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望坡之战

更新时间:2024-09-19 17:47

博望坡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博望坡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博望镇。为抵御刘备的北伐,曹操指派大将夏侯惇、于禁、李典于博望与刘备交战。刘备打败了夏侯惇于禁,直到李典前来救援,刘备见好就收,选择退兵。

发生背景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官渡之战爆发,原先与关羽张飞失散的刘备借此机会重逢,并于汝南一地依附当地领袖刘辟、龚都等,企图于曹操背后发动奇袭。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已经在官渡之战仓亭之战接连获胜的曹操,决定回头铲除位于背后的威胁,刘备在穰山一役失利后,被迫逃往荆州投靠刘表;获得刘表赏识的刘备,则被委以守卫荆州北方的重任,驻屯于南阳新野。

战役经过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刘表企图趁曹操北上攻击袁尚的契机,袭取许都,乃派遣刘备领军出击。刘备于是发兵北伐,一直打到叶县,已接近许昌,严重威胁中原安全。曹操调大将夏侯惇、于禁、李典反击刘备,刘备将阵线后撤,选择在博望与曹军对峙。

对峙过程中,某日,刘备刻意派出少数军队与夏侯惇交战,并故意败退,而后又烧毁自军营寨。种种迹象使夏侯惇误判刘备无力再战,决定追击,李典劝谏,夏侯惇认为是李典判断有误,故与于禁追击。

然而,当夏侯惇、于禁行进至狭窄的林间山道时,刘备安排的伏兵突然杀出。夏侯惇、于禁应对不及,遭伏兵攻击,而刘备军赵云于此役中生擒敌将夏侯兰。在夏侯惇、于禁陷入困境的时候,李典指挥本部人马前往接应,救下了夏侯惇、于禁。而刘备由于兵力太少,也选择了退军。

战后影响

刘表虽有袭取许都之心,然经此一役,刘表再无主动出击之作为。日后刘备虽劝刘表趁曹操远征柳城之际出兵,但刘表却不允许,终致错失问鼎中原的良机;也在其死后,荆州的基业瞬间被曹操所占据,迫使刘备必须寻求江东孙权的帮助,促成后来的赤壁之战

史书记载

《三国志·魏志·李典传》: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惇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惇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

《三国志·蜀志·赵云传》裴注引《云别传》:先是,与夏侯惇战于博望,生获夏侯兰。兰是云乡里人,少小相知,云白先主活之,荐兰明于法律,以为军正。

艺术创作

《三国演义》中,博望坡之战一向被视为诸葛亮登场后的第一战,也是俗谚“新官上任三把火”的第一把火。诸葛亮受刘备三顾茅庐后答应出仕,当时曹操已平定河北,决心南征,乃派遣夏侯惇为主将,于禁李典等为副将,领军十万直逼南阳新野而来。

当时诸葛亮虽有退敌之策,然而关羽、张飞却轻视诸葛亮,诸葛亮不得已之下,乃借刘备令剑威服二人,使其各领一千兵马,埋伏在豫山、安林之中,等待夏侯惇领军通过,就以伏兵与火攻击之。另外派遣赵云领老弱残兵,担任先锋与夏侯惇交战,并诈败撤退,引诱夏侯惇进入山林窄路之中;又遣关平周仓刘封等人潜入曹军后方,焚烧物资,制造曹军恐慌。

交战后,一切如诸葛亮所安排般发生。在夏侯惇与于禁领军追击时,位于后方的李典紧急通报前方的夏侯惇,需防敌军火攻,然而为时已晚,曹军受制于道路狭窄,又处于树木交杂之处,火势一发不可收拾,死伤十分惨重,夏侯惇等将领败逃回许都。

诸葛亮出山后的第一场战役获得了成功,此后关羽张飞等人对诸葛亮也愈加敬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