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0-07-22 15:24
中国古代装有火药的燃烧性球形火器。
亦作“火球”。
1.古代用于火攻的一种球形武器。《宋史·兵志十一》:“ 咸平 三年八月,神卫水军队长 唐福 献所制火箭、火毬、火蒺藜。”
2.古代夜间守城用的灯火。清 许乃钊 《武备辑要·城守申令·悬灯》:“每五垛一灯,每灯制一挑竿索,悬城下,离地七尺。火光下映,我能见贼,贼不见我。每十垛用一火毬。”
3.球形的火团 。《东周列国志》第三九回:“前后左右,火毬乱滚。”《清史稿·灾异志二》:“ 同治 二年九月, 曲阳 有火毬自西南飞向东北。” 茅盾 《霜叶红似二月花》二:“总而言之,也还是流星的一种,不过窜到了半空的时候,拍的一声,又爆出了三个火球,一个比一个高,而且是三种颜色。”
宋、金、元朝的史书中,又常称其为火聤。其结构一般以硝、硫、炭及其他药料的混合物为球心,用多层纸、布等裱糊为壳体,壳外涂敷沥青、松脂、黄蜡等可燃性防潮剂。大者如斗,小者如蛋。使用时先点燃(初以烧红的铁锥烙透发火,后改进为引信发火),再用耰或人力抛至敌方,球体爆破并生成烈焰。还可通过改变药物配合或掺杂铁蒺藜、小纸聤等,达到施毒、布障、发烟、鸣响等多种效应。主要用来焚烧敌方城垒车船,杀伤和惊扰敌军。
火毬在宋、金、元朝是主要攻守火器之一,曾被广泛用于战争。至清朝,火毬虽仍在军中使用,但其所起作用已逐渐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