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

更新时间:2024-11-03 14:49

启功(1912年7月26日—2005年6月30日),出生于北京,满族,字元白,又作元伯,九三学社社员,中国当代书画家、古典文献学家、文物鉴定家、教育家诗人国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名誉主席。

人物生平

1912年7月26日(一说1912年6月1日),启功出生于北京。

1924年,插班入读于汇文学校小学部。

1926年,升入中学,但高中未毕业便因经济困难而辍学。

1933年,经傅增湘介绍,得以结识辅仁大学校长陈垣,并拜陈垣为师,后任辅仁中学国文教员。

1935年,任辅仁大学美术系助教。

1938年,任辅仁大学任国文系讲师,教授普通国文。

1945年,任教于辅仁大学,先后教授过“国文”“中国文学史”“中国美术史”“历代韵文选”“历代散文选”等课程。

1947年,获聘为为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负责鉴定书画,审阅文献档案,整理清代史料。

1949年,任辅仁大学国文系副教授、北京大学博物馆系副教授。

1951年—1952年,参加北京市土改工作团,到湖南省澧县工作。

1952年,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讲授“中国古典文学”;并参与中国画院的筹办工作;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物局考古训练班教师,讲授“中国书画史”及鉴赏知识;同年,加入九三学社,当选为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员会委员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委员。

1956年,晋升为教授,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1958年,在中国画院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划为右派。

1964年,出版学术专著《古代字体论稿》。

1971年,借调到中华书局,点校《二十四史·清史稿》。

1978年3月—1983年6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79年1月,拨乱反正落实政策,摘掉了错划的“右派”帽子;10月,任九三学社第六届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1981年,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1982年,创立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点,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委员。

1983年,随中共中央统战部和各民主党派支援西部地区的文化建设,先后在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地讲学;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12月,任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宣传部副部长。

1983年6月—1988年4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1984年,获聘为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同年,当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1985年,获聘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1986年,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

1988年,当选为北京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12月,任九三学社第八届中央参议委员会副主任。

1988年4月—1993年3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1989年4月,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1990年12月,在香港举办“启功书画义展”。

1992年7月,在北京举办“启功书画展”;8月,在天津市美术馆举办“启功书画展”;12月,任九三学社第八届中央参议委员会副主任。

1993年3月—1998年3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1997年11月,任九三学社第十届中央委员会顾问。

1998年,获评为“北京市师德标兵”。

1998年3月—2003年3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1999年,获评为“北京市职业道德明星”;10月,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

2000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兰亭终身成就奖”;与钟敬文等创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基地。

2001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2年,任西泠印社社长;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造型表演艺术创作研究成就奖”;12月,任九三学社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顾问。

2003年3月—2005年6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2005年6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启功是满族人,属正蓝旗,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和亲王爱新觉罗·弘昼的第八代孙。

在启功1周岁时,他的父亲因病去世,之后便随曾祖父和祖父毓隆生活。启功4岁时即入私塾读书。1922年,启功10岁时,曾祖父和祖父先后去世,家业因偿还债务和办理丧事而破产。1924年,启功12岁时,曾祖父和祖父的几位门生酬资仗义相助,启功才得以插班就读于汇文学校小学部。1926年升入中学,但高中未毕业便因经济困难而辍学。

婚姻家庭

启功21岁时在母亲的包办下,便与从未见过面的章宝琛成婚了。章宝琛不通文墨,但自她来到启功家后,任劳任怨,再不要启功为“家”操心,使启功对她由“同情”逐渐转化为“爱情”。多次经历与亲人生离死别之痛的启功无儿无女,孑然一身。但他的晚年却也享尽天伦之乐。自1979年起,启功就和侄子章景怀夫妇同住,他将他们视作亲儿子、亲闺女,他们也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启功。侄孙章正绕膝长大,启功还体会过含饴弄孙的乐趣。

