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17 10:12
牛头河,又名桥水、西江、东亭水、清水河,黄河支流渭河北岸在甘肃省天水市境的重要支流,发源于甘肃省清水县境东南部旺兴乡牛头山下芦子滩。流经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麦积区,麦积区社棠镇西南注入渭河全长84.6千米,流域面积1846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4.34立方米每秒,年径流量1.38亿立方米,年输沙量515万吨,平均含沙量37.4千克每立方米。河道平均比降7.64‰。牛头河干流呈左拐湾马蹄形,所以主要支流均来自右岸,自上游到下游依次有汤峪河、樊河、后川河、白驼河、稠泥河。
牛头河,发源于清水县东南旺兴乡牛头山芦子滩,在麦积区(原北道区)社棠镇西南注入渭河全长84.6公里,流域面积1846平方公里,河道比降7.69‰.
在清水县境,牛头河自芦子滩,向北经旺兴、山门而折向西,经白沙、上郑、永清、红堡、小泉、丰望、贾川,自小泉乡毕家里出县境,境内河床比降7.69‰,境内长79公里,流域面积1255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68.4%,占全县总面积的62.65%。
在麦积区境内,牛头河,从清水县南流入社棠镇石岭村,在社棠镇西南入渭河。区内长6公里。
牛头河一般7~8月为洪水期,正常流量4.67立方米/秒,枯水期流量0.3立方米/秒,1978年发生的最大洪峰流量1430立方米/秒,多年年平均径流量1.85亿立方米,最大年径流量3.66亿立方米(1964年),最小年径流量0.42亿立方米(1972年) 河水上游植被良好,含沙量小,多年平均含沙量32.8公斤/立方米,年最大含沙量726公斤/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95公斤/秒,年输沙量614万吨,冰期约60天。
上游清水县段,多年平均流量4.34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1600立方米/秒(1981年8月21日)。年径流量1.86亿立方米,年最大径流量为3.37亿立方米,年最小径流量为3802万立方米。其中境内年自产径流量1.37亿立方米。汛期5~6个月。
据1964~1984年原麦积区(原北道区)社棠水文站观测资料,年平均每秒流量5.88立方米,最大1430立方米(1978年),1972年曾断流。年平均径流总量1.85亿立方米,最大3.66亿立方米(1964年),最小0.42亿立方米(1972年),年输砂600万吨。
牛头河为树枝状水系,流域内共有大小支流137条。其中一级支流75条,主要支流有柳林河、汤浴河、樊河、后川河、白驼河、稠泥河、箭杆河、车道河、太石河、南道河10条。
后川河,东源古称阿水,后改称清水;西源古名秦水(今张家川镇南北二水汇合后之统称)。《水经注》记载:“(清水)又西与秦水合水出东北大陇山秦谷,二源双导,历三泉合成一水而历秦川。秦水西径降陇县故城南。又西南自亥松多水出陇山,合而西南流径降陇城北,又西南注秦水。秦水又西南历陇川径六盘口,过清水城西南注清水……”此河发源地有二:一支自张家川县东北境沙柳坡西北平安乡猫娃山下;一自张棉驿乡卧虎山石庙梁之西。此二支水向南流至张家川,分别称为南河和北河,流至张家川西南三四里许,南北两河水合而为一,流经胡川、仓下村出境,由清水县红堡乡出峡谷,流经后川村故名后川河,汇入牛头河。
