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4 22:16
1900年1月侵缅英军入侵片马附近的茨竹、派赖等寨。1910年12月占领片马,至1927年,又先后占领古浪和岗房。我边防军民在土把总左孝臣、千总杨体荣率领下奋起反抗,打击入侵英军,土把总左孝臣在抗英斗争中牺牲。片马管事勒墨杜扒率领景颇、傈僳、独龙、怒、汉、白等各族人民会同泸水土司,与英军进行了多次搏斗,给侵略军以沉重打击。经过各族人民的抗英斗争,英国于1926年被迫承认片马是中国的领土,但英军拒不撤兵,仍然强占片马。
历史上的片马地区,实际上包括整个小江流域,而不仅仅是小江流域的上游偏东地区。与片马地区相联系的是历史上中缅北段未定界地区的问题。包括片马地区在内,历史上的中缅北段未定界地区,南起北纬25°35′,与缅甸及我国的腾冲县相接;北至北纬28°15′左右,与我国的西藏相接;西到东经90°左右,与印度拿戛部落以及阿萨姆相接;东到东经98°30′左右,与我国贡山、福贡、泸水等县相接。总面积略等于我国浙江省。历史上的片马问题,通常与中缅北段未定界地区问题紧密相关。这一地区,“为川、滇、藏之屏蔽,其形势诚所必争。
光绪二年(1876),英国政府借口“马嘉里事件”,强迫清政府订立了“中英烟台条约”,从而取得了“商订通商章程”以及派员“在滇游历调查”的权利。
光绪十二年(1886),英国再次强迫中国签订“中英缅甸条约”,其中规定“会同勘定”中缅边界, “其边界通商事宜亦应另立专章。”
光绪十七年(1891),英国侵略者又借口一个英国人被野人山(在迈立开江以西)的傈僳族人烧死,派兵进占傈僳族居住的野人山、江心坡的麻阳、垒弄等寨,烧毁傈僳族居住的汉董、户董等寨。这是英国入侵野人山、江心坡的开始。
光绪十八年(1892),英国又派兵占领了江心坡以南的景颇族、傈僳族居住的昔董、马董等地。英国的侵略活动,受到当地各族人民的抵抗。清政府眼见英国侵略者得寸进尺,又见我国各族人民群情激愤,乃令驻英公使薛福成与英国政府交涉滇缅边界问题。
光绪二十年一月二十四日(1894.3.1),薛福成与英国外相劳思伯利签订了中英《续议滇缅界务商务条款》。这个条约的内容十分广泛,除规定英人可以在蛮允设领事、开放蛮允和盏西的商路及货物减税权,还对中缅界务作了全面的规定,其中第四条,关于中缅北段界务,作出了如下规定:“今议定北纬25°35′之北一段边界,俟将来查明该处情形稍详,两国再定界线。”这里所说北纬25°35′,是指北纬25°35′、东经98°14′之尖高山(在腾冲之北)。这是中缅北段未定界第一次见诸条约规定。但是这个规定笼统且含糊,埋下了片马问题发生的伏线。
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十日(1898.7.28),英国驻北京公使窦纳乐就中英勘分尖高山以南界线的交涉照会清政府。照会说:“上年十二月间,有华官带兵二百名进入恩买卡河北境内,请转饬该处地方官于恩买卡河与萨尔温江中间之分水岭西境,不得有干预地方官治理之举。”这里所说恩买卡河就是恩梅开江,萨尔温江就是怒江,中间分水岭就是高黎贡山。这就是说,英国在事实上提出了要以高黎贡山为中缅北段的边界线,以达到侵占中缅北段全部未定界土地的要求。清政府不了解英国照会的真实意图。英国照会所说“华官带兵二百进入恩买卡河北境”一点,确有其事,但那是中国地方当局行使自己正当的主权。据记载:“光绪二十年,适片马、江心坡普蛮有喇浪、中干二邑,争持盐水、互杀不休,前来向六库土司请援。经六库土司段浩命其胞弟段济,率兵往攻,已克服恩梅开江东西村落二十一寨,盐水取为官有,每年终按户征收黄莲门户,每户得莲二斤。”应该说,这件事进一步说明了中国政府对片马、江心坡地区所行使的主权。英国为了实现其蓄谋已久的以恩梅开江和怒江分水岭(即高黎贡山)为界的侵略阴谋,竟企图诉诸武力。
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1900.1),英军数百人和缅军1千余人,从密支那向东北进入北纬25°35′以北地区,抵当时中国管辖的拖角等地,采取威胁、利诱的手段,对沿途村寨实行“招安”。
