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桥街道

更新时间:2024-04-12 22:59

灞桥街道,隶属于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地处灞桥区中部偏北,灞河东、北岸。东与洪庆街道接壤,南与席王街道灞河相望,西与未央区经济开发区一河之隔,北邻新筑街道,东北紧靠临潼区斜口街道,总面积43平方千米。

历史沿革

地名由来

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改滋水为灞水并筑桥。隋、唐、明、清皆在此筑桥,故名。

建置沿革

清属西安府咸宁县。

民国设灞桥镇和灞惠乡。

1949年,为灞桥、雾庄、桥梓口、读书4乡。

1961年,合并成立灞桥公社。

1984年,改设灞桥乡,次年改设镇。

2004年9月,改设灞桥街道。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末,灞桥街道辖建材、核锻、灞桥街、朝阳4个社区,东渠、读书、段家、方家、郝家、黄邓、豁口、康家、刘家底、吕家堡、秦家、上桥、邵平店、宋围、雾东、雾西、西渠、下桥梓口、香湖湾、香杨、歇驾寺、谢一、谢二、熊家湾、灞桥堡、灞桥街、卞家、小寨、新兴、白庙30个行政村;下设103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3年,灞桥街道下辖19个社区、10个行政村。办事处驻东城大道5919号。

地理环境

灞桥街道地处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中部偏北,灞河东、北岸。东与洪庆街道接壤,南与席王街道隔灞河相望,西与未央区经济开发区一河之隔,北邻新筑街道,东北紧靠临潼区斜口街道。辖区东西最大距离6.5千米,南北最大距离6.9千米,总面积43平方千米。其中陆地32平方千米,占80%;水域和湿地11平方千米,占20%。距区人民政府4.9千米。

人口

截至2011年末,灞桥街道辖区总人口5.93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8万人,城镇化率47.8%。另有流动人口0.8万人。总人口中,男性2.99万人,占50.46%;女性2.94人,占49.54%;14岁以下8757人,占14.77%;15—64岁42900人,占72.40%;65岁以上7606人,占12.83%。2011年,灞桥街道人口出生率2.17‰,人口死亡率0.83‰,人口自然增长率1.34‰。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78人。

经济

综述

灞桥街道盛产猕猴桃和葡萄等水果,是西安市草莓、葡萄、猕猴桃等水果和蔬菜副食品基地。随着“两高一优”农业水利化、科技化的进程,绕城高速公路沿线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商品化农业基地和观赏、旅游相结合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

2011年,灞桥街道财政总收入0.65亿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0.55亿元,比上年增长8.1%。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0.19亿元,增值税0.16亿元,企业所得税0.25亿元,个人所得税0.0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2%、7.1%、8.5%、1.2%。人均财政收入6000元,比上年增长8.1%。

第一产业

2011年,灞桥街道耕地面积3.8万亩。农业总产值达到2.7亿元,比上年增长14.4%。

灞桥街道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2011年,灞桥街道粮食生产7120吨,其中小麦3540吨,玉米3317吨。

灞桥街道主要经济作物是蔬菜。2011年蔬菜种植面积20614亩,总产量69991吨。

截至2011年末,灞桥街道累计造林8.8万亩,其中灞河及高速公路防护林81600亩,经济林5700亩,竹林200亩,农民住宅四旁树木34.3万株,林木覆盖率65.3%,活立木蓄积量21.3万立方米。

2011年,灞桥街道水果种植面积1.3万亩,产量9156吨,主要品种有樱桃、葡萄、桃、猕猴桃,其中樱桃56.2吨,葡萄1099.8吨,桃800.4吨,猕猴桃7199.6吨。

第二产业

2011年,灞桥街道工业总产值达到37.9亿元,比上年增长8.1%。2011年,灞桥街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家,职工1145人,实现工业增加值11.89亿元,比上年增长1%。销售收入达到亿元以上的企业3家。

第三产业

截至2011年末,灞桥街道商业网点141个,职工290人。2011年,灞桥街道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4.2亿元,比上年增长8.2%;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0.6亿元,比上年增长7.9%。

交通运输

灞桥街道境内连接欧亚大陆桥的陇海铁路西康铁路纵贯,108、310和312国道西临、西闫、绕城三条高速公路交汇连接了西铜、西宝和咸阳国际机场专用线,通往全国各地。

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截至2011年末,灞桥街道有独立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2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各类科技人才1.8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0.9万人,经营管理人才0.2万人,技能人才0.5万人,农村实用人才0.2万人。

教育事业

截至2011年末,灞桥街道有幼儿园(所)8所,在园幼儿835人,专业教师38人;小学7所,在校生1628人,专任教师157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258人,专任教师38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2011年,灞桥街道教育经费达1598万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1486万元,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1486万元,预算内教育事业费19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6%、1.3%、1.3%、3.6%。预算内教育经费(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93%,比上年提高了1.3%。

文化事业

截至2011年末,灞桥街道有文化艺术团体15个,其中自乐班9个,参加人数310余人,年均活动50余次;秧歌及舞蹈队6个,参加人数425人,年均活动10次。文化站1个,面积504平方米,有阅览室、活动室、娱乐室7间,安装有健身器材,文化站有藏书4000余册,宣传栏3个,橱窗2个。

体育事业

截至2011年末,灞桥街道有体育场地52个,在100%的社区和100%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77.3%。

卫生事业

截至2011年末,灞桥街道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6个,其中卫生院1个,病床93张,其中公立卫生机构床位20张,固定资产总值2.9亿元。专业卫生人员298人,其中执业医师108人,执业助理医师90人,注册护士100人。2011年,灞桥街道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12.15万人次,住院手术200台次,出院病人3.99万人次。重点医院有灞桥区人民医院、灞桥区红会医院。2011年,灞桥街道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2.1/10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0.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3.76万人,参合率100%;孕产妇死亡率1.1/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1.5‰、2.2‰、1.7‰。