知足常乐

启功有“三怕”与“二不怕”。启功第一怕是“怕过生日”,所以北京师范大学把给他办90岁生日的活动改为庆祝他从教70年的研讨会和书画展。第二怕是怕沾上“皇家祖荫”。第三怕是怕良朋给自己介绍老伴。当夫人撒手人寰后,启功家中可谓“门庭若市”,这可吓坏了启功。他干脆撤掉双人床,换成单人床,以此明志,谢绝盈门说客。

启功的“二不怕”,即一不怕病二不怕死。面对颈椎病发作,要他做“牵引”治疗,这般痛苦事,他却开心地喻为“上吊”。

捐资助学

1990年,启功在香港举办书画义卖,筹集资金160余万元,以先师陈垣“励耘书屋”中的“励耘”二字命名,设立了“励耘奖学助学基金”,这种高风亮节不仅使北京师范大学师生深受教育,也在教育界引起影响。

主要作品

书画作品

诗词作品

创作特点

艺术综述

启功的画的特点是:“以画内之境求画外之情,画境新奇,境界开阔,不矫揉造作,取法自然,耐人寻味”。其书法作品,内紧外放的结体,遒劲俊雅的笔画,布局严谨的章法,都达到了高超水准,形成一家之风,被人们奉为“启体”。书法界评论他的书法作品为:“不仅是书家之书,更是学者之书,诗人之书,它渊雅而具古韵,饶有书卷气息;它隽永而兼洒脱,使观赏者觉得余味无穷,因为这是从学问中来,从诗境中来的结果”。

启功另对古典文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历史学、文献学、版本目录学、宗教学,也都有涉猎与研究。

书法特色

启功书法结体精严,笔画清朗刚健,布势轻重有别,主宾相济,风神俊秀。

启功的字,七分是楷书,三分是行书。楷书七分的话,字的体势就相对比较沉稳,另外融入三分行书以后,整个字形的静跟动就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形成平时寓险的特点。楷书行笔是很讲规范,横、折、弯、勾、起、承、转、合,一定是很沉着地先笔、笔送到家,再挥洒地划出个半弧线的收笔。启功带行书的这种笔画,下笔快的地方,像是蛟龙跃出海面再一头扎入水中,动作很敏捷很爽劲。

笔法认识

启功书法认为在书法初学阶段,对结字的重视要高于用笔。通过对许多字进行反复统计和测量,启功发现在结字中存在黄金分割点,这便是他所倡导的“黄金结字律”,他在《论书绝句》第九十九首中写道:“一从证得黄金律,顿觉全牛骨隙宽。”对于笔势,启功认为:“每笔起止,轨道准确,如走熟路。”他认为古人的笔势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成熟和稳定的特征。如果毛笔沿着既定的轨道运行,节奏快慢也随轨道变化而变化,这样势必有惊无险,就是经典作品中险绝、精彩的部分。

画作特色

启功画作构图严谨,手法生动,色彩鲜明,韵味悠长,尤其擅长山水竹石,富有传统文人画的意趣。

碑刻技法

启功主张学习碑刻要还原书写的状态,即“透过刀锋看笔锋”,不提倡刻意描摹“金石气”,并说:“所谓金石气者,可译言‘斧声灯影’。以其运笔使转,描摹凿痕,结字纵横,依稀灯影耳”。

诗作创作

启功是一位当代旧体诗人,其诗很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创作观:格律严谨工整,语言典雅丰赡,意境深远含蓄,学力深厚坚实,深具古典风韵;同时又能坚持“我手写我口”的原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启功主张“平仄须严守,押韵可放宽”。其实押韵本为求声音的回旋之美,适当地照顾今音是完全必要的。其总结的“用韵率通词曲,隶事懒究根源。但求我口顺适,请谅尊听絮烦。”不啻为今日通用之法则。至于律句的几种基本格式,启功形象地提出了“竹竿”理论。把平平仄仄平平仄不断排列的音节比喻成一根竹竿,只要能从竹竿上完整截下来的一段都是律句。

启功论诗还强调传统的寄托、比兴手法以及形象化的表达。其认为诗不应太直接地叙写时事,不应太就事论事,而要把它化为一种生活感受和思想情绪加以抒发。启功认为诗是非逻辑的,“妙句难从句下求”,不能作实去解释句中的字义,“因为它不是一件事,而是一种难言的感情。”启功提倡白话入诗以及幽默风格。

