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9-15 13:24
爱克哈特(Eckhart,Meister Johannes;约1260~1327)德国神秘主义哲学家,神学家。生于图林根霍赫海姆贵族家庭。1275年加入多明我会,先后在许多地区任多明我会会长及大学教授。在神学上主张上帝与万物融合,人为万物之灵,人性是神性的闪光,人不仅能与万物合一,还能与上帝合一。其思想是德国新教、浪漫主义、唯心主义、存在主义的先驱。1326年被指控为异端。著有《德语讲道集》。
埃克哈特大师生于图林根霍赫海姆一贵族家庭。15岁时入多明我会,求学于巴黎、科隆等地。1290年起先后任埃尔富特、图林根、萨克森、波希米亚等地多明我会会长。1314年任施特拉斯堡修道院长。60岁时,在科隆任神学教授。1326年被属于方济各会的大主教控为异端,乃上诉于阿维尼翁教廷。1329年3月,当时的教皇并不能达到爱克哈特大师的宗教体验境界,只能局限在思维的理解层面,出于宗教的权力导向,无知地在通谕中谴责爱克哈特的28个论点,其时爱克哈特已在两年前死于阿维尼翁。
埃克哈特大师 (Meister Johannes Eckhart,约1260~1327)是得到自觉的灵,他的全名是约翰尼斯·埃克哈特(Johannes Eckhart),但无论是在他活着的时候和他死去以后,也无论是他自称还是别人称呼他,都是以埃克哈特(也有译为爱克哈特或艾克哈特的)大师而闻名于世的。约翰尼斯·埃克哈特(Johannes Eckhart) 是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基督教新教的创始人马丁·路德心中的指路明灯。马丁·路德在其主持编印的《德意志神学》中,对爱克哈特的神学思想备加赞扬。
爱克哈特的哲学和神学,含有希腊哲学及阿拉伯哲学的因素,对其后的宗教改革、浪漫主义思想、19世纪德国哲学及现代存在主义等均有一定影响。他认为万物是纯粹的“无”,万物的存在即为上帝;基督既是人类的焦点,又是人类的救赎者;人里面有一种神性的残迹或火花,一种非受造的心灵之光,可以通过超脱与作为万有之源并高于创造之神的最高神性相连,从而达到无所求索的泛爱自由境界。在他的著作中,基督教的伦理思想也达到很高水平。中世纪神秘主义者苏索和陶勒尔为其弟子。苏索曾为爱克哈特的28个论点辩护,因而被解除修道院长和神学教授的职务。为表达其神秘主义神学观点,爱克哈特创造了许多抽象词汇,对德语的发展有很大贡献。其著作有《圣经》注释,德文的《专论》和《讲道集》、《神的安慰》、《崇高的人》和《超脱》等。
事实上,黑暗中,人们可以找到光,因此,当我们处于悲伤的时候,光离我们最近。
占有的越多,拥有的就越少。
看住你自己,你在什么地方发现有你自己,你就在那里摆脱你自己;这才是至善之行。
真正而完全的顺从,是位居首位的美德,无此美德,就根本谈不上会有什么大的作为,有了真正的顺从,都是有益的了。
在灵魂的中心,没有丁点儿灰尘散落。不论多细小的东西都附着在灵魂上,让你无法见到我。只有那不可见的,能让你见到那可见的。只有你里面的一切都归零,然后你才能见到神。除非盲眼,神不可见;除非无知,神不可知;除非愚者,神不可理解。
如果一个为自己什么也不要,那么,上帝必定会像为自己一样为他要到一切。
是谁在‘敬重上帝’呢?是那些在一切事物之中都看到了上帝的荣耀的人。
除了放弃意愿,再也没有什么能使一个人成为纯真的人。的确,如果不能在一切事物中放弃自己的意愿,那么我们在上帝面前根本什么也做不了。然而,如果我们能做到放弃我们全部的意愿并且为了上帝的缘故敢于从外部和内部摆脱掉一切事物,那么,我们才算是做到了一切,而在这之前就做不到。
如果我们完完全全进入上帝之中而不再有自己的寺私愿了,那么,这才是完善和纯真的意愿。谁在这方面达到得越多,谁就越是真正的投身于上帝。
人若是如此地将自己的一切都抛弃掉,那他就完完全全投入在主的怀抱之中,以至于要碰到他就先碰到上帝;因为,他在上帝的怀抱之中,就像我的帽子盖住了我的头,谁想要拉我,就必定先要拉我的衣服。
埃克哈特的死,也是传奇性的。有一个门徒 ── 一个好奇的、多问的人,一个哲学系的学生──问他:“师傅,我知道您快要过世了,但是在您离开肉体以前,我还想问一个问题,要不然它会缠我一辈子的。”
爱克哈特睁开眼睛说:“什么问题?”
那个人说:“当您过世以后,你将到什么地方去呢?”
爱克哈特说:“不需要到任何地方去。”然后他闭上眼睛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