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31 17:54
《爱因斯坦在中国》是2006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美)胡大年。
本书由作者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改写而成,系第一部论述中国接纳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历程的专著。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书以大量的原始文献和史料为基础,揭示了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在中国传播的曲折历程,探讨了中国吸收相对论的特点,分析了1917—1979的60余年间,中国公众表现出的对爱因斯坦和相对论几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及其转变原因。本书收录了唯一一张爱因斯坦在上海的图片。
胡大年,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先后任教于马萨诸塞大学和马里兰州的州立摩根大学,美国纽约市立大学。2022年春,胡大年辞去纽约市立大学的教授职位,全职回国任教于南方科技大学社科中心。胡大年是美国物理学会、科学史学会、亚洲研究学会及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的会员,其目前的研究工作集中于20世纪中国物理学史和中外比较科学史。
在20世纪上半叶,爱因斯坦在中国的形象一直是“正面”的,而此后,其形象则经历了由“正”变“负”,又由“负”变“正”的戏剧性变化。中国近现代科学史就是西方现代科学被引进到中国的历史,爱因斯坦在中国的命运沉浮正是这一历史的缩影。对这段历史的追索,无疑将把我们引向对科学后来居上政治、学术与外部环境之关系的深沉思索。因此,该书具备超越科学史学科的意义,并非仅对专业学者才有阅读价值。该书正文计225页,而小字印刷的注释即有70余页。由此即可看出其内容之扎实,其英文版受到著名汉学家史景迁等学界大腕的好评并不意外。
——中华读书报
对本书的评价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中文版说明
致谢
前言
第1章 西方物理学传入中国
1.1 耶稣会士的介绍
1.2 19世纪的科学翻译
1.3 物理学教育的开始
第2章 中国拥抱相对论
2.1 相对论初现于中国
2.2 中国的第一场相对论演讲
2.3 “五四运动”的影响
2.4 作为科学革命者的爱因斯坦
2.5 罗素在中国的演讲
2.6 爱因斯坦承诺访问北京
2.7 日本的学术影响
第3章 相对论传播和研究的6位先驱
3.1 李芳柏的电磁自然观
3.2 夏元琛的“以太”情结
3.3 周昌寿敏锐而有洞察力的介绍
3.4 魏嗣銮和德国的影响
3.5 周培源的相对论理论研究
3.6 游学四方的束星北
3.7 相对论的吸收
第4章 从杰出的物理学家到“渺小的哲学家”
4.1 爱因斯坦的早期形象
4.2 爱因斯坦对上海的印象
4.3 科学和玄学之争
4.4 爱因斯坦对中国人民的声援
4.5 爱因斯坦的社会和政治思想
4.6 爱因斯坦的形象蒙污
4.7 爱因斯坦研究重现中国
第5章 爱因斯坦:从批判中重生的偶像
5.1 北京的批判运动
5.2 上海的批判运动
5.3 《爱因斯坦文集》的出版
5.4 《物理》杂志上的相对论“讨论”
5.5 重新评价爱因斯坦
结语
缩略语
注释
附录1 参考文献
附录2 1917—1949年出版的关于相对论和爱因斯坦的中文文献
附录3 蔡元培1932年致爱因斯坦等的电报
附录4 周培源1938年致爱因斯坦的信
附录5 束星北1943年致爱因斯坦的信
附录6 对附录5的评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