教育成果

语言学科

在汉语方面,启功根据汉语单音节词意义、用法灵活的特点,以“万花筒”镜片组织和碎纸渣的拆装道理,比喻组词成句的灵活性,用“意义控制说”解释语序;根据中华民族宏观思维的特点,用“开合”或“起、承、转、合”解释句子、句群的结构;根据人呼吸的生理特点提出“自然音律说”,对汉语中的对仗、节奏、复重等现象所作的解释精辟又独到;用“平仄竿”解释律诗的声律,自然而易懂。在汉字方面,启功先突破中国几千年的识读汉字学,创建了书写的汉字学,从体、法、理、趣四个方面总结出汉字书写的规则。启功语言学的特色是一切从汉语现象出发,站在中华民族文化的高度上俯视和解释汉语现象。

启功从年轻时开始教古文,他归纳文言转译中词、句、段三重层次的问题:词要关注含义、用意趋向和情态,以及古今演变的情况;句的组成,主、谓、宾以及偏、正、倒之类不是急需知道的,“急需的却是这个万花筒共有几块镜片,多少颜色碎纸碴,怎么拆开,又怎么装上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群,就像一个四层的书架上摆着的书,无不合于起、承、转、合的组织规律,此外,语法、韵律、修辞也是密切关系。它们表现特殊的“汉语现象”,超出了“葛郞玛”的解释范围。

启功认为:“汉语句法构造比较特殊,常见句中‘主、谓、宾’元素不全的现象,在填不满一条模子时,便以‘省略’称之。”

教学方法

启功讲课,写文章极注意做到深入浅出,化繁富为简明,化深奥为平易,从不板起面孔故弄玄虚地吓唬学生,所以总让人感到读书求学乃是一项愉快的活动,而不是那么枯燥乏味,艰深困难。如诗歌格律问题讲不好就很使人厌烦,但启功却绘成图表教学生掌握其变化规律,使学生很容易就了解到它不但有规律可循,还有其灵活性。

启功的文章总是有首有尾,脉络分明。开宗明义交代写作目的,然后逻辑严密地铺展开去,而且旁征博引、纵横驰骋却总不偏离文章的核心。如《〈兰亭帖〉考》首先说明什么是《兰亭序》和《兰亭帖》,再梳理世传的五类《兰亭帖》摹本刻本的情况及真伪问题,最后论断说:倘有荆溪吴氏所藏唐摹本存世,得与神龙本“汇合而比较,则《兰亭帖》的问题或者可以没有余蕴了”。文章既极专门,又很通俗,外行人也能看得明白。

获奖记录

专著获奖

荣誉表彰

教学奖励

人物评价

“启功博学多才,德望兼备,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其书清秀,其诗清趣,其画清逸,其文清新,其心清静,其人清正,值得我们尊重、缅怀和学习。”(时任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马凯评)

“启功是享誉中国国内外的国学大师,对古代书画、碑帖见识卓异,造诣精深。”(《崇文集》评)

“启功是在中国历史大转折时期出现的不可多得的学者、诗人和艺术家。他上承清末民初的传统,在学术和艺术两方面取得独特的成就,其影响不限于生前,也不限于今天,还将一直延续到将来。启功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学问的博大精深,令人叹为观止。他的学术领域涉及中国的文学史、艺术史、历史学、语言学、文字学、佛学、民俗学、敦煌学、文物鉴定学等许多学科。对清朝典章制度之熟悉、对书画碑帖鉴定之精湛,堪称独步当代。他熟谙古典文献,其学问既来自各种典籍,也来自他本人的见闻和实践,所以他的学问是活的学问,已经化到他的生活之中。在启功那里,人即学问,学问即人,一言,一笑,一举手,一投足,莫不透露着学问的真谛。启功作为书法家的地位是公认的,他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书坛的领袖和旗帜。他的书法有深厚的传统根底,目验的古代书法精品既多,且有深入的研究,又自出机杼,戛戛独造,法度严整,满纸生辉,形成典雅与遒劲相结合的独特风格,如千仞之高岗,又如云中之白鹤;如霜下之松柏,又如拈花之少女,其外形可效而得其仿佛,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则不可及也。”(中央文史研究馆原馆长袁行霈评)