全长61公里,流域面积371平方公里。张家川县境内长37.83公里,流域面积317.7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4.22%。清水境内长22.3公里,流域面积16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15%。落差292米,平均坡降0.77%。年降水量600毫米,年径流深100毫米,年径流模数3.20公升/秒*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1.008立方米/秒,占总流量的16.44%。多年平均径流量3177.6万立方米,占总径流量的18.9%。最大洪水流量166立方米/秒。共有支流86条,其主要支流有牛曲河、对渠河、堡子河、上成河、左家沟水、代家沟水、冶坊沟水、窑河沟水、孙家峡沟水、甘草河水和党家沟水。
樊河,古名清水。《水经注》载:“(清)水导源东北陇山,二源俱发西南出陇口,合成一水西南流历细野峡,径清池谷,又径清水县城东,俟其水西南合东亭川自下亦通渭之清水矣。”源出沙柳坡大河口西北羊肚子滩(《清水县志》称张家川县恭门乡大壑口),向南流至小河峪、马家沟、老庵寺峡、傅川、恭门、毛家磨。由天河村出境,清水县北部新城乡黄梁村,至上邦乡李崖村出樊家峡注入牛头河。流经清水县樊家峡,故名樊河,汇入牛头河。
樊河全长49.5公里,流域面积298平方公里。在张家川县境内长31.3公里,流域面积168.0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2.3%。县境内长18.5公里,流域面积81.28平方公里。落差350米,平均坡降1.11%。年降水量640毫米,年径流深125毫米,年径流模数3.80公升*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0.666立方米形,占总流量的10.9%;多年平均径流量2100.8立方米,占总径流量的12.5%。主要支流有河峪水、马家沟水、古土沟水、高家沟水、张良水、梁山河、黄家沟水、傅家沟水、邓家沟水、赵家沟水、米家沟水、陈家沟水、李沟水和大河。
汤峪河,古名温谷水。《水经注》载:“东亭水右侧温谷水,西南注东亭川水,源出张家川县境沙柳坡南麓磨子沟梁(《清水县志》称张家川县阎家乡的陇阳坡),经车古峪、张家峡、阎家店、热冶沟、傅堡等地出境。经清水县新城乡张河村石牛峡口流入汤峪河,经白沙乡部分地区,至上邦乡暖和湾村汇入牛头河。属常年河。多年平均流量0.436立方米/秒,年径流量1374.97万立方米。全长35.5公里,流域面积190平方公里。清水县县境内长18.5公里,流域面积110平方公里。张家川县境内长17.06公里,流域面积75.29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74%。
汤峪河落差175米,平均坡降1.02%,年降水量650毫米,年径流深145毫米,年径流模数4.30公升/秒*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0.346立方米彬,占总流量的.5.64%;多年平均径流量1091.7万立方米,占总径流量的6.5%,主要支流有鞍嘴沟水、神树水、车古沟水、任家沟水、黑沟水、王家沟水、石牛沟水、温泉沟水、董家沟水、窑院沟水、杨家沟水。
稠泥河,又名林家河。发源于县北白驼乡卢家窑自然村南,经远门、土门、贾川3乡,入丰望乡境后注入牛头河。全长22.7公里,流域面积151.35平方公里。因含沙量大而得今名。多年平均流量0.394立方米/秒,年径流量1242.52立方米。主要支流有李沟水、铁炉沟水、韩沟水、自家沟水、后沟水、高庙沟水、林湾沟水、土门沟水、苍下沟水、董湾沟水。
白驼河,发源于清水县北玉屏乡玉屏梁北麓,流经白驼乡至红堡乡西城村南入牛头河,支流有化岭沟水、桐林湾水、东沟水、崔刘沟水、曹家沟水、麻池沟水、二寨沟水、唐城沟水8条。全长21.2公里,流域面积135平方公里。水量悬殊,含沙量大,汛期短,有结冰期。多年平均流量0.364立方米/秒,年径流量1147.5万立方米。
