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1-07 20:42
煎茶镇,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下辖镇,地处德江县境西南部,距县城20千米。东与合兴镇相邻,南与合兴镇、复兴镇接壤,西、西南与复兴镇交界,西北与楠杆土家族乡毗邻,北与龙泉土家族乡塘坝村接壤,东北与堰塘土家族乡杉树坝村为界。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7.3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9.4千米,总面积200.54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煎茶镇户籍总人口45924人。
唐,在境内置扶阳县,属费州。
明,属蛮夷长官司水特姜图、罗文图、新地图和水德江长官司德江图、德江村图、瓮济图及务川县在城图、印江县茅坝图共同管辖。
清,分别隶属思南府属特姜图第二甲(石重盖)第十甲(川岩坝)、罗纹图第一甲(煎茶溪、平阳盖)第九甲(潮溪)第十甲(松溪、大河边)、新地图第一甲(磨子岩),安化县水村图第二甲(蛇盘溪)、德江图第二甲(松溪)第四甲(煎茶溪、洗沙塘、松溪沟、班竹头)第五甲(煎茶溪、穿岩)第六甲(松溪)第八甲(穿岩)、瓮济图第一、二、五甲(煎茶溪、大河边),印江县毛坝图第五甲(煎茶溪),务川县属在城图第九甲(压老山)。
民国二年(1913年)2月,印江县属地煎茶溪,务川县属地压老山划入境地。
民国十九年(1930年)8月,辖地置煎茶、大路、新场、穿岩、潮溪、石重盖、蛟溪7乡,下置闾、邻。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1月,原置7乡合并为煎茶乡。
1956年3月,大路乡并入新场乡,潮溪乡并入偏岩乡。
1972年4月,新场公社并入煎茶公社。
1984年12月,煎茶乡分置为煎茶镇、龙盘乡。
1992年10月,煎茶镇与龙盘、大河、川岩、偏岩乡合置煎茶镇。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6月,撤闾,建11保。
1953年1月,原煎茶乡析置煎茶、新场、大路、大河、川岩、偏岩、潮溪7乡。
1956年3月,大路乡并入新场乡,潮溪乡并入偏岩乡。
1959年1月,煎茶、新场、大河、川岩、偏岩5乡各改生产管理区。
1961年9月,生产管理区分为新场、煎茶、偏岩3公社。
1963年3月,增置川岩、大河公社,5公社共辖19大队、207生产小队。
1992年10月,煎茶镇与龙盘、大河、川岩、偏岩乡合置煎茶镇,辖1居民委员会、20村,下设254村民小组。
2007年10月,改辖煎茶社区,龙盘、新场、大路、大河、毛田坝、川岩、偏岩、高竹8村,2居民小组,130村民小组。
2010年11月,又调整为辖1社区、19村和17居民小组、236村民小组。
2011年末,煎茶镇辖煎茶1个居民委员会,李子、大路、龙盘、新场、和平、大河、小溪、付家、中伙、川岩、毛田坝、石板塘、松溪、偏岩、重华、潮溪、尖台、高你滚坪19个村民委员会;下设17个居民小组、236个村民小组。
2018年,煎茶镇辖17个行政村4个社区。
截至2020年6月,煎茶镇下辖煎茶社区居委会、金三角社区居委会、新场社区居委会、龙盘社区居委会、和平村委会、大河村委会、小溪村委会、付家村委会、中伙村委会、川岩村委会、石板塘村委会、高竹村委会、滚坪村委会、尖台村委会、偏岩村委会、重华村委会、潮溪村委会、大路村委会、李子村委会、毛田坝村委会、松溪村委会4个居委会和17个村委会,镇政府驻金三角开发区迎宾大道。
煎茶镇地处德江县境西南部,距县城20千米。东与合兴镇相邻,南与合兴镇、复兴镇接壤,西、西南与复兴镇交界,西北与楠杆土家族乡毗邻,北与龙泉土家族乡塘坝村接壤,东北与堰塘土家族乡杉树坝村为界。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7.3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9.4千米,总面积200.54平方千米。
煎茶镇地处大娄山山系马家梁子东北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岩溶山原地貌。主要山脉有马家梁子右分支等,境内最高点石重盖,海拔1355米;最低点位于滚坪河出境处老虎山,海拔480米。
煎茶镇境内河道属乌江水系。主要河流有川岩河、大河2条,总长57.4千米,河网密度23.5千米/平方千米,径流总量3.3亿立方米。
2011年末,煎茶镇农业耕地面积3.62万亩;草地面积9.2万亩,林地面积6.49万亩。
2011年末,煎茶镇辖区总人口43220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455人,城镇化率8%。另有流动人口230人。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20857人,占总人口的48.26%;有土家、苗、仡佬等少数民族,共22363人,占51.74%超过500人的少数民族有土家、苗、仡佬3个民族,其中土家族20260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0.6%;苗族1504人,占6.7%;仡佬族584人,占2.6%。2011年,煎茶镇人口出生率10.2‰,人口死亡率4.41‰,人口自然增长率5.79‰。
截至2017年末,煎茶镇常住总人口39236人。
截至2018年末,煎茶镇户籍总人口45924人。
2004年,煎茶镇工农业总产值实现1030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农民人均粮食产量达54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829元,比上年递增5%和4.5%。
2011年,煎茶镇地方财政收入241万元;农业总产值2.0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16元。
2018年,煎茶镇有工业企业48个,其中规模以上5个,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的综合商店或超市88个。
2011年,煎茶镇生产粮食1.11万吨。
煎茶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为主。2011年,煎茶镇生猪饲养量4.11万头,牛饲养量0.79万头,山羊饲养量4.32万只。2011年,煎茶镇畜牧业总产值6174万元。
