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1-26 10:09
熟蚕指幼虫发育到最后一龄的末期,逐渐停止食桑,蚕体收缩而稍显透明,称为熟蚕。普通的四眠蚕在五龄期饲桑七日即成熟蚕。即令不是遗传上决定的幼虫最终龄期,但摘除咽侧体(corpus allatum)后也可使之成为熟蚕。
5龄蚕生产发育到后期,食桑逐渐减少,前半截身子透明,头胸昂举,排出绿色软粪,随着蚕体内食物不断排出,蚕体大部分透明,身子也略为缩短,头部左右摆动,寻找营茧的地方吐丝,这样的蚕称作熟蚕。
正常发育到5龄末期的蚕食欲逐渐减退,排泄绿色的软粪,这是其即将成熟的信号。随后完全停止食桑,蚕体的胸部逐渐呈半透明状,继而腹部渐趋半透明,并昂起头胸部左右摆动,寻找营茧的场所。此为进入熟蚕(老蚕)的特征。
从5龄起蚕至熟蚕,所经过的时间因蚕的品种、温、湿度及营养条件的不同有较大的差异。一般多丝量蚕品种春蚕和中晚秋蚕需要8日左右,夏蚕和早秋蚕需6日左右,两广地区亚热带蚕品种5~6日,进入成熟期而开始吐丝营茧。虽然5龄蚕经过半个龄期后停止给桑,就已经具备了吐丝结茧的能力,俗称“饿上山”,但所结的茧仅是丝量很少的薄皮茧。所以,要获得多丝量蚕茧,5龄期必需饱食上蔟。
家蚕幼虫发育到5龄末期,排出绿色软粪,这是接近老熟的信号,接着体重减轻,体躯缩小,食欲减退。胸部先呈透明状,渐及腹部,最后停止食桑,全体透明,逐渐变成饴色。在蚕座上爬动,昂起胸部左右摆动,不时吐出丝缕,这就是熟蚕。熟蚕准备吐丝结茧,然后自己在茧中化蛹。5龄最后一次给桑,热带多化与二化品种大约从饷食后第5-7天开始,而温带与亚热带二化与一化性品种从第7-9天开始。
熟蚕常向垂直方向爬动,特别在10~20Ix的薄明光线中熟蚕的背地性尤其显著。
把熟蚕移上蔟具(mountages),以便作茧的作业称上蔟(mounting of worms),幼虫胸腹透明,肠内尚有3-5粒蚕粪时为适熟蚕,是上蔟作茧的适期。适熟以后,蚕体粗肥而显著缩小,全身透明,行动迟缓,口吐丝缕,此为过熟蚕。适熟蚕上蔟,有时间在蔟上寻找合适的营茧位置。在受到外界影响或其他熟蚕干扰时,能重新寻找适宜的位置进行吐丝结茧,因此不易产生双宫茧;而过熟蚕在蔟上寻找合适位置的能力明显减弱,往往不择位置,急切吐丝结茧,于是便呈双宫茧或畸形茧。相反,未熟蚕(俗称青头)上蔟,因尚未停止食桑,所以在蔟上爬行寻觅桑叶而不吐丝结茧,这种蚕结茧迟,丝量也有减少。由于结茧、排尿迟,易造成下方早结的茧污染而增加黄斑茧。
熟蚕登上蔟具,排出其呈半固体状态的最后粪便。下雨天,湿度高,体内过多的水分也与尿素一起排出。通便后,幼虫开始营茧。首先,把自己固定在蔟上,借助分泌的很细液体蛋白小滴,很快变硬,黏着在蔟枝上。然后,继续摆动其头部,分泌出少量液体丝蛋白,固化而成很长的连续纤维。熟蚕首先结成初级的网,为茧子结构奠定基础,这个网提供了必要的“脚手架”,以便继续吐丝形成坚硬的茧壳。由于头部特征性运动,丝纤维被沉积为一系列短波或小眼,形成“8”字图形或“S”图形。就以这种形式茧子的纤维层(layers of cocoon)建成,相加起来便呈坚固的茧壳(cocoon shell)。初级丝网称茧衣(floss),由连续不断的丝纤维形成,但不能缫丝。二化与一化品种的茧衣约占茧重的2%,而多化性品种则更高,可达10%以上。坚固的革壳形成后,缩小的幼虫把自己包在一个游丝薄层( gossamer layer)内,蜕皮而成蛹(pupa;chrysalis)。这最后一层仅为幼虫的体鞘,而不形成茧层的主要部分,与茧衣一样,也不能缫丝,称蛹衬。吐丝营茧过程,多化性品种为2~3d,而二化性场合为3~4d。
在蔟上久不作茧的蚕,称不结茧蚕(俗称游山头蚕)。引起不结茧的原因很多,其中有的是蚕品种的遗传特性,有的是脓病、空头性软化病的病蚕,也有的是强烈刺激性气体引发的,近年更多的是由农药污染桑叶引起5龄蚕微量中毒的结果。
熟蚕阶段的家蚕内部生理状态与食桑阶段有很大的不同,表现出的行为或习性也完全不同。熟蚕的主要行为特征为强烈的向上性(背地性)与背光性。
1.向上性:初期的熟蚕具有很强的向上性,只要有能被熟蚕接触到向高处的器物,就会向高处不断攀爬。假如上簇时用绳子吊挂簇具,或用竖竹竿结扎簇座,熟蚕接触到绳子或竹竿,就会沿着绳子或竹竿不停地向上爬直至顶端处。所以,上簇初始阶段,熟蚕都会爬向簇具的上部。如用方格簇具,开始熟蚕都会爬在簇片的上边框处,而不爬进孔格内,这是正常现象。利用熟蚕向上爬的习性,可以实现自然上簇,使回转方格簇产生上下回转,节约劳力。
2.背光性:熟蚕具有较强的背光性,对光线较敏感,一般有避光趋暗的特性。熟蚕喜在20勒以下的低光照度光线中营茧,如果簇室光线明暗不匀,熟蚕会爬集在暗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