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知世博会英国馆

更新时间:2023-05-22 13:12

英国馆位于爱知世博会南端的共同展区四,共四个模块,面积为1296平方米。英国馆以独一无二的英式花园艺术与创意结合的互动展示、以及纪念品“树叶”,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截至爱知世博会闭幕时,英国馆参观游客达到300多万人次。

基本简介

此次爱知世博会英国馆的展示,贴切生动地阐述了世博会主题“自然的睿智”,突显了英国近年大力推广的创意、艺术产业,反映了英国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尝试与成就。同时,展馆在策划、展示、组织方面有独到、精巧的做法,其成功之处值得研究与学习。

展示内容

花园

英国馆展出了花园、艺术品、创新发明和风景四个板块的内容。

在世博会众多展馆中,英国别出心裁设立了唯一的露天展馆。展馆一半的面积建造了一个小树林式的花园,种植了四十棵酸橙树、2000株水仙花、5000株苏格兰蓝钟花、以及毛地黄、野当归和不同的蕨草。这些都是英国常见的代表性植物,它们错落有致地组成了一个英国风格的花园,让观众能领略到英国这个“园艺之乡”的自然风景,体会到英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其对大自然的喜爱。

在六个月的展期内,花园的景观随季节变化而日新月异。开幕前,酸橙树曾被整齐划一地修剪为略高于展厅屋顶的水平线,数月后已长得枝繁叶茂,以参差不齐的天然形态连成优美的风景线。树下的草本花卉,颜色、形状、质感各异,反映了自然界丰富多样的物种资源。三月早春,迎接世博会首批观众的是嫩黄的水仙花,春末是蓝色的苏格兰蓝钟,夏季里紫色、粉色花束次第盛开,而深浅不同的绿色灌木蕨草则是贯穿始终的背景。园中林木花草自然的生长变迁,使英国馆不断有新鲜的面貌,展示内容也有动态的更换。

艺术品

在英国馆花园和通向展厅的过道中,展示了由英国当代著名艺术家创作的8件艺术品,包括雕塑、艺术装置、像片、原声音乐等。这些作品是专为英国馆而创作的,其灵感都来源于自然界,表达了艺术家们对“自然的睿智”这一主题的思考与理解。

如《白宫》,是一个尖顶房屋形状的白色石膏雕塑。作品上方的树枝缠绕着水管,水滴不断缓慢地滴落在雕塑上,几个月内逐渐将崭新的石膏屋冲蚀出斑驳陆离的沟痕。作品通过展现滴水对坚硬物体的侵蚀效果,反映了地球正越来越受到雨水、洪灾侵害的现象,象征着滋润土地、造福人类的水,同时也会威胁、吞噬人类的家园。作者以艺术的方法、动态的展示、内敛含蓄却不失幽默的风格,提醒观者关注水资源的问题。

花园内的其它艺术品风格迥异,引人思索。《边界线》用废弃塑料颗粒和沙子合成制作的彩色地砖铺砌在花园的小径上;《时间的存在》以一兜老橡树树根为底座培植新的蕨草和攀藤植物;《失落的月亮石》藏于树丛中的仿陨石块;《家族树》依照北美土著居民图腾样式制作的树型木雕;《花折毯》印染了英国传统花卉图案的地毯。在连接花园与室内展厅的过道中,陈列了不同天气情况下拍摄的伦敦天空的图片,背景配以实地录制的26种不同鸟类的鸣叫声。

8件艺术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地球生态环境面临的现状,如生物种群的消失、土壤侵蚀、水源退化、树木砍伐、废弃塑料及其它污染等。作品表达了艺术家对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的关注,启发观众思考人类和自然之间脆弱的关系,提醒人们应该在个人、社区、企业等多个层面共同努力解决环境问题。

这些自然界启发的艺术品,被放置在大自然的一个缩影—花园之中,为纯朴的花园点缀了清雅的氛围。艺术来源于自然,自然因艺术而增色,两者的结合体现了人类的睿智。展示者用这种和谐、雅朴的方式,对世博会的“自然”主题作了阐述与呼应。

