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1 21:43
根据牙髓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预后可分为:可复性牙髓炎、不可复性牙髓炎。
可复性牙髓炎在去除刺激因素后并给予一定的治疗,患牙的牙髓可能恢复到原有状态。若外界刺激因素持续存在,则牙髓的炎症会继续发展,最终发展为以自发性疼痛为标志性症状的不可复性牙髓炎。
按照病程和发病特点,不可复性牙髓炎可进一步分为急性牙髓炎、慢性牙髓炎、残髓炎和逆行性牙髓炎。
引起牙髓炎的原因很多,主要有细菌感染、物理和化学刺激以及免疫反应等,其中细菌感染是导致牙髓病的主要因素。
出现牙髓暴露或接近牙髓暴露的牙体硬组织缺损疾病均可导致细菌入侵牙髓,引起牙髓炎。
龋病是引起牙髓炎最常见的病因;
非龋性疾病如创伤、磨损、牙体发育异常(多为先天)等引起的牙体缺损,可导致细菌入侵牙髓;
牙周病时,深牙周袋中的细菌逆行进入根管,引发牙髓感染(又称为逆行性牙髓炎)。
包括创伤、温度、激光等。
创伤:急慢性创伤可造成根尖部血管的挫伤或断裂,使牙髓血供受阻,引起牙髓变性、炎症或坏死。
温度刺激:过高温度刺激或温度骤然改变,如用牙钻备洞但未用冷却剂、银汞合金材料充填深洞未垫底、修复体抛光产热等,均会引起牙髓充血,甚至转化为牙髓炎。
材料使用不当或手术操作不当:相邻或对颌牙采用异种金属修复体,或使用牙髓活力电测验、离子导人治疗、电外科手术时操作不当等,均可以引起牙髓病变,导致牙髓变性、炎症或坏死。激光也可对牙髓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充填修复材料、酸蚀剂、粘结剂等具有一定的化学刺激,可导致牙髓炎症反应。消毒药物处理深洞后,会导致严重的牙髓病变。
进入牙髓的抗原物质可诱发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导致牙髓和根尖周的损伤。
微生物如细菌或病毒经牙体缺损处感染,如深龋、牙外伤、重度磨损等严重牙体缺损,细菌及毒素通过牙本质小管或穿髓点侵入牙髓。经牙周感染,细菌及毒素经过牙周袋,通过根尖孔,侧副根管而侵入牙髓。经血源感染,细菌及毒素经过血液而侵入牙髓是十分罕见的,但并非不可能。
龋齿是导致牙髓炎的最常见原因之一,2017年发布的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2岁儿童恒牙患龋率为38.5%,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为71.9%。
牙髓炎一般不会有致命风险,目前也暂时没有关于牙髓炎的死亡率统计数据。
牙髓炎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儿童、抵抗力低的人群易感染,其中,儿童乳牙组织比较薄弱,易长龋齿而引起牙髓炎。抵抗力较低的人群,身体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而导致炎症的发生。
主要表现为疼痛,可为温度刺激痛、自发痛、放射性痛、夜间痛。患者有时不能自行定位疼痛牙齿。疼痛剧烈时可放射至半侧头面部疼痛,甚至夜不能寐。因此人们常形容为“牙神经痛”,“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
患牙受到冷热温度刺激或酸甜化学刺激时立即出现疼痛反应,尤其对冷刺激更敏感,通常表现为一过性的冷热刺激痛,去除刺激因素后疼痛立即消失,没有自发性疼痛。
急性牙髓炎(包括慢性牙髓炎急性发作)
自发性阵发性疼痛