早在新石器时代,牛头河流域及其支流两岸台阶地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属于马家窑和齐家文化遗存很多。有永清堡遗址、泰山庙遗址、小原遗址、蔡湾遗址、诸葛垒塬遗址、李崖遗址、白土崖遗址等人类文化遗址,多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遗存。其上层有周代文化遗存。另外,清水古城遗址、现代清水县城、张家川县城都分布在牛头河沿岸。天水著名景点小华山也位于清水县牛头河畔。
清水县中部牛头河谷阶地粮、果、烟、菜区,包括永清、上邦、红堡等乡(镇)大部分村和小泉、白沙、太坪3乡的部分村,面积27.73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9.2%。其中耕地16.74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9.6%。区内气候温暖,光、热、水适中,牛头河横贯全区,水资源较丰富。地势平缓,土地肥沃,质地良好。人口密度大,宜林、宜牧面积小。是全县交通、文化、教育和农业科技的中心,县城地处本区,产、供、销结合紧密,有利于农、工、商综合经营,发展商品生产,开展技术服务,提高生产水平。最适宜种植小麦、玉米、大麻、烤烟、洋芋、胡麻。应发展以猪、鸡、鱼为主的家庭饲养业和以加工为主的工副业生产,并可大力开展交通运输、旅游、饮食服务等商贸活动。
牛头河下游天水市麦积区内,渭河、牛头河、永川河交汇处有晒经台,传说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行至三江口,见波涛汹涌,大浪滚滚,正踌躇间,突然河中冒出一只大乌龟,直冲向唐僧。唐僧惊倒在地,悟空举棒要打。乌龟高叫“且慢动手”,并表示愿驮唐僧一行过河,但要唐僧到西天后问如来佛,他什么时候能修成正果。唐僧许诺后,师徒们便坐在龟背上过江西去。10多年后,唐僧取经回长安,途中又到三江口。乌龟游到岸边,唐僧师徒再上龟背。行至河心,乌龟问起相托之事。此时唐僧才想起乌龟之托,便愧疚地说:“我因取经事忙,忘了问你所托之话。”乌龟听了,气怒之下游走了。唐僧一行连同所取经卷跌入江中,幸亏猪八戒会水,尽力抢救,但好多经卷被水打湿。师徒们忙在江北岸(现今社棠镇向阳村)一个平台上,展开经卷,晒干后才继续上路。
清水县城西牛头河畔,也是传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病逝的地方。成吉思汗完成蒙古族各部的统一,在建立地跨欧亚的元帝国中出兵西夏攻秦州途经清水时,卒于萨里川,即清水县城西牛头河畔。哀宗正大四年(1227)六月,元太祖铁木真(成吉思汗)率部驻扎清水县西江(今牛头河)畔,秋七月病逝于萨里川(今红堡川)黄色蒙古包行宫帐幕内。
1976年开始红崖观至白土崖牛头河改道工程,至1978年底,开挖樊河口至白土崖河道950米,衬砌河堤护坡320米,修筑河堤1270米(占设计总长度5050米的25%),开挖土方22.35万立方米,石方7800立方米。工程投资141万元,投工14.8万个工日。
东峡灌区,有张家川、上磨、胡川3乡(镇),区内有耕地面积4.2万亩,其中川地9500亩,水平梯田3.2万亩。灌溉分自流灌溉和提水灌溉,设计灌溉面积1.29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01万亩,保灌面积1万亩。其中,自流设计面积8040亩,有效灌溉面积6510亩,保灌面积6500亩。灌后单产300公斤,比建库前旱地单产135公斤增产1.2倍。
