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粉虱

更新时间:2024-10-17 19:15

烟粉虱(学名:Bemisia tabaci)是同翅目粉虱科小粉虱属昆虫,俗称小白蛾。若虫体周围有蜡质短毛,尾部有2根长毛。蛹壳椭圆形,有时边缘凹入;亚缘区不与背盘区分开,缘齿不规则。成虫体淡黄色,翅白色无斑点,密被白色蜡粉。跗节2爪,中垫狭长如叶片。雌虫尾部尖形,雄虫呈钳状。成虫寿命10—22天,最长的可达1个月以上。

物种学史

烟粉虱首先报道于1889年,在希腊的烟草上发现,命名为烟粉虱(Aleyrodes tabaci)。1894年,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的甘薯上发现了新北区的第一头烟粉虱,被鉴定为甘薯粉虱(Bemisia inconspicua)。烟粉虱由于其形态的变异性,产生了许多同物异名。在1957年,Russell对酷似小粉虱标本进行进一步确认,烟粉虱的异名种已达19种。到1978年烟粉虱的同物异名又达到了22种。因此,烟粉虱有几种常用俗名,如烟粉虱(Tobacco whitefly)、棉粉虱(Cotton whitefly)或甘薯粉虱(sweetpotato whitefly)。

虽然烟粉虱首先报道于希腊,但是,关于烟粉虱的真正起源还不确定。有证据表明烟粉虱起源于亚洲、非洲或是中东。也有人认为烟粉虱起源于巴基斯坦或印度,因为有两个亲缘关系很近的种Bemisia capitat 和Bemisia graminosus是印度特有种;在巴基斯坦北部和西部地区,小粉虱属的寄生蜂种类丰富,应当是属的起源中心。

烟粉虱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是在一些产棉国如苏丹、埃及、印度、巴西、伊朗、土耳其、美国等国家的棉花上造成一定损失。在中国台湾、云南也有为害棉花的记录。20世纪80年代以后,除了棉花,在蔬菜和花卉上也发现了此虫的为害,如也门的西瓜、墨西哥的番茄、印度的豆类、日本的花卉一品红遭受此虫的危害都十分严重。烟粉虱食性杂,寄主广泛,为害严重时可造成绝收。从Gennadius1889年描述该种到1985年近100年间,全世界关于该种的研究文章约为830篇;而从1985年到1998年的10余年间,关于烟粉虱的研究文章猛增至约3150篇。由此可见,烟粉虱的发生和为害已引起了全世界科学工作者的关注。

很长一段时间,烟粉虱不是中国主要的经济害虫。1976年,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Westwood) 在北京地区大暴发以来,中国北方均以温室白粉虱为害为主。但近年来,粉虱种群数量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不论南北,烟粉虱都有暴发之势。据广东省植保站记载,烟粉虱1997年在东莞发生,并逐年加重。1998年在乌鲁木齐市的一品红上发现烟粉虱,随后在石河子,哈密、库尔勒、克拉玛依等地花卉上都采到此虫。1999年在吐鲁番长绒棉研究所棉花试验田发现由于烟粉虱的为害,棉花、棉絮布满蜜露,纤维受到严重污染,煤污病(Capnodium spp.)也十分严重。2000年,全中国10余个省市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其中河北、北京、天津在蔬菜上发生严重,在棉花生产区危害也呈上升趋势。在北京,据调查,烟粉虱对黄瓜、番茄、茄子、甜瓜和西葫芦的危害损失,严重时可达七成以上。

2011年,一项研究发现烟草粉虱事实上是一个复合种,由至少40个形态学上可分辨的不同物种所组成,以不同的拉丁字母表示不同的生理小种(biotype)。例如:银叶粉虱(Bemisia argentifolii)被认为是烟草粉虱的B生理小种(biotype B)。

2023年12月,一项研究表明烟粉虱通过水平基因转移获取了植物源的FAD2基因(主要合成多不饱和脂肪酸)。烟粉虱正是通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互作进化模式获得了寄主植物FAD2基因,并使其复制了寄主植物自主合成PUFA(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多不饱和脂肪酸)和PGE2(Prostaglandin E2,前列腺素E2)的能力,强化了自身的生殖能力,摆脱了自身对寄主植物的营养依赖性,从而使烟粉虱能取食600余种PUFA含量不同的寄主植物而进化形成广泛寄主适应性。同时,该研究还提出了植物向昆虫转移的功能性水平转移基因作为基于RNAi的新一代害虫控制靶标的应用潜力,为害虫精准绿色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形态特征

烟粉虱属渐变态昆虫,其个体发育分、若虫、成虫3个阶段。若虫3龄,通常将第3龄若虫蜕皮后形成的蛹称伪蛹或拟蛹。

卵:光泽,呈长梨形,有小柄,与叶面垂直,卵柄通过产卵器插入叶表裂缝中,大多不规则散产于叶背面,也见于叶正面。卵初产时为淡黄绿色,孵化前颜色慢慢加深至深褐色。

龄若虫:烟粉虱若虫为淡绿色至黄色,1龄若虫有足和触角,能活动;在2、3龄时,烟粉虱的足和触角退化至只有一节,固定在植株上取食;3龄若虫蜕皮后形成伪蛹,蜕下的皮硬化成蛹壳。

伪蛹:蛹壳呈淡黄色,长0.6-0.9毫米,边缘薄或自然下垂,无周缘蜡丝,背面有17对粗壮的刚毛或无毛,有2根尾刚毛。在分类上,伪蛹的主要特征为瓶形孔长三角形,舌状突长匙状,顶部三角形,具有1对刚毛,尾沟基部有57个瘤状突起。