光绪二十六年正月(1900.2),这支侵略军进入我腾越厅所属景颇族、傈僳族、汉族人民居住的滚马、茨竹、派赖等村寨抢劫掠夺,激起我边疆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腾越厅得到报告后,即派人前往劝阻。英兵置之不理。当时派赖寨的甘稗地,驻有土守备左孝臣、土千总杨体荣率领的土练,他们基于爱国热情,积极进行了反抗英国侵略者的斗争。左孝臣为世袭腾冲县所属明光宣抚司土守备。正月十四日(2.13),英方入侵司令3次派翻译对左孝臣、杨体荣虚伪地说:“彼此和,勿开边衅。”但当日晚上,英军偷袭甘稗地,将滚马、派赖、茨竹、官寨、痴戛等地寨掠烧一空,威逼附近村寨居民投降。左孝臣、杨体荣率领土练500余人,组成先锋营,执刀、戈、矛、弩弓,英勇抵抗、浴血奋战。第二日下午,因敌人众多,武器精良,各族边民伤亡达140多人,其中牺牲80余人。左孝臣身中8弹,为国捐躯。腾越镇总兵张松林、署腾越同知杨均“闻警,派兵往援,并饬不准越界追击,英军始退出界外。适提臣冯子材查阅营伍至腾,臣即电请提臣督同镇厅妥为布置防务,绅民亦请留提臣暂驻腾越,以资镇摄”。
英军退至拖角后,腾越厅致电密支那府,抗议英方派兵烧杀抢掠中国内地及其居民,并根据伤亡人数和人名,详细造册。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致函清政府说,两国发生冲突的地方是在“缅甸界内”,“边界迤西倘遇他国兵队,不能不立行驱逐。”此后界务交涉,文牍纷争不绝,都未取得什么结果。英方坚持以高黎贡山分水岭为所谓“天生极妙界限”,企图把“暂时从权之界”变为“滇缅确实之界”,“近三年来,英员于该处情形,略悉梗概,查明最妥易识之天然界线,乃系自东流和恩买卡河即小江诸河之分水岭,此界先视为暂时从权之界,现奉本国政府训条,转致贵国政府,如之定妥,于未定妥以前即拟视为滇缅确实之界,若不守此界,滇省派兵逾越,恐有与英兵相触之祸。”清政府坚持不同意英方的要求,主张双方派员会勘中缅边界。
光绪三十一年二月二日(1905.3.7),清政府委派署腾越关道石鸿韶与英方委派的驻腾越领事列敦,在腾越的古永街相会,上界查勘,到五月初勘毕。此次查勘,石鸿韶坚持“现管小江边”,因而应顺小江边直勘至小江源,抵板厂山。列敦则要山明光河直上高黎贡山,循岭北往西藏,凡水归龙、怒二江者,概归滇;凡水归金沙江者,概归缅。(注:龙江、怒江分别指龙川江、怒江。金沙江,即伊洛瓦底江及其支流恩梅开江、迈立开江。)列敦意见,实际上是要在尖高山以北,以高黎贡山为界。这样,片马、岗房、鱼洞、茨竹、派赖等寨,就要划入缅境。石鸿韶据理以争,出示有关证据,说明这些地方归中国管辖,中国委任的抚夷官有道光年间的兵部扎付。列敦理屈词穷,表示愿山缅甸政府出印洋4 千元,作为补偿,交与中国官员转发各土官;而且,缅甸政府还愿出印洋1500元,援照猛卯三角地成案,永租这块土地。清政府当然不能同意。然而,列敦以石鸿韶愚懦可欺,所有勘察,事实上全在中国势力管辖内进行,而且大部分还在尖高山以东、分水岭丫口以南、高黎贡山以西打转。这种“会勘”的结果可想而知。不过,对会勘所绘之图,双方注明,彼此无划定之权,不能作为划界之凭据。列敦所提出的界线,后来称为“紫色线”或“高黎贡山线”,即以高黎贡山分水岭为界。石鸿韶所绘之界线,后来称为“绿色线”,大体上是以小江为界。虽然石鸿韶提出的“绿色线”与列敦所提出的“紫色线”不同,即将片马、派赖、茨竹等地划入我国境内,但是小江以外的土地却完全置之不顾。这样,“国人咸咎石鸿韶勘界失地,贻误边疆,内外滇人,一致呼吁。石因此革职。”
