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04 20:57
点地梅(Androsace umbellata (Lour.) Merr.),为报春花科点地梅属的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叶同型或异型,基生或簇生于根状茎或根出条端;花组成伞形花序生于花萼端,很少单生,花萼钟状至杯状,约与花萼等长;蒴果近球形;种子通常少数,稀多数;花期2-4月;果期5-6月。点地梅又名白花珍珠草,始载于1970年代的《上海中草药》。
点地梅又名白花珍珠草,始载于1970年代的《上海中草药》。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主根不明显,具多数须根。叶全部基生,叶片近圆形或卵圆形,直径5-20毫米,先端钝圆,基部浅心形至近圆形,边缘具三角状钝牙齿,两面均被贴伏的短柔毛;叶柄长1-4厘米,被开展的柔毛。花葶通常数枚自叶丛中抽出,高4-15厘米,被白色短柔毛。伞形花序4-15花;苞片卵形至披针形,长3.5-4毫米;花梗纤细,长1-3厘米,果时伸长可达6厘米,被柔毛并杂生短柄腺体;花萼杯状,长3-4毫米,密被短柔毛,分裂近达基部,裂片菱状卵圆形,具3-6纵脉,果期增大,呈星状展开;花冠白色,直径4-6毫米,筒部长约2毫米,短于花萼,喉部黄色,裂片倒卵状长圆形,长2.5-3毫米,宽1.5-2毫米。蒴果近球形,直径2.5-3毫米,果皮白色,近膜质。花期2-4月;果期5-6月。
红花点地梅(学名:Androsace aizoon Duly var. coccinea Franch.)形态与点地梅略相似,其主要区别点为叶片椭圆形或倒披针形,全缘;花粉红色。
点地梅喜湿润、温暖、向阳的环境和肥沃的土壤。多生于山野、草地、路旁、河谷滩地、林缘和疏林下。
点地梅多分布在中国的东北、华北、秦岭以南各省区,在越南、朝鲜、日本等国家也有分布。
点地梅一般繁殖方式为播种繁殖。也可以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繁殖。
外植体的获得
采集野外成熟点地梅种子在无菌条件下,0.1%氯化汞浸泡8分钟,无菌水冲洗3-4遍,70%乙醇消毒1分钟,无菌水冲洗2遍,再用20%次氯酸钠消毒2分钟,无菌水冲洗5-6遍,然后将种子接种在无激素的MS基本培养基上,置24±2℃,光照12小时/天,光照强度1500-2000勒克斯的人工气候箱中培养,11天后获得无菌苗,采集无菌苗作为实验外植体。
培养条件
培养基pH5.6-5.8,温度24±2℃,湿度75-80%,光照强度1500-2000勒克斯,光照时间12小时/天。
外植体的诱导分化
挑选在基本培养基上长势良好的点地梅幼苗在无菌条件下切成0.5厘米大小的段。取点地梅无菌幼苗段,以MS+30克/升蔗糖+8克/升琼脂为基本培养基,附加到MS+2,4-D 1.0毫克+BA 0.4毫克的培养基上,可得到长势良好的愈伤组织;附加到MS+6-BA 3毫克/升+NAA 0.5毫克/升的培养基上,芽苗增殖快,丛生芽增殖倍数高。
诱导芽的分化和增值
挑取有明显芽点出现的愈伤组织继代到外植体诱导分化好的培养基组合MS+6-BA 3毫克/升+NAA 0.5毫克/升上继代培养,丛生芽生长健壮 。
再生植株的生根
将增值培养所得的1.3-2.6厘米不定芽分化增殖苗,切成单芽,接种于诱导生根的培养基中,诱导生根的培养基选用MS+NAA 0.5毫克/升L+30克/升蔗糖+8克/升琼脂培养基。8天后长出根,15天后,长出大量的根,生根率为100%,平均生根数15条左右,所产生的根健壮,非常有利于试管苗出瓶移栽管理。
生根苗的移栽
根据点地梅原来的生长环境,生根培养10-15天后,将培养瓶在自然条件下放两天。再将发育良好的再生苗从培养瓶中取出,用清水将培养基洗净,移至河沙与腐殖质土按3:1配比的混合土中。移栽前将基质浇透水,移栽后叶面喷水,保持相对湿度80%以上,置于适当的遮荫处培养。15天后发现再生苗变得更加健壮并且开始正常生长,移栽成活率达100%。
点地梅随采随播,播前细致整地施基肥,按株行距10~15厘米开1.5厘米的浅沟,进行条播,播后覆一层细薄土,喷水保持苗床湿润,出苗后根据需要间苗,翌年4月即可开花;盆栽用园土、细沙混合加少量基肥混合播种,播后浇足水,后期管理粗放;生长期每月追施肥一次;保持充足光照,促进植株生长良好,多开花。
点地梅性苦、辛,微寒,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牙痛、哮喘、疗疮肿毒、跌打损伤等症状。
点地梅花小,形似梅花。盛花时如繁星点点,一片雪白,引人驻足,细看,单朵小花更是别有姿韵。植株低矮,适宜岩石园栽植及灌木丛旁作地被材料。
点地梅其小花是制作压花作品的好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