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林鸽

更新时间:2024-10-09 16:00

斑林鸽(学名:Columba hodgsonii):是鸠鸽科、鸽属的鸟类。体长约38厘米,是体型中等的褐灰色鸽。翼覆羽多具白点。与其他所有鸽种的区别在颈部羽毛形长而具端环,体羽无金属光泽。头灰,上背紫酱色,下背灰色。虹膜灰白色;鸟喙黑色,喙基紫色;脚黄绿色,爪艳黄色。

形态特征

斑林鸽雄鸟头淡灰色,后颈上部也为淡灰色,下部黑褐色,羽毛延长呈尖形,羽端两侧灰色,在下颈形成黑褐色斑纹;上背和两肩紫红褐色,下背至尾上覆羽暗蓝灰色,尾黑褐色。翅中小覆羽与上背同色,翅大覆羽与下背同色。中、小覆羽羽端具明显的小白点。初级覆羽和飞羽黑褐色。头侧、颈侧、颏和喉淡灰色,颈侧羽毛具中心黑斑或褐红色中心斑,胸鸽灰色,微缀葡萄色,具红褐色三角形斑,腹和两胁为沾紫的红褐色,羽端两侧缀以浅棕黄色或棕灰色斑点,其余下体灰色。

雌鸟和雄鸟相似,但背和胸无紫红褐色,均被灰色或暗褐色所取代。头也较褐。虹膜乳黄色或浅黄而沾灰。嘴黑色,脚、趾暗绿色,爪角黄色。

大小量度:体重♂200-350克,♀276-313克,体长♂320-380毫米,♀325-380毫米;嘴峰♂14-19毫米,♀15-18毫米,翅♂219-240毫米,♀208-230毫米;尾♂135-162毫米,♀133-157毫米,跗蹠♀23-28毫米,♀22-28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栖息海拔高度可达3000米以上。主要栖息于山地混交林和针叶林中,有时也出现于林缘耕地。生活在喜马拉雅山的森林中。在喜马拉雅山周围的地块中,所有这些都位于海拔最高的地区,该物种喜欢永久绿叶乔木、半绿乔木;海拔1800-4000米之间的绿色树林、杜鹃花和成片的橡树林。

生活习性

行为

通常是留鸟,但有时会在高海拔地区上下移动,这取决于食物资源的可用性。并不是真正群居的。然而,它们以配偶或常成小群活动,集群不超过10只。它们会根据不同的食物需求在不同的山地高度移动,在树冠上方快速飞行。覆盖着残茬的麦田是它最喜欢的地方之一。通常活动在高大乔木的树冠层。斑林鸽以6-10只为一组的小群聚集在一起,并且保持永久。当幼鸟寻找水果和浆果时,它们会在树木繁茂的山丘和山谷中游荡。筑巢的成鸟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一旦入侵者靠近,它们就会大声喊叫,宣布自己的存在。

食性

主要吃水果和种子。在植物类别中,特别喜欢收获后几天仍撒在地上的谷物的种子。菜单可以详细描述:橡子、硬核水果(核果),以及大量的浆果。扁核木或苗圃采自高度不超过3.5米的带刺灌木或灌木。主要以瑞香、火棘、荚迷、桑葚、山樱桃以及松柏科、樟科等植物的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高梁、莽麦、稻等农作物种子,有时也吃昆虫和昆虫幼虫。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不丹、中国、印度、老挝、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和泰国。

中国甘肃(西部)、陕西(南部)、四川(北部,中部,西南部)、云南(西北部、西部、东南部)、西藏(波密、林芝、察隅、朗县、亚东、吉隆)(留鸟)。

繁殖方式

斑林鸽的繁殖期一般在5-6月或6-8月进行两次繁殖。营巢于浓密森林中的树上,树枝结构放置的高度较低,原则上距地面6米以上。最喜欢筑巢的地方是橡树林和明渠等大片原生植被。也有报告营巢于狭窄山谷悬岩峭壁的缝隙中的。巢由枯枝和苔藓构成。每年通常繁殖一窝。每窝产卵通常为1枚。颜色为亮白色。卵的大小为34-42毫米×26-30毫米。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10月1日——无危(LC)。

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3年)》。

种群现状

斑林鸽的全球种群规模尚未量化,但人们认为该物种通常并不常见。趋势理由:在没有任何下降或重大威胁的证据的情况下,疑似种群数量保持稳定。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