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2-11 19:32
爱德华·杨格(1683—1765),又译作爱德华·杨,是伟大的英国诗人,在几年内经受了失去妻子、女儿、女婿的 悲痛,在痛苦中写就了他的传世之作长诗《夜思录》(全名《哀怨,或关于生、死、永生的夜思》),该作写于1742 —1745年。这首九卷长约一万行的无韵诗中,夜不成眠的诗人思索着人生变化无常的命运。诗中对死亡的感伤情绪与关于生死的神学讨论交织在一起,忧郁和沉闷的情调激发了后世诗人以后以死亡、坟墓为题材的“墓园诗派” 的产生,而杨格则是“墓园诗派”的创始人。
诗人的父亲也叫爱德华·杨格,曾任索尔兹伯里学院院长。诗人生于1681年,曾就读于牛津大学,并获得法学博士。青年的爱德华·青年(扬就是Young,直译成汉语就是青年)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是一个标准的杰青,如果上了某个相亲节目,估计也能灭掉一大堆灯。
他的早年的文学作品包括:《致兰斯多恩勋爵的信札》,《末日诗篇》及一些零散的诗歌。
1717年,他在都柏林结识了沃顿公爵菲利普,并得到他的赞助。1719年,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戏剧《Busiris》便题献给沃顿公爵。沃顿公爵承诺赞助给他每年100英镑的年金(那时候1英镑相当于1磅重的白银,100英镑是很大的一笔金额),并一次性资助他600英镑参加赛伦塞斯特议会议员的选举。这时候爱德华·杨格是春风得意的。他甚至拒绝了牛津大学奥索尔斯学院的终身教席和埃克塞特侯爵提供的另一笔终身年金(当然这要给侯爵的儿子作导师)。然而好景不长,没过多久沃顿公爵爽约了,不得已,爱德华·杨格于1740年向大法官哈德威克就此起诉,官司的结果:爱德华·杨格重新获得年金,但600镑的赞助打了水漂。
爱德华·杨格在1725年到1728年之间发表了一系列讽刺诗,这些诗歌大多献给当时的一些显贵,并在1728年结为《名慕集》(Love of Fame, the Universal Passion直译就是:名气之爱,环宇激情)。这些诗得到了大文豪萨缪尔·约翰逊博士的激赏,曰其“大有才具”。凭借这些诗,爱德华·杨格名利双收,后人推断他从中大概获得了3000英镑的收入,这在当时可谓一笔巨款,相当于今天800多万元人民币。
说点题外话。最早,一英镑的价值等同于一磅白银。在狄更斯的1838年小说《雾都孤儿》中,五英镑可以买一个男孩孤儿。在古代英国,白人男孩还是非常值钱的。英国于1821年正式采用金本位制,英镑成为英国的标准货币单位,每1英镑含7.32238克纯金,这样可以推断十九世纪中期的一英镑至少相当于现在的两千元人民币。而更早的十八世纪,就只能从其原始定义推算了,1磅=453.59237克,白银现价6.3元/克,也就是18世纪的1英镑=2800元人民币,3000英镑相当于840万元人民币!当然这只是以白银作为尺度。那么一个诗人怎么凭借几首幽默诗就能换得如此多的收入呢。原因当时有钱人的社会风尚是:不求有爱马仕皮包和私人飞机,只求有才子献诗给我。当时的文士,主要把这些诗歌题献给达官显贵,对于有钱人而言,这种题献诗--尤其是来自名士的,是一种莫大的荣誉,他们的回报是:给诗人钱。当然不能给得那么庸俗猥琐,名义是给年金-也就是每年给一笔钱,或者找个由头资助你做一个某某项目。
800多万的收入,杨格应该算是发财了,但不是,这笔钱刚刚够他还债。因为此时爱德华杨格,已经负债累累。为啥呢?因为他和现在很多股民一样,炒股亏钱了,他不是套在6000点,而是栽在金融史上最大的一个泡沫- 南海公司股票投机上了。那时候的人是可以借钱炒股的,所以杨格不但整个身家归零,还欠了一屁股债。
在1726年,他终于获得了罗伯特·沃波尔爵士的每年200磅的年金。但这笔年金不是终身的,只是人家对他的临时资助。
在杨格的时代,贵族对于文人资助的社会风气已经慢慢不再时髦了,但是杨格一直还在不断的苦苦追求着贵人的资助:资助他的诗歌,资助他的戏剧,资助他的宗教事业。但苦命的是,在所有的领域,他都失败了。他从来没有获得过一笔他认为配得上他作品的资助,因为他讨好的那些贵族都是些日暮西山的人– 就像红楼梦里的四大家族,都是寅吃卯粮的。
和我们今天的大多数杰出青年大多相似,杨格的一生是追求名利的一生。1728年,杨格的好事近,在这一年他成为王室牧师。并于1730年,他获得了韦林大学和赫特福德大学的生活津贴。用今天的话说,这叫职场上位。在1731年,年逾50的他终于成功实现生活上位:与名媛伊丽莎白·李(李奇费尔德伯爵之女)成婚。当然伊丽莎白·李并不是个小姑娘,而是一个美女的母亲,她首任丈夫是她的堂兄弗朗西斯·李,这个女儿就是和她堂兄生的。几乎同年,杨格的这位继女嫁给了一位贵族公子- 帕默斯顿侯爵的儿子亨利·邓博尔。虽然,并非自己所生,杨格对这位女儿是相当有感情的。然而好景不长,1736年杨格的女儿死在法国,1740年,杨格的女婿和妻子相继辞世。爱德华·杨格在几年内经受了失去妻子、女儿、女婿的悲痛,在痛苦中写就了他的传世之作长诗《夜思录》(全名为:《哀怨,或关于生、死、永生的夜思》)。在这首九卷长约一万行的无韵诗中,夜不成眠的诗人思索着人生变化无常的命运。他以“独白”形式,一部分用辨认语气,一部分用反省语气,向俗人洛兰佐说教,劝他信教行善。诗人把生活看作理性无能为力的痛苦,到宗教中寻求慰藉。诗中对死亡的感伤情绪与关于生死的神学讨论交织在一起,忧郁和沉闷的情调引起以后以死亡、坟墓为题材的“墓园诗派”的产生,是“墓园诗派”的创始人.。
杨格后来又活了漫长的25年,寿高84岁。这在当时是相当的高寿了。
后来,在德语文学中,爱德华·杨格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伟大的歌德在1766年对他的妹妹说:“我的英语就是从米尔顿和杨格的诗歌中学来的”。在歌德的自传《诗与真》中,歌德坦诚《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情绪和元素就是受到了杨格的影响。杨格的名字很快在德国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中成为一个旗帜和崇拜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