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1 21:32
突灶螽(学名:Diestrammena japanica)是驼螽科、芒灶螽属昆虫,又称灶马、驼螽、灶鸡。体色红褐色至黑褐色,体型宽大,体背隆突或驼背状,体表坚实,前胸背板有2条不明显的纵纹,无翅膀,靠后腿摩擦鸣叫。六肢长,关节及腔节具棘刺,转节黄白色,后脚腿节异常粗大,侧缘淡黄褐色具线状斑纹。
突灶螽的身体非常宽大,而且背部隆起来,就像是驼背的老头一样,因此人们也叫它“驼蠡”。
在欧洲,直到1914年,Diestrammena japanica这个学名一直被误用于庭疾灶螽(Diestrammena asynamora),在美国,直到1944年,Diestrammena japanica这个学名一直被误用于庭疾灶螽(D. asynamora)。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真正的D. japanica似乎已经在纽约市周边地区扎根。由于与庭疾灶螽(D. asynamora)混淆,它第一次在美国出现的时间尚不清楚。
Blatchley在首次发表Diestrammena japonica这一名称时明确指出,它是D. marmorata的替代名称。他写道:“这是迄今为止在文献中被称为Diestrammena marmorata DeHaan (1843, 217)的物种。他将其描述为Locusta marmorata,因此是Locusta ( Scirtetica ) marmorata Harris (1841, 145)的主要同名物种。因此,DeHaan认为该昆虫需要一个新的特定名称。”
这很重要,因为在同一个描述中,Blatchley继续说明和描述了什么是真正的Diestrammena asynamora。人们普遍认为,即使手中的昆虫被错误识别,名称D. japanica的主要目的是取代D. marmorata(这是一个无效名称),因此名称D. japanica与实际上正确表示为名称“marmorata”的昆虫相匹配,而不是与当时在北美发现的错误识别的昆虫相匹配。这种情况一度引起了很大的混乱和一些分歧,但JAG Rehn在1944年对此进行了很好的概述。
体长36-38毫米,体色红褐色至黑褐色,体型宽大,体背隆突或驼背状。体表坚实,前胸背板有2条不明显的纵纹,无翅膀,靠后腿摩擦鸣叫。六肢长,关节及胫节具棘刺,转节黄白色,后脚腿节异常粗大,侧缘淡黄褐色具线状斑纹。雌虫具发达的产卵器;雄虫多数能发声,无翅膀,靠后腿摩擦鸣叫,前足胫节或腹部第一节常鼓膜听器。
一年四季常栖息于中低海拔山区。夏季常见于田野草石、土隙间,入秋后进入居民室内的厨房、灶间、或餐馆、豆腐坊的宅基、墙角、砖瓦的缝隙间,喜欢生活在炉灶等温暖的地方。
突灶螽原产于日本和南亚印度支那半岛。后来被引入美国东北部(可能来自越南),已经在纽约市周边各州都有发现。
突灶螽是有名的洞窟性及群栖性昆虫。傍晚开始活动。具趋光性。常于夜晚出没、鸣叫。有时夜间它会跳到灯光附近。突灶螽不会飞,也没有翅膀,因此很难区分成年和未成年突灶螽。没有翅膀,它们就不能像真正的蟋蟀一样鸣叫。它们也没有听觉器官,因为它们不像大多数直翅目表亲那样通过唱歌来交流。有些突灶螽可能使用发声栓发出声音。
突灶螽有一身坚实的体表,犹如天生的“防弹衣”,因此很少有昆虫能够伤到它。突灶螽知道自己的外壳坚硬,所以经常到田间捕捉一些小昆虫。这些小昆虫的防御措施对体表坚硬的突灶螽来说,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于是小昆虫们只好乖乖地束手就擒。杂食性,在野外时食物以植物的茎、果、叶为主,在室内食物则以饭粒、菜屑等为食。
雌性一般选择体型较大的雄性进行交配。交配前,它们互相用触角触碰,之后,雌性慢慢爬上雄性后背,生殖器与雄性的对接。与其他螽斯类一样,雄性开始收缩腹部排出精托,整个过程约二十分钟左右。精托排出后,雄性独自离开觅食以补充体力,以便下次交配;而雌性会把腹部向前弓,咬食精托以获得营养。成虫每交配一次,身体便会衰老一些,直到死亡。
卵生。一年四季都是它生长繁殖的季节。交配后3-14天雌性就会产卵。产卵时雌性把产卵管插入土中3厘米并排出卵粒。一只雌虫一次可产最多百枚卵。卵形似米粒,呈褐色。卵在自然条件下开始孵化,次年夏天一龄若虫进行第一次蜕皮。每只需经历几次蜕皮后才可变为成虫,每蜕一次皮,身体都会长大一些。最后一次蜕皮后约3-5天后雌、雄性成熟。
突灶螽(Diestrammena japanica)与庭疾灶螽(Diestrammena asynamora)非常相似,但在腿部骨架和生殖器的某些细节上有所不同。然而,突灶螽很容易通过更具对比性和破碎的颜色图案来区分,其中不同位置有不同形状的暗区。最引人注目的可能是胸部的深色斑纹,其中背部中部有其他物种所没有的斑纹。
《本草纲目·虫三》中就有关于突灶螽(灶马)的记载:“处处有之,穴灶而居。”进一步说明其经常活动于灶台之上。在灶台上爬行之时,常会留下一丝不易察觉的痕迹,这种痕迹便是“马迹”。因与细微的蜘蛛丝一样让人难以辨识,于是人们便将二者等同起来,并称“蛛丝马迹”,用来比喻与事物根源有联系的不明显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