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液化

更新时间:2024-10-17 01:13

煤的液化是当前煤化工的热点,有不少煤矿都跃跃欲试,殊不知煤的液化对煤质有一定的要求,不是什么煤都可以进行液化的。煤的液化分为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这两种液化方法对煤炭质量的要求各不相同。

发展历史

煤直接液化技术是由德国人于1913年发现的,并于二战期间在德国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德国先后有12套煤炭直接液化装置建成投产,到1944年,德国煤炭直接液化工厂的油品生产能力已达到423万吨/年。二战后,中东地区大量廉价石油的开发,使煤炭直接液化工厂失去竞争力并关闭。

70年代初期,由于世界范围内的石油危机,煤炭液化技术又开始活跃起来。日本、德国、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在原有基础上相继研究开发出一批煤炭直接液化新工艺,其中的大部分研究工作重点是降低反应条件的苛刻度,从而达到降低煤液化油生产成本的目的。世界上有代表性的直接液化工艺是日本的NEDOL工艺、德国的IGOR工艺和美国的HTI工艺。这些新直接液化工艺的共同特点是,反应条件与老液化工艺相比大大缓和,压力由40MPa降低至17~30MPa,产油率和油品质量都有较大幅度提高,降低了生产成本。上述国家均已完成了新工艺技术的处理煤100t/d级以上大型中间试验,具备了建设大规模液化厂的技术能力。煤炭直接液化作为曾经工业化的生产技术,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国外没有工业化生产厂的主要原因是,在发达国家由于原料煤价格、设备造价和人工费用偏高等导致生产成本偏高,难以与石油竞争。

工艺原理

煤的分子结构很复杂,一些学者提出了煤的复合结构模型,认为煤的有机质可以设想由以下四个部分复合而成。

第一部分,是以化学共价键结合为主的三维交联的大分子,形成不溶性的刚性网络结构,它的主要前身物来自维管植物中以芳族结构为基础的木质素。

第二部分,包括相对分子质量一千至数千,相当于沥青质和前沥青质的大型和中型分子,这些分子中包含较多的极性官能团,它们以各种物理力为主,或相互缔合,或与第一部分大分子中的极性基团相缔合,成为三维网络结构的一部分。

第三部分,包括相对分子质量数百至一千左右,相对于非烃部分,具有较强极性的中小型分子,它们可以分子的形式处于大分子网络结构的空隙之中,也可以物理力与第一和第二部分相互缔合而存在。

第四部分,主要为相对分子质量小于数百的非极性分子,包括各种饱和烃和芳烃,它们多呈游离态而被包络、吸附或固溶于由以上三部分构成的网络之中。

煤复合结构中上述四个部分的相对含量视煤的类型、煤化程度、显微组成的不同而异。

上述复杂的煤化学结构,是具有不规则构造的空间聚合体,可以认为它的基本结构单元是以缩合芳环为主体的带有侧链和多种官能团的大分子,结构单元之间通过桥键相连,作为煤的结构单元的缩合芳环的环数有多有少,有的芳环上还有氧、氮、硫等杂原子,结构单元之间的桥键也有不同形态,有碳碳键、碳氧键、碳硫键、氧氧键等。

从煤的元素组成看,煤和石油的差异主要是氢碳原子比不同。煤的氢碳原子比为0.2~1,而石油的氢碳原子比为1.6~2,煤中氢元素比石油少得多。

煤在一定温度、压力下的加氢液化过程基本分为三大步骤。

(1)、当温度升至300℃以上时,煤受热分解,即煤的大分子结构中较弱的桥键开始断裂,打碎了煤的分子结构,从而产生大量的以结构单元为基体的自由基碎片,自由基的相对分子质量在数百范围。

(2)、在具有供氢能力的溶剂环境和较高氢气压力的条件下、自由基被加氢得到稳定,成为沥青烯及液化油分子。能与自由基结合的氢并非是分子氢(H2),而应是氢自由基,即氢原子,或者是活化氢分子,氢原子或活化氢分子的来源有:①煤分子中碳氢键断裂产生的氢自由基;②供氢溶剂碳氢键断裂产生的氢自由基;③氢气中的氢分子被催化剂活化;④化学反应放出的氢。当外界提供的活性氢不足时,自由基碎片可发生缩聚反应和高温下的脱氢反应,最后生成固体半焦或焦炭。

(3)、沥青烯及液化油分子被继续加氢裂化生成更小的分子。

分类

煤的液化方法主要分为煤的直接液化和煤的间接液化两大类。

(1)煤直接液化煤在氢气和催化剂作用下,通过加氢裂化转变为液体燃料的过程称为直接液化。裂化是一种使烃类分子分裂为几个较小分子的反应过程。因煤直接液化过程主要采用加氢手段,故又称煤的加氢液化法。

(2)煤间接液化是以煤为原料,先气化制成合成气,然后,通过催化剂作用将合成气转化成烃类燃料、醇类燃料和化学品的过程。

煤炭直接液化是把煤直接转化成液体燃料煤直接液化的操作条件苛刻,对煤种的依赖性强。典型的煤直接液化技术是在400℃、150个大气压左右将合适的煤催化加氢液化,产出的油品芳烃含量高,硫氮等杂质需要经过后续深度加氢精制才能达到石油产品的等级。一般情况下,一吨无水无灰煤能转化成半吨以上的液化油。煤直接液化油可生产洁净优质汽油、柴油和航空燃料。但是适合于大吨位生产的直接液化工艺尚没有商业化,主要的原因是由于煤种要求特殊,反应条件较苛刻,大型化设备生产难度较大,使产品成本偏高。

