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6-10 17:38
清朝时期,烈士乡境域属钦仁乡。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北区。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属荥河联保。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属原荥河乡第3、4、7保(冯家坝)。
1950年,属荥河乡。
1952年,设烈士乡
1956年,民建乡并入。
1958年,乡改公社,辖新立、烈士、王家、课子、冯家5生产管理区。
1961年,管理区改生产大队。
1962年,分为烈士、民建2公社。
1983年2月,公社改乡。
2019年12月,撤销荥河乡、烈士乡、新建乡,设立荥河镇,以原荥河乡、原烈士乡和原新建乡所属行政区域为荥河镇的行政区域。
截至2011年末,烈士乡下辖5个行政村:冯家村、王家村、课子村、新立村、烈士村。
截至2019年,烈士乡下辖5个行政村:新立村、烈士村、冯家村、王家村、课子村;乡人民政府驻冯家村。
烈士乡地处荥经县西北部,东与民建彝族乡相连,南与荥河乡、花滩镇接壤,西与新建乡交界,北与天全县为邻,乡人民政府距荥经县城19千米,总面积21.65平方千米。
烈士乡境内最高点位于抓老山,海拔1700米;最低点位于冯家坝下游河道,海拔820米。
烈士乡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雨量集中,秋季温和凉爽,冬季干冷少雪,多年平均气温13.7℃,无霜期年平均192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40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601.2毫米。
烈士乡境内荥河穿境而过,流域面积0.5平方千米,总长度5千米,年径流总量1.1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84立方米/秒。
烈士乡主要自然灾害为洪涝,最严重的一次洪涝灾害发生在2010年8月18日,受灾人口82人,紧急转移安置7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15亩,倒塌房屋7户18间,因山区面积较大,洪涝灾害不仅毁坏农田房屋,而且造成山体滑坡,交通受阻,影响车辆通行,直接经济损失50.5万元,境内有地质灾害隐患点9个。
烈士乡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煤炭,储量为232.4万吨。
2011年,烈士乡有耕地面积3281亩,林地面积2067亩。
截至2011年末,烈士乡辖区总人口4294人,总人口中,男性2210人,占51.5%;女性2084人,占48.5%。
截至2017年,烈士乡常住人口3986人。
截至2018年末,烈士乡有户籍人口3824人。
2011年,烈士乡财政总收入4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425元。
2018年,烈士乡有工业企业4个,有规模以上企业2个,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4个。
2011年,烈士乡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农业总产值3955万元,比上年增长6.2%,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生产粮食2011吨,其中水稻1053吨,小麦172吨,主要经济作物为茶叶、油料作物、蔬菜,茶叶种植面积3500亩;油料作物种植面积2195亩,产量235吨;蔬菜种植面积1380亩,产量890吨,主要品种有白菜、莴笋等,其中白菜401吨,莴笋445吨。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牛、家禽为主,生猪饲养量4128头,年末存栏2717头;羊饲养量493只,年末存栏647只;牛饲养量227头,年末存栏483头;家禽饲养量2.4万羽,上市家禽1.5万羽,生产肉类410.2吨,其中猪肉366.8吨,牛肉31吨,羊肉12.4吨;畜牧业总产值1399万元,累计造林2.3万亩,其中防护林8000亩,经济林5000亩,竹林5500亩,农民住宅四旁树木9.5万株,林木覆盖率62%,活立木蓄积量12.7万立方米,水果种植面积300亩,产量87吨,主要品种有苹果、梨、柑橘,其中苹果19吨,梨3.4吨,柑橘9吨。
2011年末,烈士乡有文化站1个,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图书室4个,藏书5万册,文化行业从业人员10人。
2011年,烈士乡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9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2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3352人,参合率78.1%。
2011年,烈士乡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1户,人数12人,月人均150元,支出2.16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25户,人数234人,月人均70元,支出19.7万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3人,农村五保分散供养2人,支出4800元。
2011年,烈士乡有108国道过境,境内长4.2千米,县、乡级公路3条,总长30千米;年货运吞吐量110万吨。
烈士乡,1952年,为纪念在岗家山剿匪战斗中牺牲的七烈士而得名。
烈士乡有“何君阁道碑”,又称“何君尊楗阁刻石”,是东汉建武中元二年(即公元57年),严道县(今四川荥经县)修建驿道落成纪功所刻,向来受到历朝书家尊崇,记录最早见于宋洪适《隶释》,于2004年3月15日在烈士乡境内被发现摩崖石刻真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