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09 14:01
照相写实主义(Photorealism),又被称作超级写实主义(Superrealism),是在波普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风格,流行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它以大众传媒中的现成图像为题材,力求再现真实的视觉。理查德·埃斯特斯(Richard Estes)、拉尔夫·戈因斯(Ralph Goings)、奥黛丽·弗拉克(Audrey Flack)、罗伯特·贝克特尔(Robert Bechtle)和查克·克洛斯(Chuck Close)等艺术家试图重现相机拍摄的内容。一些雕塑家,如杜安·汉森(Duane Hanson)和约翰·德·安德烈(John De Andrea)等人也与这一运动有关。
照相写实主义指那些依赖照片创作的画家的艺术实践。他们经常把照片投射到画布上,以便精确地复制图像。在精确复制图像的过程中,喷枪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照相写实主义出现在观念艺术、波普艺术和极少主义盛行的时代,它更多地关注现实主义,而并非抽象和理想主义。流派的很多男性艺术家表现出对机械和工业制品的兴趣,比如卡车、摩托车、汽车等;而画派最为知名的女性艺术家奥黛丽·弗拉克,则在作品中注入了更多的情感和对生命的思考。照相现实主义成功地吸引了大批观众,但大部分艺术史家并不将其视为一种前卫艺术形式。
在波普艺术和极少主义的影响下,照相写实主义于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于美国。理查德·埃斯特斯、拉尔夫·戈因斯和查克·克洛斯是最早尝试精确复制照片的人,因此,他们通常被认为是运动的创始人。
作为术语的“照相写实主义”由收藏家、艺术品交易商路易斯·梅瑟尔(Louis Meisel)于1969年率先提出,它出现在1970年惠特尼博物馆举办的“二十二位现实主义者”展览的图录上。1973年,收藏家斯图亚特·斯派泽(Stuart Speiser)要求梅瑟尔为照相写实主义下定义,而梅瑟尔给出的定义是:要用相机捕捉图像或场景,且必须通过机械或半机械的方式将照片中的意象转移到艺术载体之上。而照相写实主义画家兼理论家理查德·马丁(Richard Martin)在1974年的照相写实主义展览的目录中阐释了波普和照相写实主义的区别:“虽然波普及超级(照相)写实主义都借用照片等现成的图像,然而两者之间的差异在于:波普艺术是用主观的方法表达它,而超级写实主义则是把人置于照相机的视线之下,完全客观地把物的图像呈现出来。”
照相写实主义曾招来批评和攻击,但靠画商的支持和大众的热情,它立住了脚跟且声名鹊起。这一风格的画家中,克洛斯以人物肖像为唯一的题材,埃斯特斯喜欢描绘都市街景,戈因斯对咖啡厅和快餐店感兴趣,查尔斯·贝尔把精力花在描绘游戏玩具上,奥黛丽·弗莱克注重表现生活的感伤……尽管照相写实主义者并不算多,但它的影响却绵延不绝,至今仍有人对它颇有兴趣。
像波普艺术家一样,照相写实主义画家希望打破关于“适宜”的传统观念,他们经常从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场景或商业物品中寻找灵感。然而,照相写实主义画家们有意隐藏了一切个性、情感、态度的痕迹,不动声色地在画面中营造出平淡和漠然的态度。掩盖在这种表面的冷漠之下的,是后工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疏离和淡漠。
从很多方面来讲,照相写实主义都是照相技术过度普及的结果。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相机和数码设备的新技术的出现,画面的精确度得以提高,人们对照相写实主义主义重新燃起了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