杨红眼);帝王之师丁彦俦;开明绅士周俊哲;仕宦乡绅吴香圃等。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