煤直接液化技术研究始于上世纪初的德国,1927年在Leuna建成世界上第一个10万吨/年直接液化厂。1936~1943年间,德国先后建成11套直接液化装置,1944年总生产能力达到400万吨/年,为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提供了近三分之二的航空燃料和50%的汽车及装甲车用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及前苏联等国相继开展了煤直接液化技术研究。50年代后期,中东地区廉价石油的大量开发,使煤直接液化技术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1973年,爆发石油危机,煤炭液化技术重新活跃起来。德国、美国及日本在原有技术基础上开发出一些煤直接液化新工艺,其中研究工作重点是降低反应条件的苛刻度,从而达到降低液化油生产成本的目的。不少国家已经完成了中间放大试验,为建立商业化示范厂奠定了基础。

煤液化的反应历程

根据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工作,可概括成如下几点:①煤不是组成均一的反应物,煤中有易液化的成分,也有难液化的成分;②煤液化包括一系列的顺序反应和平行反应,但以顺序反应为主,也即反应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由高到低,结构从复杂到简单,出现的时间先后大致有一次序;③前沥青烯和沥青烯是中间产物,它们的组成是不确定的,在不同反应阶段,生成的沥青烯和前沥青烯肯定不同,由它们转化成油的速率较慢,需活性较高的催化剂;④也有可能发生结焦的逆反应。

催化剂与工艺条件

煤炭直接液化的催化剂有两类,一类是铁系统催化剂,如含氧化铁的矿物,铁盐及煤中硫铁矿等,使用时要求系统中有硫,否则活性不高,铁系催化剂用于煤的糊相加氢,反应后不回收。另一类是石油工业中常用的工业加氢催化剂,其活性成分是NiO、MoO3、CoO、WO3等,以Al203为载体。使用前要预硫化,也要求气相中有足够的H2S存在。这类催化剂活性明显高于铁催化剂,但价格较贵,需反复使用,不适合用于糊相加氢。

典型煤直接液化反应T艺条件为:压力:15~30MPa,温度:450~460℃,实际停留时间:2 h,煤浆浓度:40%~50%,催化剂添加量:0.5%~4%,气/液比:700~1000,循环氢浓度:>75%,不同煤种有不同的最佳液化反应工艺条件。

煤质要求

直接液化的要求

(1)煤中的灰分要低,一般小于5%,因此原煤要进行洗选,生产出精煤进行液化。煤的灰分高,影响油的产率和系统的正常操作。煤的灰分组成也对液化过程有影响,灰中的Fe、Co、Mo等元素有利于液化,对液化起催化作用;而灰中的Si、Al、Ca、Mg等元素则不利于液化,它们易产生结垢,影响传热和不利于正常操作,也易使管道系统堵塞、磨损,降低设备的使用寿命。

(2)煤的可磨性要好。因为煤的直接液化要先把煤磨成200目左右的煤粉,并把它干燥到水分小于2%,配制成油煤浆,再经高温、高压,加氢反应。如果可磨性不好、能耗高、设备磨损严重、配件、材料消耗大,增加生产成本。同时,要求煤的水分要低。水分高,不利于磨矿,不利于制油煤浆,加大了投资和生产成本。

(3)煤中的氢含量越高越好,氧的含量越低越好,它可以减少加氢的供气量,也可以减少生成的废水,提高经济效益。

(4)煤中的硫分和氮等杂原子含量越低越好,以降低油品加工提质的费用。

(5)煤岩的组成也是液化的一项主要指标。丝质组成越高,煤的液化性能越好;镜质组合量高,则液化活性差。因此能用于直接液化的煤,一般是褐煤、长焰煤等年轻煤种,而且这些牌号的煤也不是都能直接液化的。神华的不粘煤、长焰煤和云南先锋的褐煤都是较好的直接液化煤种。煤的间接液化是将煤气化,生成H2 、CO的原料气,再在一定压力和温度下加催化剂,合成液体油,因此对煤质的要求相对要低些。

间接液化对煤的要求

(1)煤的灰分要低于15%。当然越低也有利于气化,也有利于液化。

(2)煤的可磨性要好,水分要低。不论采用那种气化工艺,制粉是一个重要环节。

(3)对于用水煤浆制气的工艺,要求煤的成浆性能要好。水煤浆的固体浓度应在60%以上。

(4)煤的灰融点要求。固定床气化要求煤的灰融点温度越高越好,一般ST不小于1250℃;流化床气化要求煤的灰融点温度ST小于1300℃。

虽然间接液化对煤的适应性广些,不同的煤要选择不同的气化方法,但是对原煤进行洗选加工、降低灰分硫分是必要的。

国内发展

分布

中国煤炭资源丰富,除上海以外其它各省区均有分布,但分布极不均衡。在中国北方的大兴安岭-太行山、贺兰山之间的地区,地理范围包括煤炭资源量大于1000亿吨以上的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河南6省区的全部或大部,是中国煤炭资源集中分布的地区,其资源量占全国煤炭资源量的50%左右,占中国北方地区煤炭资源量的55%以上。在中国南方,煤炭资源量主要集中于贵州、云南、四川三省,这三省煤炭资源量之和为3525.74亿吨,占中国南方煤炭资源量的91.47%;探明保有资源量也占中国南方探明保有资源量的90%以上。

十一五

“十一五”期间是煤炭工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的最佳时期。煤炭是中国的基础能源,在一次能源构成中占70%左右。“十一五”规划建议中进一步确立了“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基本方略,为中国煤炭工业的兴旺发展奠定了基础。“十一五”期间需要新建煤矿规模3亿吨左右,其中投产2亿吨,转结“十二五”1亿吨。中国煤炭工业将继续保持旺盛的发展趋势,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中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前景都将非常广阔。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