创新发明

英国馆室内展厅占了另一半面积。这里展示了英国7个创新发明项目或产品,都是在大自然现象的启发下,利用仿生原理而开发出来的。7个项目分别在同一规格(约二米见方近三米高)的工作台进行展示,除图解说明、道具外,还安装了电脑控制的游戏装置,可供观众动手尝试。展厅灯光稍暗,在中央位置,以天花和从屋顶垂直悬挂的巨幅布幕构建成T型屏幕,在上面投影出蜜蜂、蝙蝠、壁虎脚印、鲨鱼、花草、松针、潮汐等图案。这些都是各个发明项目的视觉符号,在此用影视手段集中出现,再次强化了展示所传递的信息。

这部分的展示有两个特点:一是所有展示都强调观众的参与。通过操纵、观看展示台简短的互动游戏,观众对这些项目的仿生原理有了感性认识,进而体会到自然界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无所不在,科学就在每个人的身边。二是每项展品都关联着英国科学家和环保机构近年所从事的科研项目。馆内的道具像一扇扇橱窗,让人关注到其背后或庞大、或尖端、或影响深刻的创新发明成果。

如《自然的建筑》一项,当观众摇动一株悬空的葵花时,感应式展示台会出现一群蜜蜂,紧随花的移动位置而飞舞。下方投影出类似蜂巢的六角型结构,此种结构因为牢固、节能而被建筑界广泛采用,其灵感正是来源于蜜蜂和昆虫的复眼。还展示了被纳入英国“千年工程”之一的《伊甸》,该项目位于英国西南部的康沃尔郡,投资8600万英镑,包括两组占地2万多平方米的温室,温室用蜂巢式的六角型和五角型的钢结构框架建造,并覆盖以高科技材料制作的透明膜,种植了5000多类共10万株植物,研究人类和不同种群植物之间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并以展示、讲座、实验、表演等形式传播和交流环境保护理念。伊甸作为成功的科研实验室、旅游点、教育基地,每年吸引了超过120万人次的参观者。还有《潮汐能量》的展示:参观者摇动手柄,展示台上显示出连串的短句、文字、符号,如潮水般涌动,并依操纵者的力度大小而急缓不同,提示了每天两次的潮汐涨落中蕴涵着巨大的洁净、经济的可利用能源。展示介绍了英国科学家正在进行的“潮汐发电工程”(TidEl System),将一对半径为15米的螺旋桨放于海底,同时连接到漂浮在水面上的发电机,由潮汐能量带动螺旋桨而产生电能。实验已获得成功,不久将转入商业开发。

其它还有根据壁虎以毛发附着墙壁爬行的原理研制的超粘性胶带与材料;根据蝙蝠在黑暗中利用超声波辨认方向的原理,为盲人和视障人士开发的超声波感应手杖;根据松果干枯张开的原理,设计可随人体湿度上升(出汗)而透气的智能布料;模仿鲨鱼皮肤低阻力而制的“世界上最快”的“鲨鱼服”游泳衣;以挽救和保护植物种群为目的,收集并冷藏全球2.4万种植物种子的“千年种子库计划”。

与其它众多展馆不同,英国馆的观众除用眼、用耳外,更多的是用手来“参观”,而游戏式的展示则吸引了观众、特别是儿童在此逗留较长的时间。通过游戏提示自然科学原理,通过原理带出创新发明项目,由浅入深地让参观者体验、思索、了解了英国源于自然的科学发明。展示者采取递进的展览方式,生动贴切地演绎了“自然的睿智”这一主题。

风景

从展厅走向花园出口时,观众会发现花园围栏上高低错落地挂有近二十个粉红色的鸟屋。凑近鸟屋上的小孔后,观众可看出里面是英国自然风光的幻灯片。高原、树林、草坪、湖泊、海滨等优美的景色,并没有简单直白地以相片展示,而是利用人们对鸟屋的好奇心,吸引观众逐一“聚焦”观赏。简单的展示内容包装以巧妙的形式,使观赏者兴趣盎然。展示者的创意,由此可见一斑。

展览特点

贴切阐述主题、清晰传达信息

据了解,在英国馆的策划阶段,他们对世博会的几个副主题几乎没有过多考虑,而是集中分析“自然的睿智”这一主题,最后将英国馆的主题定为“充满祝福并生机勃发的星球”。

对展示者来说,“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既简单又复杂的课题。如何在短暂的参观时间内贴切地诠释理念,关键在于如何将抽象理念化解为简单明了的展示内容。最后,设计者删繁就简,选择了花园、艺术、创新、风景四个元素作为展示切入点。他们认为,越是小而得当的切入点,越便于具像化地予以展示,越能为阐述主题和传达信息打下好的基础。而这四方面既是反映英国对主题理解的主要因素,又能够用有吸引力、有趣的、引人思考的方式进行展示。

