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源性黏液瘤

更新时间:2023-09-30 19:28

牙源性黏液瘤(odontogenic myxoma)主要发生在颌骨中,软组织极少见。其组织来源可能为牙胚的牙乳头、牙囊或牙周膜,亦有认为属牙源性纤维瘤的黏液变。

症状体征

牙源性黏液瘤为少见的颌骨肿瘤,多见于青壮年,上下颌骨均可发生,但以下颌骨多见。其部位为下颌骨前磨牙区和磨牙区,肿瘤生长缓慢,早期常无自觉症状。但长大时,引起颌骨膨胀,表面光滑呈结节状,质硬,穿破骨密质后可浸润至颌骨周围的软组织中,而产生扪之柔软的包块,肿瘤扩展累及牙槽时,相应的牙可松动,移位脱落或牙脱落后肿瘤迅速从牙窝长出,表面被对牙咬伤,继发感染,破溃出血疼痛。发生于上颌骨的黏液瘤可充满上颌窦,压迫患侧鼻孔,通气不畅,发生于下颌骨的黏液瘤可侵犯下颌管,出现下唇麻木。如出现生长迅速,症状加重,应怀疑有恶变。临床有颌骨黏液肉瘤和颌骨黏液纤维肉瘤的报道,应引起重视。

用药治疗

牙源性颌骨黏液瘤应按低度恶性肿瘤处理。由于其对放射治疗不敏感,手术切除为唯一的治疗手段。由于包膜不完整并具局部浸润生长的特点,局部摘除术后复发率高达25%以上,因此手术切除的范围应根据肿瘤的部位,在距瘤缘0.5~1cm处施行各类截骨术。骨缺损区可进行同期植骨修复。

饮食保健

饮食宜清淡为主,注意卫生,合理搭配膳食。

预防护理

(1)由于肿瘤无包膜,呈局部浸润性生长,并且易复发,故对于较局限者应行颌骨的方块切除。

(2)对于范围较大的下颌骨黏液瘤,须做下颌骨部分切除,甚至半部切除,并主张行即期颌骨修复。

病理病因

牙源性黏液瘤其组织来源可能为牙胚的牙乳头、牙囊或牙周膜,亦有认为属牙源性纤维瘤的黏液变。

检查方法

实验室检查:

肉眼见肿瘤有不完整的包膜,可浸润骨皮质及骨膜,剖面为灰白色,半透明,质脆,富有牵缕性的黏液,胶冻状。镜下见疏松的黏液样基质中,有排列松散的星形细胞和梭形细胞,细胞有长的突起互相交织成网,网眼内容有淡蓝色黏液。胞浆嗜碱性,核深染。偶见不典型核,大小形态不一。瘤组织中血管较少,胶原纤维较少,常呈孤立的玻璃样变的粗束。有时可见少量增生的牙源性上皮条索,可被透明带包绕,并可见牙骨质样结构的小岛。此点与身体其他部位的黏液瘤不同。

其他辅助检查:

X线显示肿瘤为界限清楚的透光区,呈单个或蜂窝状或泡沫状阴影,大小不等,边缘多不整齐,可见圆形、长方形或三角形,有白色分隔条纹穿越密度减低的区域。典型的颌骨黏液瘤房间分隔似“火焰状”,骨皮质消失。牙根可呈扇形分离,个别牙根有吸收,还可见肿瘤内有阻生牙存在。上颌窦腔模糊不清,密度呈不均匀的增高,系肿瘤侵入窦内所致。

并发症

发生于上颌骨的黏液瘤可充满上颌窦,压迫患侧鼻孔,通气不畅,发生于下颌骨的黏液瘤可侵犯下颌管,出现下唇麻木。如出现生长迅速,症状加重,应怀疑有恶变。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