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03 15:43
灶(拼音:zào)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春秋金文,《说文解字》释为“从穴、鼀(cù,指蟾蜍)省声。”后来产生了作为俗字的“灶”,“灶”是会意字,从土从火。灶本义即是生火炊煮食物的设备。引申有烧炼或锻造的设备、灶神等意义。古籍中可通假为“造”,有建造、祭名等意义。
许慎《说文解字》认为小篆(图4)的“灶”是一个形声字,上部的“穴”字表示洞穴(因灶有烧火的穴),下部用“鼀(cù,指蟾蜍)”的省略表音。
“灶”字繁体为图7,金文写作图1(《秦公簋》),上部为“穴”字(图1),表示洞穴;下部的“图B”,有学者认为像多足的昆虫,因为灶用以烧火,秋冬熄火时昆虫喜欢寄居其中。“灶”字原从穴,造字本义是架锅烧煮食物的灶坑,说明掘地成坑的地灶是灶的最早形式,故《说文解字》曰“灶,炊穴也”。篆文作图4、图5,将原昆虫形象“图B”写成“黾”或“鼀”。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用砖石等砌成的灶台,楷书另造会意字灶,从火从土。“火”指烧煮,体现其功能;“土”反映材料,有明确灶为土台的含义。金代的《五音集韵》已收录“灶”字。1935年《国音常用字汇》和1935年《简体字表》都收入了“灶”字。现代的简化字“灶”就沿用了这种写法。
“灶”本义是一种烹饪设备,古人常常会把一些不能理解的自然现象加以神化并作为崇拜和祭祀的对象。火进入人类居所后,逐渐产生了灶,人与火朝夕相处,形成了更为密切的关系。人的生活离不开火,离不开灶。人们崇拜火,进而也崇拜灶,也就很自然地产生了灶神,故“灶”也指灶神。灶神是中国重要的神祗之一。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卷七下】【穴部】则到切(zào)
(灶)炊灶也。从穴,鼀省声。
𥩋,灶或不省。
“(𫁘)炊𫁘也”注:炊者,爨也。𫁘者,炊爨之处也。
“《周礼》以𫁘祠祝融”注:各本无此七字,今据《史记·孝武本纪》索隐补。贾逵注《左传》云:“句芒祀於户,祝融祀於𫁘,蓐收祀於门,玄冥祀於井,后土祀於中𩅸。”《淮南·时则训》:“孟夏之月,其祀爨。”高注云:“祝融吴回为高辛氏火正,死为火神,托祀於𫁘。是月火旺,故祀𫁘。”此皆用古《周礼》说也。《五经异义》:𫁘神,今《礼戴》说引《礼器》:“燔柴盆瓶之事。”古《周礼》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𫁘神。许君谨案同《周礼》说。郑驳之云:祝融乃古火官之长,犹后稷为尧司马,其尊如是,王者祭之,但就𫁘陉,一何陋也。祝融乃是五帝之神,祀於四郊,而祭火神於𫁘陉,於礼乖也。按,许君《说文》有此七字,是与《五经异义》不殊。《风俗通义》亦从《异义》,用古《周礼》说。
“从穴,鼀省声”注:鼀在古音三部,入声,故𫁘古音亦在三部,今音则到切。《周礼》故书以“𫁘”为造。
“(灶)或不省作”注:今人皆作灶。
则到切,去号精 ‖ 圥声幽1部(zào)
灶,《淮南子》曰:“炎帝作火,死而为灶。”则到切。三。
【巳集中】【火部】 灶;康熙笔画:7;部外笔画:3
《五音集韵》则到切,音躁。俗灶字。
【午集下】【穴部】竈;康熙笔画:21;部外笔画:16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则到切,音躁。《说文》:炊灶也。亦作窖。《释名》:灶,造也,造创食物也。《博雅》:𥧸谓之灶,其脣谓之陉,其窻谓之突,突下谓之甄。《礼·月令》:孟夏祀灶。蔡邕《独断》:夏为太阳,其气长养,祀之於灶,在庙门外之东,先席於门奥西东,设主於灶陉。《淮南子·汜论训》:炎帝作火官,死而为灶神。《庄子·达生篇》:灶有髻。注:髻灶神,著赤衣,状如美女。《后汉·阴兴传》:隂子方,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因以黄羊祀之。《杂五行书》:灶神名禅,字子郭。
又《字汇补》:与造通。《周礼·春官》:大祝掌六祈,二曰造。注:造,故书作灶。杜子春读为造次之造。
“火”的末笔捺改点。“火”窄“土”宽,顶部左右旁齐平,底部“土”高。“火”,首点在横中线。“土”,首笔横在横中线,末笔长横从“火”下侧起笔。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