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2-07 12:48
甲壳动物(Crustacea)燐虾目 (Euphausiacea)的统称。海洋浮游甲壳动物的优势类群,总计有11属近90种,其中许多种的数量极大,且分布较广。
中国邻近海区燐虾有30多种,优势种是太平洋燐虾(Euphausia pacifica)、中华假燐虾(Pseudeuphausia sinica)和宽额假燐虾 (P.latifrons)3种。其中除太平洋燐虾为北温带种外,全为热带、亚热带种,主要分布于南海和东海暖流流经区内。
形态 燐虾的外形与十足目(Decapoda)的对虾类近似。最显著的区别在于燐虾具有发光器和露于头胸甲外的指状足鳃。其头胸甲包被头部和全部胸节,额板部稍尖,不形成发达的额刺,腹部较发达,侧甲发达。尾节细长,末端甚尖。两侧各有一三角形片状刺。具小触角、大触角、大颚各1对,小颚2对,胸肢8对,腹肢5对。第2小颚的外肢很小。胸肢双肢型,外肢基板特别发达,各对的形状相似,不分化成颚足,末1对或2对常退化或全缺;第2或第3对有时特化为强大的把握肢。胸肢的底节上有指状分枝的足鳃附着,露于头胸甲侧缘之外,营呼吸作用。
燐虾发光器的数目和着生部位常随种类而异。通常在眼柄上有1对;第2及第7胸肢基部各有1对;腹部中有4或5节的腹甲中央各有1个。发光器呈球形,中央具有发光细胞,前面有一晶体,后面有半球形的反射器,外表被色素层。表面护有外胚层细胞和甲壳质表皮,后方有起光圈作用的细胞层。外面环以神经末梢纤维束,连于发光体和晶体之间,经外界刺激后能发出蓝色冷光。燐虾因此而得名。(见彩图) 南极燐虾 南极海域的燐虾已发现有多种,其中最重要的是大燐虾(Euphausia superba),俗称南极燐虾。该种体长为50~60毫米,最大可达90毫米,寿命大约为3年左右。通常分布于大洋表层250米以内,以浮游植物为食。集群性强。每年夏季(从11月至翌年3~4月)为产卵季节。受精卵在近零度的水温下孵化,经过几个幼体发育期始成为幼虾,1年后可长至2~3厘米,2年后可长至5~6厘米即为成虾。南极燐虾资源蕴藏量极为丰富,一般估计为数亿至数十亿吨,每年可捕量为5千万至1亿吨。这是世界上尚未充分开发的最大动物蛋白质资源。近十年来一些国家已开始小规模商业捕捞,其中苏联约占90%。为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而又不破坏南大洋的生态平衡,一些国际组织发起了为期10年(1976~1985)的“南极海洋系统与资源生物学”考察,以研究大燐虾为核心的南大洋生态系统、准确估计燐虾资源,为合理开发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大燐虾含氟量甚高,主要富集在外壳中,捕获后往往先磨碎、离心,加工成肉糜,再压榨冷藏。虾肉可进一步加工成美味的虾球、虾香肠等,也可用做饲料。南极燐虾营养价值高,含粗蛋白12%,脂肪3%,甲壳素2%,灰分3%,水分80%,特别是其蛋白质的主要氨基酸含量比牛肉、鲹、对虾还高。
重要性 燐虾是多种鱼、虾及海兽类的主要饵料,是海洋食物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须鲸类皆以燐虾及桡足类为食,北大西洋如格陵兰等燐虾数量大的海区,鲸类数量也最多。此外多数中、上层经济鱼类常以燐虾为主食。如黄海和东海的鲐鱼和蓝圆鲹的饵料种类出现频率中,燐虾居首位,分别占33.4%及26.5%。其他如小黄鱼、带鱼和马面鲀等也多以燐虾等浮游甲壳类为主食。此外,燐虾的分布与海流、水团的消长和移动有密切关系,燐虾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变化,常可反映水文性质不同的水体互助推移与消长情况,因此可作为海流、水团的良好指示种。如中国近海的太平洋燐虾可作侵入东海的黄海冷水的良好指示种。
世界上捕捞沿海燐虾的国家有日本、中国、摩纳哥、朝鲜、加拿大、英国、挪威等。渔获物晒干后主要用作饵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