患牙未受到任何刺激的情况下突然发生剧烈的尖锐性疼痛,有阵发性,但随着炎症的发展,疼痛的间歇期会缩短,疼痛期的持续时间变长。当出现牙髓化脓时,可有搏动性跳痛。
夜间痛
疼痛往往夜间发作,且疼痛程度较白天剧烈。可有牙痛难以入睡或睡眠中痛醒的情况。这是由于患者夜间平卧,体位的改变使得进入牙髓的血流量增多,导致牙髓腔内压力增大,疼痛因而会加剧。
温度刺激加剧疼痛
若牙髓已有化脓或部分坏死,可出现热痛冷缓解,患者常口含冷水来缓解疼痛症状。
疼痛不能自行定位
患者不能明确指出患牙所在,疼痛常常放射至患牙同侧的上、下颌牙或头、颞、面部,不过不会累及对侧。
慢性牙髓炎
临床最为常见,有时临床症状很不典型。
一般不发生剧烈的自发性疼痛,但有时可出现阵发性隐痛或每日定时出现钝痛。慢性牙髓炎病程较长,可有很长期的冷热刺激痛病史。患牙常伴有咬合不适或轻度叩痛。急性发作时表现为急性牙髓炎症状。
残髓炎
经过牙髓治疗的患牙出现类似慢性牙髓炎的疼痛,具体表现为自发性钝痛、放射性痛、温度刺激痛。因炎症发生在近牙根尖孔处的根髓组织,故多有咬合不适感或轻微咬合痛。
逆行性牙髓炎
患牙可表现为典型的急性牙髓炎症状,也可呈慢性牙髓炎症状。
患牙有较长时间的牙周病病史,可有口臭、牙松动、咬合无力或咬合疼痛等牙周炎症状。患牙有深达根尖区的牙周袋或较为严重的根分叉病变、牙龈水肿、充血,牙周袋溢脓。牙可有不同程度的松动。
无引发牙髓炎的龋病或其他牙体硬组织疾病。
除牙痛外,疼痛还可放射至同侧颌面部,引起头痛,脸痛。
当观察到口腔内有龋齿、牙齿有洞,或出现温度刺激痛或牙痛时,应尽早就诊,不能因为稍有不适或疼痛很快消失而忽视。
如不及时治疗,并不会自行好转,只会愈发严重,增加治疗难度,患者将付出更多的时间经济成本。
综合医院口腔科或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
医生将结合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及临床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从而明确诊断、制定治疗计划。
医生会询问了解患者牙齿疼痛的具体情况,如疼痛部位、性质(锐痛、钝痛、隐痛、跳痛、肿痛等)、严重程度,疼痛时间,诱发、加重疼痛的原因等。
如通过患者的症状描述,医生怀疑患者患有牙髓炎时,医生会进一步仔细检查疼痛侧牙齿有无引起牙髓感染的病因,如是否有龋洞、深牙周袋等,还会询问患者是否有牙齿曾经进行过其他操作、治疗。根据以上信息,医生可找出可疑患牙。
医生通过对可疑患牙进行牙髓温度测试,一般可确诊牙髓炎并明确患牙。少数患者诊断困难,医生会行诊断性治疗辅助确诊。
利用口镜和探针检查患者疼痛侧上、下颌牙齿是否有龋齿,是否有深牙周袋,询问及检查是否有治疗过的牙齿等。有些慢性牙髓炎患者叩击时可有轻度不适。进行牙髓温度测试,可以明确患牙位置。
医生会通过拍摄局部的小牙片发现较难发现的龋坏、髓石、牙内吸收等牙体组织病损,以及牙周组织破坏情况。
可参考温度测试结果。深龋患牙对温度测试的反应与正常对照牙反应相同,只有当温度刺激进入龋洞内才出现敏感症状,刺激去除后症状立即消失。深龋患牙对叩诊反应同正常对照牙。
当牙髓炎的疼痛放射至同侧脸面部时,需要与三叉神经痛鉴别。三叉神经痛表现为突然的电击样或针刺样剧痛。但三叉神经痛发作时间较牙髓炎短,最多数秒,且较少在夜间发作,不影响睡眠,同时也不存在冷热刺激痛。
龈乳头炎也可发生自发性剧痛,但不同的是,这种疼痛为持续性胀痛,且患者可指出明确疼痛部位。病因一般为食物嵌塞在牙间隙里。检查可见疼痛部位的龈乳头有充血、水肿现象,触痛明显。