据英国馆馆长介绍,“英国馆不像博物馆,不是给观众灌输深奥、严肃理论的地方,它更像是游乐园,通过有趣的展示给观众提供轻松、愉快的体验。当然我们也希望借此向观众传递关于英国的主要信息,令他们在体验中理解我们与自然的关系。”

以选择花园为例,“还有什么比自然景观更能代表自然呢”,馆长说。花园营造了舒缓、愉快的观赏气氛,同时让人联想到英国美丽的田园风光及“园艺之乡”的美誉,感受到英国人亲近自然、善用自然的“睿智”。长久以来,英国的艺术家、科学家们从大自然汲取灵感,因自然而萌生创意,为人类贡献了许多杰作。1851年英国世博会的设计师约瑟芬.帕克斯顿,模仿王莲叶脉结构而设计出首座以钢铁和玻璃为材料的“水晶宫”,就是一例。此次英国馆的展示,将自然、艺术、创新几个元素有机结合在一起,生动地反映了英国人对自然的态度、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发挥“自然的睿智”的传统与成就。

英国馆的成功之处说明:只有展示内容—主题关联性—所传达信息—展示目的几者紧密、有机地结合,才能形成有感染力的展出效果,达到展现独特文化风格的目的。展览是门综合的艺术,只有处理好传统与创新、技术手段与内涵理念、抽象信息与具象展示、展出者意图与受众心理等因素的关系,以创意进行整合,才能营造出整体的展示效果。这既是评判世博会展示是否成功的一个标准,更是对世博会从业者的一个启示。

迎合受众心理,注重互动体验

在创新发明展示区,几乎每位观众都会亲手试试展示台的互动装置,许多孩子更是在展厅内穿梭,逐一尝试七个项目的游戏。游戏调动了观众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吸引观众主动参与展示。可以说,每项展具仅是半成品,只有靠观众共同参与,才使之成为完整的展品。而深奥的科学原理用老少咸宜的简单游戏来表现,使人兴趣盎然。对许多尝试过用手柄摇出“文字浪潮”的观众来说,他们对潮汐能量的认识,会比观看图表、道具、影片更加直观、生动、深刻。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试。与许多“我展、你看”的单向展示方法相比,互动式的展览可丰富观赏的内容,延长观众逗留的时间。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强调了展示者与观者的交流,它不是直白地灌输概念,而是让观众通过亲身体验而思考,经过思考、领会而对展示的理念引起共鸣。它更易吸引观众的兴趣,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展示者早在选择展品之初就考虑了观众的心理。根据仿生原理在英国开发的项目数不胜数,如何挑选最有代表性的展品颇让人为难。展示者将选择展示项目的标准定为:简单,可以用数码技术表现为互动游戏,并能反映大自然的力量。最后选择的七个项目,分别代表了英国在建筑、保护、新能源、新产品开发四个领域的成果。对受众心理的关注,对互动展示的巧妙运用,使展馆在吸引观众之余,生动贴切地演绎、传播了主题理念。

布局合理,巧妙利用空间

英国馆在空间上分成四个区域:花园、连接走廊、主展厅、出口通道。连接走廊指在花园与室内展厅分别隔出的两条走廊,作为室内与室外空间的过渡,其展品有落叶形状的卡片、像片、鸟鸣音效。出口通道在花园的右侧,展品是鸟屋。这样的布局令人想起典型的英国房屋,同样分为花园、门廊、主房、后花园四部分,展馆从侧面反映了英式建筑景观。

对展示项目来说,空间利用的重要性不亚于展品和道具的设计、选择。空间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大小,大小与展示的效果并不成正比关系。世博会上可以看到个别展馆面积不小,却一览无余、大而空泛;而小如一个模块的菲律宾馆,却以小而精彩、丰富为人称赞。空间的功效关键在于利用率,而衡量利用率,可以通过空间划分而引出的展览线(游览线),以及展线所营造的展览(游览)节奏是否合理这两个方面。

