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18 10:06
爪哇犀是奇蹄目犀科犀属哺乳动物,又称小独角犀。体形壮硕。皮肤多为棕黑、灰黑色,并具疣突。除耳尖和尾端明显有毛外,身体其他部分几乎无毛。平均体重1500千克左右。体长2-3.5米,肩高约1.5米。皮厚实、粗糙,肩腰等处褶皱明显。耳呈卵圆形,头粗长,颈粗短。鼻上部有一只低矮的实心角,成年雌性角通常不明显,其角较印度犀小,因而又被称为小独角犀。寿命为40年左右。
爪哇犀的体长250-300厘米,肩高为1.8米,体重可达1400千克。除了耳边和尾端有硬毛外,全身无毛, 很厚的皮肤像盔甲一样。身体肥大,四肢短粗,显得很笨拙。雄犀有一只角,雌犀没有角。角没有与头骨的骨骼结构相连。有细长的上唇,该上唇向外延伸并超过下唇。有大的门牙齿。外皮由大皮块连接组成,像是披了厚重的盔甲。
爪哇犀喜欢生活在野草密布、有大片芦苇的低地雨林环境中,以小树上的叶子、嫩芽为食物,也吃一些果实。清晨和傍晚是采食的主要时间。爪哇犀有泥浴的习惯。身躯庞大的爪哇犀胆子却很小。受惊时,爪哇犀常常采取逃避的态度,迫不得己需要防御时,用的也不是角,而是用尖锐的撩牙去对付敌害。尽管视力不佳,但也有敏锐的嗅觉和听力。
爪哇犀牛能够产生一系列具有独特含义的声音。爪哇犀牛产生的各种声音包括“嘶哑”、“尖叫”、“嘴唇振动”和“鼻音”。在大于600米以外的地方可以听到一些响亮的咆哮声。
灭绝:孟加拉国、柬埔寨、中国、印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马来西亚半岛)、缅甸、泰国。
存在:印度尼西亚、越南。
2-4月是爪哇犀的生育高峰。雌犀成熟在三到四岁间,雄性成熟在六岁之后,爪哇犀怀孕期间是16个月,每次交配间隔达4-5年。每胎只生一头幼犀,幼犀哺乳为1-2年。幼犀和母亲一起生活2年左右。爪哇犀平均寿命35-40年,爪哇犀寿命最长的可达50多年。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8年 ver 3.1——极危(CR)。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Ⅰ级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哺乳类)——RE(区域灭绝)。
1922年,爪哇犀在中国境内的最后一头被杀。此后,再也没人在中国见到过犀牛。
由于大量捕杀,爪哇犀只分布在爪哇岛的乌戎库隆国家公园和越南的吉仙国家公园(越南亚种),数量非常稀少。越南战争后,越南境内的爪哇犀被认为灭绝。后来WWF在越南拍下了爪哇犀的照片,展示并证明了越南仍然存在爪哇犀,但专家估计全为雄性,如果估计正确,那么越南爪哇犀野外种群复兴的可能性将为0。或许会有1-2头未被拍下的雌性,但如果在这些年里它们被捕杀或死去,就能意味爪哇犀在越南境内分布的结束。而爪哇岛上的野生种群也可能因近亲繁殖的次数增加,而使幼犀先天缺陷增加或抵抗疾病能力低下,最终不能维持整个种群的延续。
2011年10月25日,WWF宣布越南的爪哇犀亚种灭绝。
截至2014年,爪哇犀只有在爪哇西部的乌戎古垄国家公园有50-60头,进入公园需要通行证。
截至2015年1月5日,只有35头爪哇犀生活在印尼的乌戎库隆国家公园里。
截至2015年9月10日,只有60头爪哇犀生活在印尼的乌戎库隆国家公园里。
截至2019年,全球估计只有72头。
爪哇犀的濒危有两个主要原因:①爪哇犀被大量偷猎(犀角被视为名贵中药,且在也门被雕刻为匕首把柄)②爪哇犀栖息地的减少与破坏。
在印尼林业部的支持下,APP与马戎格库龙国家公园签署一项协议,携手帮助推动印尼的犀牛保护行动计划。增强对爪哇犀的保护,帮助实现爪哇犀的数量增长目标,支持印尼的犀牛保护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