易与上颌后牙的牙髓炎混淆。上颌窦炎的患者可伴有头痛、鼻塞、脓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疼痛为持续性胀痛,且患侧的多个上颌后牙都可有叩痛,上颌窦前壁可有压痛。
治疗的首要目的为保存牙髓,其次为保存患牙。
保存牙髓的方法有盖髓术和牙髓切断术。若牙髓病变已到达不可恢复的程度时,应去除病变牙髓。
保存患牙的主要方法为根管治疗术。
急性牙髓炎可通过开髓引流即刻减轻患者疼痛,是整个治疗流程的第一步。
在局部麻醉下,医生用钻针磨除病变的牙体硬组织,然后摘除牙髓。
去除全部或大部分牙髓后放置一无菌小棉球暂时封闭髓腔,患牙的疼痛随即缓解。暂时封闭的材料应在牙齿咬合时无异物感,以免引起新的咬合疼痛。
可分为以保存牙髓为目的的治疗和以保存患牙为目的的治疗。
直接盖髓术
在牙髓暴露处,覆盖能促进保存牙髓组织的生物活性材料,以保存生活牙髓。
多用于外伤时的露髓和治疗操作时露髓孔很小(不超过0.5mm)的年轻恒牙和恒牙的治疗。
根据治疗转归的不同,治疗存在一定失败率,且至少需要至医院就诊两次,时间间隔1~2周。
若盖髓治疗后无任何症状且牙髓活力正常,可进行永久充填(俗称“补牙”);若仍对温度刺激敏感,可继续观察1~2周,待症状消失。
直接盖髓术后应定期复查(半年复查1次,复查2年),若盖髓治疗后出现疼痛不适症状时需立即行根管治疗术。
适用于深龋引起的可复性牙髓炎患牙,与直接盖髓术的区别为:间接盖髓术所使用的试剂不与牙髓直接接触。
指切除炎症的牙髓组织,在牙髓切除断面覆盖特殊制剂(盖髓剂),保留部分正常牙髓的方法。主要适用于牙根未发育完全的年轻恒牙。
该治疗的无菌要求高,操作难度大,存在根管钙化、内吸收和牙髓坏死等潜在并发症,因此患者需要在术后定期复查,出现炎症症状时行根管治疗术。
也有医生主张牙髓切断术后,待牙齿发育完全,常规行根管治疗术。
根管治疗术(root canal therapy,RCT)是治疗牙髓病首选的方法。它能彻底清除根管内的炎症牙髓和坏死组织,去除感染源,清理和成形根管,并对根管进行适当消毒,最后严密充填根管,完成治疗。
根据患牙和牙髓病变程度的不同,需就诊3~4次,每次间隔1~2周,治疗前、中、后都需要拍摄小牙片来检查。
适用于发生严重牙髓病变的年轻恒牙,在消除感染的基础上,用药物诱导使牙根继续发育的治疗方法。
根尖诱导成形术需在治疗后每3~6个月复查一次,通过拍摄X线片观察牙根发育情况。直到根尖形成,再行根管充填术。
指将生物活性材料放入根管的根尖段,材料硬化后起到封闭根管的作用,从而降低发生再感染的几率。此种治疗方法需复诊1~2次。
可复性牙髓炎经治疗后可保存牙髓。不可复性牙髓炎无法自愈,若治疗及时,多可保存患牙,预后良好。不可复性牙髓炎患牙经根管治疗后,建议进行冠方修复,恢复缺损的牙体形态,可较好恢复患者的咀嚼功能和美观。
牙髓炎会导致严重的疼痛,影响进食、说话等正常生活。如果未及时就医,牙髓炎有可能会导致牙齿松动、脱落。
不可复性牙髓炎未及时治疗,急性牙髓炎可转为慢性牙髓炎,剧烈疼痛的症状也会慢慢减轻,表现为隐痛或稍有不适,容易被人忽视甚至觉得已经好了,但实际上是牙髓已经完全坏死没有了感觉,坏死的牙髓会进一步发展成根尖周炎,引起牙槽骨炎症和吸收。
定期去医院进行口腔检查或口腔自查,尽早发现和治疗牙齿龋坏,不要等出现疼痛症状无法保留牙髓时才就诊。
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使用正确的刷牙方法,保证刷牙的频率和时间,多使用牙线清洁牙间隙。
当出现牙髓炎症状时及时就诊,谨遵医嘱,完成治疗。
做到每天至少刷牙两次,每次至少3分钟,掌握正确刷牙方法。
使用牙线和含氟牙膏。
可每天对镜自查,当发现牙齿有透黑或可见明显黑点,应及时到医院检查。
家长应辅助儿童刷牙,随时检查儿童的牙齿。