英国馆的空间处理有“曲”、“隔”的特点。花园用植物隔出U型小径,靠近展厅处,用镂空的木墙分别隔出了连接走廊与出口通道,再加上室内的走廊、展厅,整个边长为36米的正方型展馆中,“曲”的展线被延长到200多米。参观者如行九曲桥般不断蜿蜒前行,左右顾盼有景。曲线使游程延长,自然趣味加深。这与中国园林所讲究的“隔则深,畅则浅”有异曲同工之妙。

另一方面,花园中的艺术品让人驻足观赏,互动游戏引人逗留尝试,观众可作“静观”。而较长的游览线宜于观众边走边看,移步换景,作“动观”。在展馆面积较小的情况下,展示设计以静观为主,以动观为辅,动静交错,使观众游览的节奏起伏而协调。

由此可见,展线处理、展览节奏的把握直接影响了展示空间的利用,而有效的空间利用往往在展示内容的基础上提升了观众的体验。此次在世博会获得好评的韩国、墨西哥、希腊、加拿大等展馆,在展线、节奏、空间的处理方面均有独到之处,值得研究学习。

强化线索,聚合形神

提到英国馆,许多观众都会记得那里的“树叶”。

树叶是英国馆所阐述理念的抽象载体。树叶生长、凋落、化作土壤营养的过程,被展示者作为“自然界中生与死无穷无尽的循环”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象征。展示者让观众带走树叶形状的卡片,希望以树叶连接人与自然,提醒人们为营建和维护可持续发展的自然世界而共同努力。

树叶也是送给观众的纪念品。除了挂满展板的叶型纸卡片可供观众随意领取外,主办方还将木围栏镂空雕刻下来的树叶形状的小木板送给嘉宾及每日头250名观众。对大多数匆匆参观许多展馆的观众来说,繁多的资料(特别是厚重宣传册)携带不便。而英国馆内卡片、树叶这种独特、经济、小巧、简便的纪念品,更易为人接受和保存。

树叶同时被用作具像的展示元素。它的形象在展馆内外无处不在。展馆四周以栗色木围栏作外立面,木板全部以树叶的花纹镂空雕刻。这种叶纹镂空木板同样用于花园的隔断墙、室内展厅四周的墙体(变幻绿、橙、紫、蓝四种灯光色调,代表自然界春夏秋冬四季)。此外还有花园内植物真实的叶子、纸质与木质的小树叶、带树叶图案的各种礼品,甚至礼品店的照明灯也采用树叶纹镂空的灯罩。树叶作为一个醒目的视觉符号,已经成了英国馆的标记,发挥了明显的“眼球效应”,给人留下了强烈的印象。

更重要的是,树叶对展示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不少展馆都采用了清晰的视觉线索,如美国馆用富兰克林作为故事的主角,“枫叶之国”加拿大在展馆外墙和影片中使用枫叶图象,菲律宾馆展示了椰子的色、香、味、形、质。而英国馆对树叶元素的使用更加淋漓尽致。从形态上看,树叶始终出现在观众参观全程的视线范围内,如线索般串联起各个展示板块。从抽象寓意讲,树叶所代表的自然主题不断被强化,使整个展示形散而神不散。

所谓展览,是要把抽象的故事“展”现成具像的内容而为人所“览”,其中关键是对视觉元素和视觉效果的处理。另一方面,凸显的线索较易给走马观花的观众留下印象。英国馆中的“树叶”,不失为展览设计的成功案例。

组织特点

高效、专业的组织工作

内行看门道。展馆展示背后的故事,参展者在筹备、组织、运营的情况,可以对办博工作有所启发,值得借鉴。

英国馆的组织工作有以下特点:

1、 高效、专业的组织工作。由于汉诺威世博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英国国内对参加世博会有不少反对的声音。政府直到2004年才确定参加爱知世博会。

尽管筹备时间仅有短短的一年,但主办者依靠快速、周密、高效、专业的项目管理模式有条不紊地推进工作。政府批准参展后立即对展馆设计招标、遴选,四月份政府与中标企业签定委托合同,这一过程仅用了六个星期。展馆建造工程同样迅捷,在世博会开幕前半个月已经完工,使英国馆成为最早开放预展的三个展馆之一,因而也在开幕前吸引了众多媒体的报道,可算是后来居上。

