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21 08:14
炎(拼音:yán)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从二火,本义一般认为指火光上升。又可泛指焚烧。由焚烧引申为热、极热,如“炎热”“炎夏”;由热又喻指炙手的权势。“炎”还指炎症,即身体某部分发生红、肿、热、痛等的症状,如肝炎、发炎。又读作yàn,义指火光、火焰,这一意义的“炎”后作从炎、臽声的“燄”,又作“焰”。
会意字。“炎”字商代甲骨文为图1,西周金文为图2,从文字结构来看,“炎”始终没有变化,一脉相承,均与甲骨文的结构相同,从二火,即“火”上加“火”,由两个“火”重叠在一起组成。两层火表示大火燃烧得十分厉害。本义是火光上腾,亦可泛指焚烧。商周甲骨文、金文中用为人名或地名。战国文字(图3)有一点变化,两个“火”字分别被拆分为四笔,下部变为“人”字形。篆文和战国文字一样从二“火”。汉隶(图6)、楷书都从篆文来。
由于“炎”为烈火,其温度很高,“炎”又引申为“热”的意思。如王安石《和平甫舟中望九华山二首》之二:“此山高且寒,五月不觉炎。”又如“炎夏”“炎暑”。许多有权有势的人,有如烈火,气焰灼人,故借炎字指代。如成语“趋炎附势”。
中国人常常自称“炎黄子孙”,所谓“炎”,就是“炎帝”。炎帝部落以太阳为图腾,崇拜火,用表示烈火的“炎”作为自己的族号,其中也折射出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的特点。
(参考资料:《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
【卷十】【炎部】于廉切(yán)
火光上①也。从重火。凡炎之属皆从炎。
【注释】①火光上:饶炯《部首订》:“火光上者,谓火飞扬之光上出。”
“火光上也”注:《洪范》曰:火曰炎上。其本义也。《云汉传》曰:炎炎,热气也。大田传曰:炎,火盛阳也。皆引申之义也。
“从重火”注:会意。于廉切。八部。
《唐韵》《集韵》于廉切。《韵会》疑廉切。《正韵》移廉切,并音盐。《说文》:火光上也。《玉篇》:热也,焚也。《书·胤征》:火炎崑冈,玉石俱焚。
又《洪范》:火曰炎上。
又《尔雅·释训》:爞爞、炎炎,熏也。《诗·大雅》:赫赫炎炎。
又《吴语》:日长炎炎。注:进貌。
又《正韵》:炽也。
又《礼·月令》:其帝炎帝。注:此赤精之君,炎帝大庭也。
又《吕氏春秋》:南方曰炎天,东北曰炎风。
又《集韵》《类篇》竝于凡切,槏平声。义同。
又《类篇》:徒甘切,音谈。美辨也。《庄子·齐物论》:大言炎炎。注:美盛貌。
又《集韵》:以赡切,音豔。《史记·司马相如传》:获耀日月之末光绝炎,以展采错事。注:覩日月末光殊绝之用,以展其官职。
又通焰。《前汉·五行志》:人之所忌,其气炎以取之。蔡邕《释诲》:惧烟炎之毁熸。
又《列子·汤问篇》:楚之南有炎人之国。注:炎,去声。
《集韵》:本作爓。亦同燄、𤒦。◎按说文、玉篇、类篇、炎字俱自为部。
【规范提示】上“火”的末笔捺改点。
【写法】❶上窄下宽。❷上“火”居上居中;第三笔撇从竖中线上端撇出,收笔于横中线。❸下“火”居下居中;第二笔短撇起笔于横中线;长撇从田字格中心左侧起笔,撇、捺收笔超出上部。
(参考资料:汉典)
(参考资料:汉典)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