“启功博学多才,对中华传统文化造诣极深,堪称一代宗师,他待人接物谦和、谦恭,立命处世谦虚、谦逊,面对名利谦让而不虚伪,襟怀坦荡,是谦德的典范。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辉煌的才艺,更有闪光的思想和高尚的情操,是我们永久学习的榜样。”(扬州大学副教授张进评)

“作为一位深受爱戴的教育家和成就卓著的学者,启功于国家之钟爱,于社会之关切,堪称世范。”(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许进评)

“启功是当代名扬海内外的书法家,他的书法,正如他人品学问一样,秀丽、博雅、才气横溢、风流洒脱;他是一位独具风格的当代旧体诗人,他的诗很好地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创作观,格律严谨工整,语言典雅丰赡,意境深远含蓄,学力深厚坚实,深具古典风韵;他是独具慧眼的文物鉴定家,尤其对古代的书画、碑帖,见识卓异,造诣精深,为保护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作出了卓越贡献,文物界的人都称他是不可多得的国宝级人才;他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学者,他幼承家学,打下坚实的国学基础;他还是一位在中国国内外享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活动家,他以卓越不凡的才能、崇高的思想品德和对国家的无私奉献,赢得各方面的敬重和爱戴,并为中央文史研究馆的建设和文史研究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启功在艺术和学术上所取得的高度成就,究其根源和他高尚的人格分不开。他对国家和民族抱有一颗热诚的赤子之心。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自幼有宗教经历、又身为民主党派重要负责人的公民,他极力维护民族团结,爱国爱教,投身于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和祖国的统一大业之中。他坚决拥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立的改革开放政策,热情讴歌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在政协积极建言献策,在各种外交场合维护国家的利益与尊严,宣传介绍祖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他还以一颗博爱之心、忧世之心,密切关怀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他操守纯粹,道德高尚,为人方正,举止得体,对事业锲而不舍地追求,对工作孜孜不倦地努力。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讲究礼貌,平易近人。他从不摆名人架子,尊重一切人。他性格洒脱,心胸超旷。他从不斤斤计较个人利益,更不计较钱财,对这些身外之物总抱着“难得糊涂”的态度。他言谈风趣,应对机敏,出语幽默,喜开玩笑,凡与他谈话的人无不感到是一种享受,无不为他的人格魅力所倾倒。”(北京师范大学评)

人物纪念

竖立雕像

2006年6月30日,启功铜像揭幕仪式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一楼大厅举行。

院校命名

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院成立于2012年7月22日,书院旨在传承启功的学术精神,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艺术造像

2013年1月6日,2012年影响中国收藏界十大经典人物暨艺术造像揭晓盛典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赵朴初、启功、季羡林周汝昌张仃吴冠中王世襄史树青罗哲文徐邦达十位已逝文化艺术大师的20幅巨幅画像三楼会议大厅亮相。

奖项命名

2014年9月23日,北京师范大学设立“中国启功教师奖”,“中国启功教师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出10名优秀教师,每名优秀教师奖励50万元人民币。

影视原型

2015年9月6日,电影《启功》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首映典礼。影片以启功人生轨迹为故事线索,板块结构,用启功人生中每次关键转折为戏眼,形成节奏更迭、变化无常的多彩片段,组成全片的起承转合的大的情节结构。该片将于2015年9月10日起在全国公映。

话剧原型

2019年12月24日,话剧《启功》在北京师范大学学生活动中心进行首场演出。该剧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胡薇编剧、唐烨导演,北京师范大学大学生艺术团北国剧社和桂湘文化话剧团队共同出演。

作品保护

2023年5月,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颁布1911年后已故书画等8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的通知》,启功被国家文物局列入“1911年后已故书画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其代表作不准出境。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