成虫:主要寄生于叶背面,体淡黄白色,翅2对,白色,被蜡粉无斑点,体长0.85-0.91毫米,比温室白粉虱小,前翅脉1条不分叉,静止时左右翅合拢呈屋脊状,脊背有一条明显的缝。

生活习性

刚孵化的烟粉虱若虫在叶背爬行,寻找合适的取食场所,数小时后即固定刺吸取食,直到成虫羽化。成虫喜欢群集于植株上部嫩叶背面吸食汁液,随着新叶长出,成虫不断向上部新叶转移。故出现由下向上扩散危害的垂直分布。最下部是蛹和刚羽化的成虫,中下部为若虫,中上部为即将孵化的黑色卵,上部嫩叶是成虫及其刚产下的卵。成虫喜群集,不善飞翔,对黄色有强烈的趋性。

分布范围

烟粉虱在南美洲、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的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分布。

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云南、上海、浙江、江西、湖北、四川、陕西、台湾、新疆、河北、天津、山东、北京、山西、安徽、贵州等20个省份。

繁殖方式

烟粉虱属渐变态昆虫,其个体发育分卵、若虫、成虫3个阶段。若虫3龄,通常将第3龄若虫蜕皮后形成的蛹,称伪蛹或拟蛹。蜕下的皮硬化成蛹壳。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1年可以发生11-15代,且世代重叠。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发育时间各不相同,在25℃条件下,从卵发育到成虫需要18-30天不等。成虫的寿命为10-22天,每头雌虫可产卵30-300粒,在适合的植物上平均产卵200粒以上。也有报道,烟粉虱以26-28为最佳发育温度,在此温度条件下,卵期约5天,若虫期15天,成虫寿命30-60天,完成1个世代仅需19-27天。

物种危害

烟粉虱其寄主十分广泛,除危害番茄、黄瓜、西葫芦、茄子、豆类、十字花科蔬菜及果树、花卉、棉花等作物外,还寄生于多种杂草上。

发生特点:烟粉虱可全年繁殖,多在叶背及瓜毛丛中取食,卵散产于叶背面。若虫初孵时能活动,低龄若虫定居在叶背面,灰黄色,类似介壳虫。烟粉虱可传播30种植物上的70多种病毒病。烟粉虱发育速率快,繁殖率高,具有极强的暴发性;因该虫在寄主植物叶片背面取食危害,故具有较强的隐蔽性。烟粉虱成虫为白色小飞虫,体长不到1毫米,停在植株上时,左右翅合拢呈屋脊状。

危害症状:烟粉虱危害初期,植株叶片出现白色小点,沿叶脉变为银白色,后发展至全叶呈银白色,如镀锌状膜,光合作用受阻,严重时植株除心叶外的多数叶片布满银白色膜,导致植株生长缓慢,叶片变薄,叶脉、叶柄变白发亮,呈半透明状。幼瓜、幼果受害后变硬,严重时脱落,植株萎缩。烟粉虱以成虫,若虫刺吸植株使其长势衰弱,叶片呈银叶症状,产量和品质下降,同时还分泌蜜露,引发煤污病,发生严重时,叶片呈黑色,严重影响植株光合作用和花卉观赏效果,甚至整株死亡。

通过检查叶子的下侧可以很容易地识别出虫害,通常可以发现昆虫的所有阶段。出没的叶子将开始显示出黄色的马赛克,而绿色区域将变得越来越小。可能会发生茎扭曲和叶子卷曲,植物可能会发育不良。重度感染的叶子经常枯萎并脱落。除了直接饲喂外,所有阶段都通过大量生产蜜露来破坏植物,这会促进烟熏霉菌的生长,最重要的是,会通过病毒的传播。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⑴培育无虫苗。育苗时把苗床和生产温室分开,育苗前用高浓度药剂熏蒸苗床,彻底清除残虫和杂草,防止虫苗带人大田。

⑵大棚内避免黄瓜、番茄、西葫芦混栽,提倡与芹菜、葱、蒜接茬,做到栽培农艺上控虫。

⑶烟粉虱有露地越冬的现象,更能在日光温室、双膜覆盖的大棚越冬,应加强越冬期棚室内烟粉虱的防治。

化学防治

烟粉虱初发时,可用25%扑虱灵1000倍液,或10%毗虫琳1500倍液,每3-5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在虫口密度高时,可交替使用40.7%同一顺800倍液或5%锐劲特1500倍液或20%麦雨道2000倍液防治,隔5-7天防1次,连续防治2-3次。蔬菜采收前10天停止用药。

统一防治

由于烟粉虱危害多种作物和杂草,繁殖能力强,繁殖速度快,应较大范围统一进行防治,且叶面、叶背均要喷药均匀,才能收到较好效果。

抗性概况

烟粉虱被认为是具有世界范围分布的神秘物种的复合体。从农业的角度来看,烟粉虱的两个最重要的系统发生群是MEAM1(中东小亚细亚1;也通常称为生物型B)和MED(地中海;包括其他已知的生物型Q)。

烟粉虱具有发展对杀虫剂的抗性的巨大潜力。烟粉虱的两种最具破坏力的生物型是中东小亚细亚1和地中海生物型。中东小亚细亚1型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分布。地中海类型主要限于地中海地区,但最近已移至美国和中国。烟粉虱已经显示出对超过50种杀虫剂有效成分的抗性,并且在田间还发展了几种多重耐药性的烟粉虱种群,尤其是地中海生物型。

科研成果

2024年2月,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的子刊《科学进展(ScienceAdvances)》在线发表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蔬菜虫害防控创新团队张友军研究员针对农业害虫烟粉虱的最新研究论文。该研究成果报道了烟粉虱(俗称“小白蛾”)利用两个“俘获”的微生物源水平转移基因获得独特氮代谢能力,不仅重构了氮废物合成,更帮助自身高效利用氮营养,最终增强自我营养适应性的新机制。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