组织架构方面,采取了政府与企业合作的模式。政府方面由英国外交部(Foreign and Commonwealth Office)、贸易与投资署(UK Trade and Investment)、贸工部(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共同负责,企业合作伙伴是壳牌石油、汇丰银行、丰田集团英国公司等六家赞助商。英国馆所需经费由政府和企业各出资一半。

运作方面由中标的三家公司组成项目团队,他们的专业经验和资源互为补充:Ten Alps集团的项目管理技术、陆地影像设计工作室的创意、自然历史博物馆对展览业务和管理庞大观众人流的经验。此外,操作层面还包括:一位日本本地的项目经理、园艺公司(设计、养护花园)、牛津大学鲁斯金美术工艺学院(挑选艺术作品)、自然历史博物馆(遴选创新发明项目)。值得一提的是,自然历史博物馆本身是1851年首届世博会的直接产物,其业务就是围绕自然课题进行收藏、研究、展示、交流。选择该馆参与世博会项目,除了专业对口外,也具有特殊的意义。

英国馆的组织方式很有代表性。尽管参加世博会是政府行为,但展馆和展示的本质是项目。按项目管理的工作模式,提供创意条件,集合专业特长,协同优势资源,注重时效与实效,这些都是展示得以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简洁、节俭的展览运作

项目管理所追求的目标,是在既定的时间内,以设定的成本,按要求的质量完成工作。这期间成本的控制至关重要,包括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的控制。英国馆在这方面的做法颇有特点。

英国馆的创意设计从一开始就体现了简洁的风格,减少华而不实的装置,没有笨重繁复的展品,既减低成本,也为随后的项目管理带来了便利。

由于占展馆一半面积的花园采用的植物全部是英国常见而在日本可以找到的品种,主办方在日本就地取材,如酸橙树由日本Ibaraki县提供。这样既节省了布展的费用,也减少了运输、报关、卫生检疫等参展手续。

其余的展品大多轻便、操作简单,如轻质镂空木隔板、统一规格的展示台、小巧的鸟屋等。从英国运来的展品仅用了两个集装箱,撤展后回运货品也同样是两个集装箱。由于展品体量小,装卸简单,撤展工作仅需一周时间即可。

操作方面也有节俭之举。如展馆内近二十位导游全部在日本当地招聘,其中日本人与英国人各占一半,以减少人员开支。创新发明所用的七台互动展示台,全部是租赁的,以节省费用。木隔板镂空雕刻下来的数万件“树叶”,全部制成木挂件,作为纪念品送出,作到了物尽其用。

据馆长介绍,英国馆的资金投入并不大,包括设计、建造、运输、运营、撤展、人员费用等,共计四百万英镑。这样的成本在英国属于中型项目,与世博会中许多展馆相比也“节俭”许多。尽管没有令人眩目的包装,没有震撼性的高科技展示手段,但是英国馆的展示效果并不逊色于那些“一掷千金”的展馆,体现了较高的投入与产出比。英国人理性而讲求实效的风格,以及勤俭办博的做法,值得借鉴。

注重后续利用

爱知世博会所倡导的“减少、再用、再生循环”3R理念,在英国馆有所体现。除了上文所述的简洁操作减少消耗,使用环保型材料利于回收循环,租赁的互动展示台可继续用于教育功能之外,展示者对展品的后续使用也做了安排。

世博会期间,爱知县丰田市是英国的友好城市。展期结束后,英国馆花园的全部植物及艺术品,将作为友好交流的纪念品,赠送给丰田市。由于爱知世博会园区将恢复森林公园的原貌,在所有展馆必须拆掉的情况下,英国馆的展品成为“硕果仅存”的纪念,得以长久留在东道国,继续传递友谊。花园的独特之处,不仅展现在半年的展期中,更难能可贵地延续到世博会的展后利用。而花园设计的创意,不仅考虑到展示的效果,也为全程的项目操作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再次体现了较高的投入产出比

正如英国驻日大使格莱汉姆·弗莱所述,“参加2005年世博会,是展示英国致力于可持续发展以及英国源于自然最新技术进步的一次机会。”英国馆以园艺的形式,结合传统与创新的精华部分,以多媒体互动展示与装置为观众提供了生动而有趣的体验,突显了英国与自然紧密相关的艺术与科技成果,从而贴切演绎了世博会的主题并宣传了国家的形象。从展示的角度看,不失为成功的案例。

若把爱知世博会比作教材,那英国馆就是其中精彩的章节之一,对办博工作深有启发,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