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喉柳莺

更新时间:2023-01-05 07:22

灰喉柳莺(学名:Phylloscopus maculipennis):体长8-10厘米,小型鸟类。两性羽色相似。头部至后颈暗橄榄褐色,少许羽毛具白缘,形成斑杂;冠纹不明显;贯眼纹自鼻孔伸至耳羽,呈暗褐色;头的其余部分,以及颈和后颈暗橄榄褐色;背、肩、翅上小覆羽呈暗橄榄绿色,具宽的黄色羽缘,形成一道明显的翅上翼斑;具狭窄黄色羽缘,飞羽黑褐色,外翈羽缘橄榄绿色,内翈具白色羽缘,下体的颏、喉、上胸灰色或灰白色,余部概呈黄色;腋羽和尾下覆羽亦呈黄色。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跗蹠肉色或淡黄褐色。

形态特征

灰喉柳莺雌雄羽色相似。头部至后颈暗橄榄褐色或暗褐色,少许羽毛具白缘,形成斑杂;头顶中央有一条不甚明显的淡皮黄色纵纹;眉纹淡皮黄白色长而显著,从额基一直到耳羽后面,冠纹不明显;贯眼纹自鼻孔伸至耳羽,呈暗褐色;颊、耳羽皮黄白色而杂有褐色,头的其余部分,枕、以及颈和后颈暗橄榄褐色;背、肩和翅上小覆羽呈暗橄榄绿色或黄绿色,腰和尾上覆羽黄色,具宽的黄色羽缘,大覆羽暗褐色具宽餐宽阔的鲜黄色或黄白色端斑,形成一道明显的翅上翼斑;中覆羽亦为暗褐色,具有狭窄的黄色羽缘,形成又一道小而界限清晰的翅上翼斑;飞羽褐色或暗褐色,外翈羽缘橄榄绿色,内翈具白色羽缘,外侧3对尾羽白色,外翈末端褐色。下体的颏、喉、上胸灰色或灰白色,余部概呈黄色;腋羽和尾下覆羽亦呈黄色。

虹膜暗褐色或褐色,嘴黑褐色或黑色,跗蹠肉色或淡黄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4-6克,♀3-5克;体长♂82-95毫米,♀81-101毫米;嘴峰♂7-8毫米,♀7-8毫米;翅♂48-53毫米,♀47-51毫米;尾♂35-41毫米,♀34-38毫米;跗蹠♂16-19毫米,♀17-19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灰喉柳莺夏季栖息于海拔2000-3000米之间的山地森林和竹林中,主要见于海拔2900-3200米针叶树和杜鹃、栎树、或落叶混交林,具有茂盛灌丛的地方。冬季下降至海拔1000米左右的低山和山脚平原地带的阔叶林和沟谷林中活动和觅食,主要在栎树林和次生灌丛中。

生活习性

主要以毛虫、蚱蜢等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等昆虫和昆虫的幼虫为食,也吃蝗虫、甲虫、蜘蛛等其他无脊椎动物性食物。

分布范围

世界

分布于不丹、中国、印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泰国和越南。

中国

西藏(昌都地区东南部)、四川(中部宝兴、乐山及西南部)、云南(西北部丽江、泸水、腾冲、盈江、龙川江与怒江间的山脉、永平、永德、景东)(繁殖鸟)、冬季也见于云南蒙自和邻近的广西地区。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巢非常隐蔽,被悬挂在树枝上。巢呈球形,由厚厚的苔藓构成。巢距地面5米左右。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中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