截至2011年末,煎茶镇累计造林1.29万亩,林木覆盖率44.5%,活立木蓄积量70.55万立方米。
2018年,煎茶镇农业共完成栽种花椒5549亩,新增茶园2100亩,精品水果350亩;新建天麻育种点6个,有性繁殖天麻1.5万平方米,种植百合835亩,太子参160亩;种植蔬菜10538亩,栽种烤烟5600亩;发展茶树菇533万棒,黑木耳150万棒,猴头菇10万棒,大头盖菇50亩,羊肚菌50亩;生猪存栏21600余头,肉牛存栏5700余头,生态畜牧羊存栏5100余只;家禽存栏5.9万羽。
2011年末,煎茶镇商业网点87个,职工134人。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310万元。
2011年末,煎茶镇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15147万元;各项贷款余额7080万元。
煎茶镇道路有326国道、303省道、550县道穿境而过,是国、省、县道交会路口;有乡级公路24条,总长24千米。
2011年末,煎茶镇客运站1个,日客运量60人次,年货运吞吐量500万吨。
2011年末,煎茶镇开通公交汽车线路2条,公交运营车辆7辆,年客运量1.39万人次;出租车5辆,年客运量3.34万人次。
2011年末,煎茶镇有幼儿园6所,在园幼儿1163人,专任教师39人;小学23所,在校生4147人,专任教师212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72%;初中1所,在校生2288人,专任教师124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83.71%,小升初升学率98.8%,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100%;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1441人,专任教师95人。主要学校有煎茶中学、新场学校。
2011年6月,煎茶镇开通数字有线电视,有73个电视频道在本地落户。
2011年末,煎茶镇有线电视用户3400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1800户,电视综合覆盖率50%。
2011年末,煎茶镇有卫生院1所;病床50张。专业卫生人员28人,其中执业医师6人,执业助理医师7人,注册护士4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1.08万人次。
2011年,煎茶镇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33/10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9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8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4.03万人。
2011年,煎茶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47户,人数477人;城市医疗救助50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5235人次,支出16.53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334户,人数4750人,支出502万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79人,支出53万元;农村五保分散供养109人,支出19.6万元;农村医疗救助700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856人次,共支出58万元;农村临时救济2人次,支出4000元。抚恤事业费支出32.8万元。
2011年末,煎茶镇邮政网点1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1050千米;全年投递国内函件2060件,国内汇票业务1500笔,国内异地特快专递信件完成2450件,征订报纸5.64万份、期刊4.35万册;电信网点1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6700门,固定电话用户580户,移动电话用户2.95万户。
2011年末,煎茶镇自来水厂2座,铺设干线水管23.7千米,生产能力1800吨/日,年工业用水7200吨、生活用水4万吨,居民自来水普及率90%,年人均生活用水21.5吨。
2011年末,煎茶镇110千伏变电站1座,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6.31兆伏安,高压输电线路3条,总长度42.2千米。年售电量累计完成3000万千瓦时,综合电压合格率93.8%,供电可靠率99.5%。
名字由来
煎茶镇因仓廪山有一泉名“第一泉水”,以水煎茶,清香无比,因此得名。
煎茶古墓群,俗称“草寇坟”或“莳王坟”,位于煎茶镇新场村大院子,为南宋时期石砌古墓,贵州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六座墓分四处葬于相距约20余米的两个山堡上,墓室形状基本相同,均为石方结构单室墓,高约4米,长4.4米,宽207米。封约1米厚的红砂土质,外层与地平。
煎茶宋代古墓群墓室内底部有石池腰坑,坑上置石棺床,后壁有供台,顶端藻井中央有太极图浮雕。一号墓室于解放前被盗掘;二号墓右壁刻“加官”、“进禄”四字,左壁刻“宝玉”、“满堂”等字;三号墓两壁刻“东海”、“南山”四字。
煎茶镇境内有喀斯特溶洞——“一品洞天”,深溪沟河漂流等天然景观;有德江县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煎茶烈士陵园;南山公园、文昌阁、狮子山等集天然林和人工建筑于一体的旅游景点,森林覆盖率38%。
一品洞天,在煎茶镇政府驻地,系天然溶洞。洞口有三,山后有出口,纵深3千米,内有一小溪曲流于出口。洞内宽敝,有钟乳石,每逢雨后有白云飞出,故又称“飞云洞”。右洞口上有“飞云”石刻,左洞上有“一品洞天”石刻,均80厘米见方,款识剥落不明,洞内两侧刻有“佛境”,“仙源”等崖刻。洞外左侧依山原建有三层楼阁寺庵,庵尼以洞中之水换取香火为生,解放后拆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