英国政府根据列敦的报告,要求清政府以高黎贡山线(“紫色线”)为界,以便“和平商结”。清政府则认为,列敦、石鸿韶的会勘,“直是分割华境”,因而要求“另行派员勘办”。此后,清政府外务部又提出了“蓝色线”,此线实际上以恩梅开江为界;云贵总督依据洋务局的意见,提出了“黄色线”,又称“扒拉大山线”,实际上是以恩梅开江以西之扒拉大山为界;此外,1900年清政府总理衙门还提出过一条“红色线”,此线界于小江和恩梅开江之间。蓝、红、黄、绿、紫五色线,即清末提出的中缅北段边界的“旧五色线图”。这一时期关于中缅北段边界会勘与交涉的范围,已经不是薛福成所说“拟与英分界”的“野人山地”。也就是说,已不是条约所指北纬25°35′之北的不属于缅甸的土地,而是山中国治理的并为当地土司、土官所世守的地区。英国侵略者不仅侵占了北纬25°35′以北的不属于缅甸的土地,而且更重要的是,进一步侵略高黎贡山以西确实属于中国的土地。清朝方面提出的“五色线”中的红、黄、蓝、绿四线,没有一条是画在恩梅开江以西地区;而英国方面提出的“紫色线”,却绕过清政府所治理的小江流域,伸入到中国内地,将线画到了高黎贡山上面来了。尽管如此,中缅北段边界仍未划定,悬案仍未改变。
宣统元年(1910),保山县属登埂土司与所辖片马地方的汉商徐麟祥、伍嘉源等发生的冲突,是片马事件的导火线。
光绪三十一年(1905),石鸿韶勘界至片马,令登埂土司整理“团务”,登埂土司为此在片马设立分团局,并委徐麟祥为片马团首,代土司在片马地区收杉板税。其后,由于徐麟祥因事被土司革职,怀恨在心。
宣统二年(1910),山于登埂土司与徐麟祥等人因杉板税收问题发生争执,徐麟祥竟派人向缅甸英方求援。英国却认为有机可乘,准备以此为借口,干涉内政。
1910年11月下旬,英国决定派驻密支那府官郝滋上校,亲自率兵1千余人,驮运弹药骡马2千余匹,由弗罗上校指挥,到昔董待命。英国驻腾越领事娄斯亦到昔董,共同会商侵略事宜。
1910年12月26日,英方先遣部队百余人,驮马50多匹,驮载弹药、锄、锤等物,沿恩梅开江进抵拖角,并在拖角建筑储粮仓,抢修道路后,向片马进发。3天以后,英军大部队2千余人,驮马2千余匹,以及修路工人、赶马工人4百余名也相继来到拖角。并经盐井坝、把仰、毛绞,渡小江至独末、笼蚌、官寨、噬戛,再东渡小江,。
1911年1月4日抵达高黎贡山西麓的片马,设营驻兵实施军事占领,并分兵驻扎鱼洞、岗房。同时,英国侵略军焚烧了在片马的汉学堂,赶走了教师姜光耀。英人记载情形是:“英兵由缅甸出发,经两月之久,中途小心惕虑,怕遇抵抗,沉着向片马推进。一面又听得谣言说:中国要打仗。实际此谣言仅由一品性谨慎之中国教书先生所流传。英兵到时,请此乡学究出面。此乡学究从容不迫,待半点钟之后,方缓步出来,鞠躬如也的见英官,对之曰:`我们要你即刻离开此地。'乡学究应之曰: `唯',即束装跨过片马,回中国而去。英军遂进片马,占领其地。”
宣统三年正月(1911.12),怒江两岸的傈僳、景颇、彝、白、汉等族边民,他们汇集了400多人的抗英弓弩队弓弩队分南北两路向片马挺进。由南路进军的200多人,登上高黎贡山。经过古炭河直奔片马丫口。从北路进攻的弓弩队也有200多人,凌晨碰上英军巡逻队,傈僳族神箭手褚来四射中一名英军军官的眼睛,英军乱作一团,被迫退走。由于清政府只提出外交抗议和严重交涉,未派军到片马前线,英军未遇到严重阻力,因而在占领片马、古浪、岗房以后,从1911年底到1913年间,先后派兵向北占领茶山地及俅夷地,并于1913年由坎底(葡萄)分兵两路一路向东北,直趋窝门、木刻戛,进入独龙河下游;另一路向东侵入拱路、扩劳铺。这时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旋即被推翻。辛亥革命后成立的云南军都督府派遣第二师师长李根源到滇西,处理滇西问题。李根源又遣怒俅殖边副委员长何泽远率殖边队进入独龙河下游(与恩梅开江汇合处)的乐玉池,同英军遭遇,双方激战甚烈。殖边队无后援,虽经苦战,仍处劣势,何泽远战死,军队全部退回贡山。郝滋率领的英军控制了片马、坎底(葡萄)等广大地区。
英国入侵片马的消息传入祖国内地,舆论沸腾,人民纷纷集会游行,要求清政府出兵,收复失地。云南省城昆明各界组织“保界会”以为政府后援,云南省咨议局推举周钟岳、李曰垓为代表赴京,向外交部请愿,要求向英国政府提出严重抗议,同时力争收回七府矿产。云贵总督和清政府都向英国当局提出了严重交涉,但却未能派兵前往片马。坚持在片马地区第一线斗争的是怒江两岸的傈僳、景颇、彝、白、汉等族边民,他们汇集了400多人的抗英弓弩队配合泸水县属各土司派出的民团100多人。
纪念场馆
片马事件历史史料。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