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4 09:37
眼点半线脂鲤(学名:Hemigrammus ocellifer)是脂鲤科、半线脂鲤属鱼类,俗称头尾灯鱼、半丽脂鲤。鱼体呈侧扁棒槌形,尾鳍叉形,体长4~5厘米,背鳍尖形,位于背部中间,臀鳍浅黄褐色,鱼体侧中有条深蓝色纵向条纹,眼点半线脂鲤的最大特点是,眼睛虹膜上半部及尾柄末端上半部都是可折射光线的金黄色,在水中游动时头尾两处便会闪闪烁烁如同两盏小灯,故而取头尾灯之名。
眼点半线脂鲤的属名来自希腊语Hemmigramus,意思是“半线”,指的是不完整的侧线,而种加词ocellifer的意思是“有眼”,指鱼头部和尾部的反射点或“眼睛”。该物种最初被描述为Tetragonepterus ocellifer,后来被转移到半线脂鲤属(Hemigramus)。
鱼体呈侧扁棒槌形,尾鳍叉形,体长4-5厘米,背鳍尖形,位于背部中间,臀鳍浅黄褐色,鱼体侧中有条深蓝色纵向条纹,眼点半线脂鲤的最大特点是,眼睛虹膜上半部及尾柄末端上半部都是可折射光线的金黄色,在水中游动时头尾两处便会闪闪烁烁如同两盏小灯,故而取头尾灯之名。身体和鳍有点半透明,在一些标本上,一条细黑线从身体中部延伸到尾鳍上的斑点。雌雄分辨比较困难,只能从成熟鱼的体型来看,雌鱼个头略大于雄鱼,雌鱼腹部也较雄鱼膨大。
眼点半线脂鲤生活在沿海地区,更喜欢水流较小的水体。喜群居。以蠕虫、小昆虫、甲壳类动物和植物为食。在21-30℃的水温中都能生存,对水质要求不严,也不择食。生性善良、活泼强健。眼点半线脂鲤温和,宜与同科种其它小型鱼混养,食动物性饵料,喜弱酸性老水,饲养温度22-24℃。喜结群游动,喜在水族箱中层活动、觅食,饵料以小型活食为主。
流域:原产于南美洲,主要分布于圭亚那、苏里南、法属圭亚那的河流,以及巴西和秘鲁的亚马逊流域。
国家: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法属圭亚那、圭亚那、秘鲁、苏里南。
眼点半线脂鲤繁殖温度26-28℃,水质条件是pH值为6-7.2,硬度5-7,眼点半线脂鲤繁殖缸内应放鱼巢,鱼巢做法与红绿灯鱼鱼巢做法是一样的,可兑入少量的蒸馏水。
繁殖比较容易,产巢以金丝草为主。繁殖缸要求昏暗,雌鱼每次产卵500粒左右,受精卵36小时孵化。可按雄鱼两条、雌鱼一条的比例数放入繁殖缸,放入繁殖缸的亲鱼很快就会出现“婚姻色”,一般晚上放入繁殖缸,第二天早上就开始产卵了,每条雌鱼一次可产卵400-600条,产卵后应将亲鱼捞出另养,繁殖缸则用黑纸将光线完全遮挡住,使受精卵在黑暗中孵化,一般24小时就可以孵化出仔鱼,以后便可逐渐撤除遮光的黑纸4天后仔鱼才开始游动觅食,应及时喂“洄水”。眼点半线脂鲤性成熟期为6-8个月,繁殖周期30天左右。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21年 ver3.1)——无危(LC)。
还没有关于保护行动的报道。该物种出现在几个保护区(例如厄瓜多尔的亚苏尼国家公园;巴西的贾鲁生物站;圭亚那的伊沃克拉马森林)。
头尾灯鱼是深海中层生物中,种类和数量最大的一群,占65%左右,全球的资源量高达6亿吨以上,因此未来可供开发利用的潜力甚大。只有南非进行商业性捕捞,多半用来制作鱼浆或鱼油。不过底拖网作业,特别是在捕捞樱花虾时,也常会捕获大量的头尾灯鱼,成为最常见的杂鱼类,多被加工制成饲料。头尾灯鱼也具有较大的观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