社会保障

2011年,灞桥街道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985户,人数1802人,月支出22.6万元;比上年增长20.1%,月人均125.6元,比上年增长15.9%;城市医疗救助153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305人次,共支出30.5万元,比上年增长13.7%;城市生活无着人员救助20人次,支出1.9万元,比上年增长5.4%。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40户,人数687人,月支出5.8万元,月人均84.7元;农村五保分散供养19人,支出5.8万元,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704人次,共支出3.5万元。2011年,灞桥街道共34户受灾,受灾人口120人,直接经济损失54万元。救灾支出102.1万元,比上年增长4.7%,为受灾户修补和建造房屋112间。社会福利费22万元,比上年增长5.3%;社会服务单位4个,床位255张,其中收养机构床位180张,社区服务床位75张。社区服务设施2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1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1个;社区日间照料床位数75张。经常性社会救助工作站1个,全年接受社会捐款5万元,捐赠物资折款3万元,接收捐赠衣被20件,使150人(次)困难群众受益。

2011年,灞桥街道新增就业人员2032人,有52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876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1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5%,全年共帮助19户零就业家庭实现每户至少一人就业,组织159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三支一扶”的工作。截至2012年末,灞桥街道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3.1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03万人,其中参保职工1.46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0.9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0.06万人和0.02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1.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9万人,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0.4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2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3.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6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03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万人,参加医疗保险的农民工2.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1.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6万人,参加工伤保险2.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32万人,其中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0.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2万人。

历史文化

灞柳风雪

灞柳风雪”是“关中八景”之一。长安东有灞水,秦汉时曾在灞河上架有木桥,名曰“灞桥”,其位置在今灞桥镇西北方向5 千米处的上桥梓口村以西,灞水两岸多植柳树,每年到春天,灞桥两岸绿柳覆荫,柳絮漫天,飘飘扬扬,恰似春雪,景况极美。

西安府志》中云:“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每当春意盎然、春风扑面之际,柳絮漫天飞扬,烟雾蒙蒙,成了长安灞桥一大景致。唐时在灞桥设有驿站,当时叫做“滋水驿”,也被称作“灞亭”。古时人们多在此处迎宾送客,依依话别。灞河、灞桥、灞柳、灞亭,古往今来,竟让无数人为之“倾倒”,生离死别,离愁别绪,诗情才气,到了这个地方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史籍载,“灞柳风雪”之说,始于明清之际,当时流传于民间的关中《八景》佚名诗中,就有“灞柳风雪扑满面”的诗句。灞桥之柳,与古长安植柳的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长安周围多水、多川,很适宜柳的成活与生长,加之周、秦、汉、唐宫中,御道多植柳树,民间植柳也自然蔚成风气。汉代时“灞柳”已闻名遐迩,《三辅黄图》云:“都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可见一斑。

隋、唐时“灞柳”处于繁荣时期。从李白词《忆秦娥》“年年柳色,霸陵伤别”的词句中,可以看出当时迎客送友的人们,“折柳”相赠已成风俗。宋时,由于京城东迁,“灞柳”也随之萧条,宋代词人柳永在《少年行》中写道:“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翠楚宫腰。”元代时,忽必烈的三子忙哥被刺封为安西王到了西安,使“灞柳”又恢复了生机。《西安府志》所载,当时“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明清时,古灞桥虽已残破,但灞柳风姿不减当年,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河东监使朱集义在其《关中八景(诗画)中》,题“灞柳风雪”云:“古桥石板半倾欹,柳色青青近扫眉,浅水平沙深客恨,轻盈飞絮欲题诗”。

20世纪80年代,灞柳风雪的景象,由于气候的影响和人为的破坏,不如当年。市、区政府1999年已着手规划、实施、恢复“灞柳风雪扑满面”这一人文胜迹。

灞桥遗址

灞河建桥始于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将滋水改为灞水,并于河上建桥,故称“灞桥”,史载这是中国最古老的石柱墩桥。1994年被水冲露出的灞桥为隋桥,建成于隋朝开皇三年(583年),因在原灞桥桥址以南,故称为“南桥”,并在桥两侧沿河广植柳树。唐时,长安人送别亲友,一般都要送到灞桥,并折下桥头柳枝相赠。

1996年11月20日,灞桥遗址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风景名胜

西安世博园

西安世博园是AAAA级景区,位于西安市浐灞生态区广运潭,距西安市中心约10千米,是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址。广运潭是中国古代主要港口之一,盛唐天宝年间,唐玄宗曾在此举办了大规模水运博览和商品交易会,展示了唐代商贸的发达和水运的畅通,创世界博览会之发端。

2006年10月19日,西安市政府决定申办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址定在西安浐灞生态区广运潭。

2008年11月10日,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举办场馆-西安世博园开工建设。

2011年10月月22日,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闭幕后,西安世博园进行了为期半年的提升改造。

2012年4月28日,西安世博园建成免费对市民开放。

长安塔”是西安世博园的标志性建筑,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设计,位于景区小终南上。塔高99米,采用钢结构和玻璃构件建成,地上七明层六暗层,地下一层。长安塔外形具有唐代传统木塔的特点:一层挑檐上面有一层凭座,逐层收分。各层挑檐尺寸开阔上扬,体现唐代木结构建筑出檐深远的特点和风格 。檐下与柱头之间用金属构件组合,是传统建筑檐下斗拱系统的抽象和概括。玻璃幕墙退在外槽柱内侧,通过玻璃肋与柱、梁固定。一系列处理使唐风唐韵的建筑充满了现代感,凸显了陕西本土历史特色。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