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馍卷菜

更新时间:2024-07-22 21:54

烙馍(luò mó)又名单饼、薄饼,是一种特色传统面食,着2000多年的历史,类似煎饼又和煎饼不同,烙馍是用未发酵的面粉和成柔软的面团。

制作方法

烙馍,面粉最好用石磨面,不含任何添加剂,吃起来筋道有嚼头,细品余味香甜。所谓甜,是面粉本身的味道。如果你撕下一小片放入嘴里嚼,会越嘴越甜,越嘴越香,很有一股韧劲。若要馍好吃,和面是关键。这和面也是有讲究的。和面时要由硬到软,慢慢用手蘸水一点一点砸软,反复多次揉到不沾手为止。半小时后,把面放案子上揉匀,搓成约7厘米粗细的长条,然后揪成一个个鸡蛋大小的面团,再揉成光光滑滑的待用。上面最好用一块大点的保鲜膜盖住,免得干皮。

在醒面的时候,就可以把平底锅放火上加热了。最好炭火,不过,好多地方都用煤气烙馍了。火小了,锅不热,擀好的面放上去不起馍花,时间烙的长了馍又太干,不好吃不说,吃起来也费劲儿。火大了,馍容易糊。所以烙馍时,火候的掌握很重要,锅的受热一定要均匀。

锅的温度差不多了,就开始擀面团了。一般用像橄榄状一尺来长的擀面杖擀,会擀的人不用手转,只需一推一拉间,面团就自动转圈了。面团擀开了,就转着圈子的擀外沿,擀一圈后,馍就擀好了,馍的厚度非常均匀也很薄,然后用擀面杖挑起来放到平底锅上烙。几秒钟后,见馍泡起来就用竹片把它翻一面再烙,两面都起馍花了,馍就烙熟了。基本上不到一分钟就能擀一个馍,同时烙熟一个馍,速度很快。烙好一个就放到馍胚子上,烙一个摞一个。

行家翻馍是讲究正反面的。一般先烙的一面为正面,后烙的一面为反面。最后把烙好的一摞馍拿起来放到盘子里,就可以上桌了。烙馍不卷菜,吃一个牙就嚼酸了。所以一般烙馍都是要卷菜吃的。大都炒个醋熘绿豆芽醋熘土豆丝青椒肉丝孜然羊肉,抑或是猪肉炖粉条,都是吃烙馍的好菜,吃起来味道各不相同。配上一碗小米粥或者玉米粥;拌个黄瓜或者再来一份榨菜丝,就是一顿很好的中餐晚餐了。

卷馍技巧

卷馍时,有一个方法要掌握。把馍折起三分之一,竖着放手心里,把菜夹在上面至上而下放好,卷馍时一支筷子放在刚才折起来的空间里,一支在外,用筷子夹着馍把菜卷起来,再把下面翻转上去一寸左右,吃时,一手捏上面,一手捏下面,这样菜汤就不会往下滴了。

夏天,北方人犹爱吃烙馍。因为炎热的夏天,蒸馍水份大,蒸多了容易变质,每天蒸一次也不方便。吃烙馍,既无需发面,做起来又简单,也好吃。

饮食文化

广为流传的烙馍河南苏北皖北逐步发展为特色面食,形似煎饼,口感、材质、制法不同,因制作简易、食用方便、易于保存,受到广泛欢迎,是当地居民的日常饮食中的一部分。中原有流传儿歌,“圆圆小饼径尺长,根根馓条黄脆香,外软里酥饼卷馓,送与抗金英雄尝”。清代顺治年间,方文来中原做客时,在其《北道行》中这样写到中原的烙馍:“白面调水烙为馍,黄黍杂豆炊为粥。北方最少是粳米,南人只好随风俗。”从这可以看出,烙馍这种民间的面点食品不但历史悠久,并且久有名气。

史料记载一 支援抗金据徐州文史资料载:北宋时徐州抗金英雄赵立聚集群众抗金时,地方百姓特制烙馍并卷上酥香而松脆的馓子,送于抗金英雄吃。故烙馍品种流传,历代不衰。曾几何时?在徐州地方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圆圆小饼径尺长,根根馓条黄脆香。外软里酥饼卷馓,送于抗金英雄尝。传说一 :军民紧相拥 刘邦得民心相传,楚汉相争时,刘邦率兵与项羽作战。因为刘邦的军队一向以纪律严明而深入人心,受到当地老百姓的拥戴,士兵们劳于作战,很少能吃上饱饭,百姓们为了能让刘邦的军队吃上一顿饱饭,徐州百姓急中生智,结合当地农作物情况,发明了一种制作简单快速、携带方便的面点——烙馍。从此刘邦得到民心支持,刘邦军队士气大增,为他们作战提供了有利的基础。