保持良好口腔卫生习惯,掌握正确刷牙方法,合理使用牙线。
儿童多喜甜食且难以主动进行有效刷牙,且儿童的龋病进展较成人更为迅猛,甚至自己不能感觉到牙痛等,所以儿童的家长应日常辅助儿童刷牙,进行口腔疾病自查,最好定期口腔检查,及时发现龋坏牙齿并进行治疗。
定期(每年1~2次)至口腔医院做口腔检查。
重视牙髓出现炎症时的症状,及时就诊,尽可能保留自己的牙齿,需注意拔牙不是解决牙髓炎疼痛的最好办法。
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牙髓炎多由龋病进展而来,因此建议定期(每年一次)口腔检查,早发现、早治疗龋齿,避免疾病进展成牙髓炎,使简单的治疗复杂化,增加患者痛苦,也增加就诊时间和就诊费用。
1728年,Pierre auchard在出版的著作“The Surgeon Dentist”中第一次准确地描述了不同牙齿的髓腔和根管的解剖结构。在书中他还详细介绍了开髓、引流、去除牙髓以及如何使用铅箔充填髓腔的治疗方法。他虽然没有提出根管治疗的概念,但是提到了用小针去除牙髓的方法。
1756年,德国牙医Phillip Pfaff首次提出盖髓治疗理念,他在暴露的牙髓表面放置一层金箔或铅箔以防止补牙材料直接与牙髓接触,这一方法被认为是对Pierre Fauchard直接在髓腔穿通处充填手段的一大改善。
Louis Bourdet,法国路易十五世的牙医,在1757年提出了意向性再植的概念,他描述了一种方法治疗牙痛,即拔除有疼痛的患牙,通过切断神经,用金或铅充填根管,再植回拔牙窝。
最早的关于根管治疗的书面记载来源于1766年从英国来到纽约的Robert Wooffendale,在他的著作《Practical Observations on the Human Teeth》中描述了对暴露牙髓神经的处理方法:用热的器械烧灼牙髓,他所描述的牙髓治疗的最后一步即是用棉球放在根管口减压引流。虽然这是最早关于牙髓治疗的书面记录,但是古希腊和罗马在此之前即有用热源烧灼牙髓的记录。
2020年4月8日,四川大学李中瀚,田卫东及陈国庆共同通讯在Science Advances 在线发表题为“Regeneration of pulpo-dentinal–like complex by a group of unique multipotent CD24a+ stem cell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牙乳头中存在先前未知的牙髓-牙齿再生CD24 +干细胞组,并且可以在3D培养中扩增,这在牙髓炎和牙髓坏死的治疗中具有很高的治疗潜力。
韩国的一项研究显示,双向夹板固定治疗牙裂伴可逆性牙髓炎具有良好的效果。叩诊疼痛可能是决定是否对牙裂患牙进行根管治疗的一个因素。如果牙裂患牙没有明显的疼痛,更推荐采用夹板固定治疗,而非直接行根管治疗。该论文2021年7月10日在线发表于《国际牙髓学杂志》(Int Endod J)。
2024年1月25日,美国牙科协会(ADA)福赛斯研究所(The Forsyth Institute)临床和转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托马斯·范戴克(Thomas Van Dyke)表示,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消退素(resolvin)可以重建牙髓组织,这有可能让那些感到害怕的各年龄段的孩子免于恐怖的牙钻。消退素或许可以用于牙齿深处,帮助患者逃过可怕、冗长的根管治疗。范戴克是该研究的合著者。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