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脚柳莺

更新时间:2024-01-24 20:55

灰脚柳莺(学名:Phylloscopus tenellipes):体长105-120毫米,属小型鸟类。上体大致呈橄榄褐色;头、肩、背褐色,染以橄榄色;翅和尾黑褐色;腰、尾上覆羽、尾羽等的羽缘黄褐色;翅黑褐色,中覆羽羽尖和大覆羽羽尖浓皮黄色,形成两道翅上翼斑;自鼻孔至后枕部的眉纹呈鲜皮黄白色;贯眼纹黑褐色;耳上覆羽皮黄色和黑褐两色相混合。下体污白色;腹和尾下覆羽染以黄或皮黄色;两胁和胸的颜色较深;翅下覆羽和腋羽亦呈皮黄色。虹膜暗褐色;上嘴暗褐色,下嘴大部呈褐色,基部较淡;跗蹠和趾肉色。

形态特征

灰脚柳莺雌雄羽色相似。上体橄榄褐色或橄榄绿褐色,腰和尾下覆羽沾棕褐色或锈褐色。眉纹黄白色,细长而显著从嘴基一直到后颈,沿眉纹下有一宽的暗橄榄绿色贯眼纹,自眼先经眼直达头后。两翅褐色或暗褐色,外翈羽缘橄榄绿色,中覆羽和大覆羽先黄白色或淡皮黄白色,形成两道翅斑,前道翅斑有时不甚明显,翼缘亮黄色。尾褐色或黑褐色,外翈羽缘棕橄榄色,外侧尾羽内翈具窄的淡黄白色或灰白色羽缘。颏、喉、胸、腹白色或灰白色,腹微沾淡黄色,肛周和尾下覆羽黄色或皮黄色。两胁淡黄色沾褐色或为淡黄绿色,腋羽黄色或皮黄色。翅下覆羽白色,有时沾黄色。经过夏季磨损的旧羽翅斑变的不甚明显,有一道翅斑几乎消失,下体亦变的较灰白。而 秋季换上的新羽上体沾更多锈色,眉纹和下体沾赭色,两道翅斑较明显。第二枚初级飞羽长度在第六枚与第七枚之间或等于第六枚或第七枚,偶尔在第七枚和第八枚之间。

幼鸟第一年秋羽和成鸟相似,但上体较绿,下体较白,尾下覆羽较黄。

虹膜暗褐色;上嘴黑褐色或角褐色,下嘴大部呈褐色,基部较淡;跗蹠和趾肉色。

大小量度:体重13克,♀10克;体长♂111-123毫米,♀110-119毫米;嘴峰♂9-12毫米,♀9-11毫米;翅♂61-65毫米,♀57.5-60.5毫米;尾♂48-54.5毫米,♀45-49毫米;跗蹠♂20-21毫米,♀19.5-20.5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1700米以下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通常生活于密林深处中,尤其是沿河两岸的森林中较常见,常沿林中河谷和溪流分布。有时亦见于平原园林及丘陵灌丛之中。

生活习性

常单只、成对或结成小群活动。性活泼,行动敏捷,常在树枝间跳来跳去。每天开始活动时间较早,常在天刚亮,太阳未出山之前开始活动。食物以昆虫为食,包括有尺蠖蛾幼虫、枯叶蛾幼虫、落叶蛾幼虫等鳞翅目鞘翅目直翅目昆虫的幼虫和成虫。

繁殖期间雄鸟常站在高大乔木的顶枝上鸣叫,鸣声高亢,似“tic-tic…”声。叫声短而高音调的金属“tink”声。

分布范围

世界

原产地:柬埔寨、中国、日本、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韩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俄罗斯联邦(东亚区)、泰国、越南。

中国

云南(景洪、蒙自)(旅鸟)、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赤峰)、黑龙江(大兴安岭、小兴安岭的帽儿山、玉泉、朗乡、依兰)、吉林(长白山、延边、通化、浑江、吉林)、辽宁(丹东、大连、营口、庄河、盖县、朝阳)、北京、山东(夏候鸟),迁徙经辽宁中部、河北和中国东部沿海各省以及香港和海南。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繁殖于山地的针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营巢于森林中河谷和溪流沿岸土崖或树根下,也在倒木洞穴和岸边沿坡洞坑中营巢,多在阴暗、潮湿和有苔藓的溪边土崖洞中营巢。营巢主要由雌鸟承担,雄鸟多在巢的附近树上鸣叫,常常从清晨到晚上叫个不停,仅偶尔参与营巢活动,每个巢约需一周即可完成。巢的形状依营巢的环境而异,如营巢洞较小,则常常利用天然洞壁作巢壁,但多数巢都呈球形或杯形,侧面开口。巢材主要为苔藓,混杂些草本植物的根、茎、枝和叶,内垫有兽毛。巢的大小:外径9.5-11.5厘米,内径4-6厘米,高10-12厘米,深6-6.8厘米,巢的出入口径4-5厘米。巢筑好后,即开始产卵,1年繁殖1次,每天产1枚卵。每窝产卵4-6枚。卵呈乳白色,光滑无斑。卵为椭圆形。卵重1.5-2.3克,大小为14-17毫米×11.6-12.3毫米,卵产满后即开始孵卵,孵卵期(15±1)天。雏鸟为晚成鸟,双亲共同育雏。

刚孵出的雏鸟全身几乎裸露无羽,仅头的枕部、肩部和背部中线具6毫米左右的绒羽。体呈肉黄色。嘴淡肉红色,嘴角蜡黄色,口腔杏黄色。嘴具卵齿。眼泡特大未裂开。爪为淡肉红色。雏鸟生长极为迅速,刚孵出时体重仅1.1克,体长31毫米。雏鸟孵出第2天,体重达2.1克,几乎增加了一倍。雏鸟留巢期13-15天。雏鸟出飞多在15:00-17:00。出飞前雌鸟常在巢外啄食鸣叫,引雏鸟出巢。刚能出飞的幼鸟尚不能远飞,即由亲鸟带领在巢区活动,2-3天后,可离巢稍远之林缘或林下较密的林中活动。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