传说二 :军民相拥 浓浓情谊在徐州南边的人爱吃米饭,北边的山东人爱吃煎饼。为什么惟有徐州这方圆二百来里地方的人爱吃烙馍呢?  当年项羽兵败垓下(灵璧,宿州市),刘邦派韩信指挥三十万大兵乘胜追击。这时项羽仅剩八百骑兵,连夜鏖战,官兵几天都没吃一顿饭了。韩信看到项羽的失败成定局,但项羽在徐州一带因兵不扰民,在民间享有声誉。韩信趁项羽失败的机会,败坏他的名誉。于是心生一计,找来巧妇,令她做饼。那时做饼又大又厚,一时不能熟透。项羽的官兵很快就要过去了,若做这样的大厚饼,时间怎来得及?韩信就向巧妇说:“你快把面捋捋摸摸、弄薄弄熟,越快越好。”巧妇急中生智,就用一个圆棍一擀,将面擀得薄薄的,放在铁鏊子上一翻一正,面就熟了。韩信一看很兴奋,这样既能多做又能熟透,不多一时做了两大蓝子。遂令一个老头挑到项羽必经的路上去卖,并说:“你要见不到项羽,回来我一定杀你的头。”老头无奈,只有拼命到指定的地方去等待。起先有几个骑兵来到,问老头:“当此兵荒马乱,人家都逃亡,你这老头不怕死,还卖什么东西!”老头说:“我卖的是好吃的。”兵士一吃听是好吃的,一心想吃,但手中无钱,心里干着急,就向老头说:“我们项王的兵马,一向不吃百姓的东西,除了管军需的带钱,连项王都不带钱。”说着这几个骑兵催马扬鞭走了。接着又来一群骑兵到来,为首的一个彪形大汉骑着乌骓马。老头想这必是项羽了,连忙拦着说:“大王!我看你的军队无钱不吃我的东西,可见大王治兵有方;不过你一连打了这么些天的仗,实在够苦的了。就是手中无钱,也请大王吃我的东西,饱饱肚子,好再打仗。我绝不要钱。”项羽说:“我身无分文,虽然挨饿,也绝不白吃老百姓的东西。”老头心中很受感动,觉得人说项羽这个人,生性耿直,带兵廉洁,的确不假,遂把心里的话,老实地向项羽说了:“大王!我是韩信派来的。来时韩信向我说:‘项羽若吃你的东西,他无钱给你,后人将说他不义;若杀了你这个老头,后人将说他不仁。’你即不吃我的东西,又不杀我,我回去后,韩信必说我没见到大王,一定会杀我。这怎么办呢?我求大王救我一命。”项羽说:“既然如此,我还要急着赶路,这样办吧!”项羽遂用力将他的十三节霸王鞭,拔出四节,交给老头说:“你见了韩信,拿着我这四节鞭,他就知道你见到我了。因为韩信过去给我扶过戟,执过鞭。”说罢,项羽即随大队向南急驰而去。老头含着泪望着项羽的身影渐渐消失了。老头听说韩信早已追赶项羽去了,也未再去见韩信。他回到家中,将烙馍争给亲邻尝尝。大家问老头这个像纸薄的圆饼叫什么名字?怎么做法?老头就把当时韩信向巧妇说的原话“捋捋摸摸就成啦”告诉大家。从此,就以此谐音称为“烙馍”。人们都争相学做烙馍,烙馍也就成了徐州的特产。徐州的小女孩,几岁就会做烙馍,吃烙馍成了徐州人的爱好。传说三: 乾隆微服出巡 观看烙馍飞舞相传,乾隆下江南时路过徐州,曾在微服私访时间到徐州乡村妇女擀烙馍的精彩表演。只见一女子于面案上迅即擀出薄如蝉翼、大如银盘的面饼,挑于轴儿上顺手一挥,那面饼便飞落到东间里的热鏊上,接着又一张飞向了西间里的热鏊上……乾隆见到的确是一位擀烙馍的高手,这女子一个人擀可以供两盘鏊子上,难怪乾隆皇帝看傻了眼。人说:“高山出俊鸟,民间出奇人”,在徐州地区确是这样。有句戏词这样唱道:“从北京到南京,中间隔个徐州城。中原人爱吃‘烙馍馍’,那么地个狠劲咬,那也不嫌牙根疼。”这是说烙馍确实是徐州所特有的,吃起来柔韧而筋骨,外人看嚼的这动作,还真有点“望馍兴叹”哪!烙馍顾名思义就是在鏊子上烙成的,鏊子大多是铸铁的,也有了熟铁和铝合金做成的,用法也大致相同。鏊子不大,直径一尺二寸左右烙馍直径也就一尺左右了。所谓“烙”,制造烙馍要两道技术关要过。一是“擀”,二是“翻”。“擀”要擀得薄、匀、圆。烙馍多用白面为原料,少有掺有杂面。先将面调水和得软硬适中,最好让面“醒”半小时以上。面和得硬了,擀起来较难;和得太软了擀好了也会变形,所以和好面是擀的第一步。将和好、“醒”好的面,分成单个馍剂,然后用特制的擀面杖擀。擀馍的好手每斤面能擀十六个,还要又大又圆又匀且薄。旧时中原人都是自家烙制烙馍,一般妻子擀、丈夫翻,也有嫂嫂、大婶们合伙制作的,谈笑风生中飘出烙馍的香味,有点像是逢年过节时候的一起包饺子的景象。不过都是手工作坊、社区里的地摊,新建小区里面都没有。只能自己寻觅有烙馍的地方。啊,中原烙馍那独特,那柔韧的口感,那精美的制作,真让人回味无穷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