爪鲵

更新时间:2022-08-25 11:19

爪鲵(学名:Onychodactylus fischeri) Fischer's Clawed Salamander为小鲵科爪鲵属的两栖动物,俗名水蛇子。是我国罕见的有尾两栖类动物,体形细长,雄性全长154毫米-181毫米,雌鲵164毫米-178毫米。

分类学

为小鲵科爪鲵属的两栖动物

物种特征

爪鲵头部扁平,无唇褶,犁骨齿列较长成^^形,每侧有齿13-19枚;前颌骨和鼻骨间卤门大而圆。躯干圆柱状,皮肤光滑,肋沟14-15条。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末端相遇,指4,趾5,内侧指、趾较短,末端均具有黑爪;可在急流中用以紧握岩石或其它固着物。

体侧腋胯间有肋沟14~15条。生活时,头背茶褐色,散有不规则小黑斑,眼前缘具一长形黑斑,沿上颌前缘成带状暗褐斑,沿下颌缘缀有少量深色点斑。躯尾及四肢背面赭褐,散有黑色点斑,缀成网状,尾背黑斑较浓密;体侧淡褐。腹面污灰色。

雄性在繁殖期间后肢甚宽大。尾长大于头体长而侧扁。无肺。体背面棕褐色或淡橄榄褐色,散有均匀褐色斑,腹面污白色,栖息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林郁密、杂草丛生、水流湍急的小溪中或其附近。

生活习性

成鲵以陆栖为主,多昼伏夜出,黄昏雨后活动频繁,常以爪攀登岩壁。5-6月繁殖,卵鞘袋纺锤形,成对固着在溪内岩石、石块或枯树枝上,每条鞘袋内有卵16-20粒,幼体需3-4年完成变态。吞食蛞蝓蜗牛、鞘翅目、直翅目等有害昆虫。

生活于山区郁闭度较好、杂草丛生的溪流中,昼伏夜出,白天多潜伏于水边洞穴、岩缝、泥土或落叶堆下,晚上外出觅食。

繁殖方式

爪鲵是卵生。5月初到6月初为繁殖季节,产卵于阴湿岩壁附近的流溪中,卵胶囊纺锤形,以柄固着于水草、枯枝上或悬于为水淹没的岩石上。卵胶囊长18~40 mm,径粗 6~10 mm,每一卵胶囊内有卵6~12粒。卵略呈椭圆形,淡黄色,卵径约为3.5 mm×5 mm。幼体于第三年完成变态。

分布状况

分布于黑龙江、吉林(通化白河浑江延吉)、辽宁(岫岩)。国外见于朝鲜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模式标本产于俄罗斯乌苏里边区哈巴。

保护措施

爪鲵,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1988年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将爪鲵列为濒危级保护物种。

骨骼系统

爪鲵的犁骨齿呈两列短弧形 ,与北鲵属相似 ,但较北鲵属为长 ;爪鲵囟门大 ,舌骨无骨化现象 ,且末端变细 ,可作为爪鲵属是较为进化类群的证据之一 ;爪鲵椎骨为原始的双凹型 ,且具有拟肋骨 ,尾肋较少且短 ,可作为两栖类向爬行类进化的证据之一。

人工饲养

研究人员根据爪鲵的生活习性、栖息环境和恒温箱原理,设计并制作了适合爪鲵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恒低温养殖箱,成功模拟了一个与其野生栖息环境状态相似的生存空间。在实验室实现了对爪鲵的人工饲养,从而达到保护濒危物种的目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