灌区建设始于1972年至于1978年。共建成支干渠6条30.9公里,各类建筑物190座,衬砌渠道13.56公里,其中,干渠4条、27公里,衬砌渠道11.36公里,建筑物169座;支渠2条、3.9公里,衬砌2.2公里,建筑物21座。灌区内修建小型提灌站9处18级,装机1293.8千瓦,总上水量0.48立方米/秒。1988年利用水库落差建起装机容量55千瓦的小水电站一座,仅供当地村民照明使用。
北川渠,位于后川河北河上游刘堡乡境内,为有坝引水渠道。灌区为刘堡乡的3个村,设计灌溉面积1000亩,有效灌溉面积300亩,保灌面积300亩。1968年县人民政府投资1.55万元动工修建,1969年竣工。渠道枢纽工程由拦河滚水水坝、进水闸、冲沙闸组成,渠道全长6公里,其中已衬砌0.32公里。设计引水流量0.15立方米/秒,建成渠系建筑物22座,完成土石方0.90万立方米。
傅川渠 ,渠之源头,位于樊河上游傅家川峡谷地带,拦引河水,为无坝自流引水渠道。灌区中心点为恭门乡傅川村,渠尾延至半川村,设计灌溉面积1200亩,有效灌溉面积800亩,保灌面积800亩。1968年动工修建,1969年竣工。设计流量0.3立方米/秒,总投工1.25万个,总投资7.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09万元。修建渠道5公里,衬砌3公里,架设钢筋混凝土渡槽14米。灌区内修建渠系建筑物26座,配设机井1眼,装机12马力。
河北渠,1956年8月建成。初沿用磨渠,从河北乡樊峡村引入樊河水,干渠全长3.2公里,引水流量为0.3立方米/秒。浇灌城关镇义坊、河北乡李崖、樊峡、韩家庄子等村川地700亩。后因渠道淤塞、渗漏、坍塌,用木桩、秸秆临时堵水入渠,常堵常毁,取水、引水困难。1987年6月,县水利管理站勘测设计,国家投资2.26万元,受益村组投工6560个工日,进行修复改造,疏通干渠2.98公里,建进水闸1座,修筑渠首护岸河堤65米,维修及衬砌干渠3.2公里,新建和维修渠系建筑物34座(处),完成工程量3549立方米。是年8月,竣工后灌溉农田300余亩。上述渠道已名存实亡,均未发挥灌溉效益。
杜川渠,1956年9月建成。从红富乡杜川村引后川河水,临时堵水进行灌溉。由于旱季水量不足,加之干渠均为土渠,支渠不配套,效益差。后由国家投资,在渠首河道修建包括滚水坝在内的渠首引水工程,引水量达0.2立方米/秒,整修干渠2公里(含衬砌1.3公里),修建各类渠系建筑物17座,修筑渠首护岸河堤110米,配套支渠6条长1.2公里。自流灌溉红堡乡嘴头、杜川、安坪等村川地1040亩。为保灌区旱季进行正常灌溉,后在灌区内打机井3眼,建成小提灌站3处。
城北渠,1956年12月建成。从牛头河与东干河交汇处引水,流量1立方米/秒,干渠长5.3公里。自流灌溉城关、红富农田2500亩。1965至1968年,修干渠长3.5公里,在渠末建成西李沟发电站1座,装机1台,容量120千瓦。从1978年开始,国家投资10万元,县水电局3次整修、拓宽渠道,进行清淤、加大过水断面,衬砌渠道长1.3公里,修筑渠道建筑物30座,建成以灌溉为主兼作供水发电的综合渠道。
暖湾渠,1957年7月建成(原名青年渠)。从疗养院附近引汤浴河水。干渠长4.66公里。1980至1983年,国家投资4.2万元,受益村组投工3.5万个工日,进行原渠道挖潜改造,加大干渠过水断面,并衬砌渠道4.5公里,修渠系建筑物20座,开挖支、斗渠6条,完成土石方工程量4.3万立方米,渠道引水流量由原来不足0.05立方米/秒提高到0.2立方米/秒。灌溉城关公社暖湾、马沟大队川地1100亩。
嘴头渠,1958年7月建成。从红富乡嘴头村利用磨渠引后川河水,灌溉嘴头村农田100亩。流量为0.3立方米形,干渠长1.97公里。 1971年,水磨改建为水轮泵站,工作水头3米,流量为0.72立方米形,安装觚40—6型水泵和20千瓦发电机各1台,供嘴头生产队灌溉、安装钢磨加工粮油和照明使用。1978年,渠道取水口处河岸坍塌,水泵机组搁置两年后拆除,渠道失修,停止使用。1987年2月,由国家投资2万元,受益村组投工2万个工日,进行渠道挖潜改造,修渠系建筑物19座,筑渠首护岸河堤95米,衬砌干渠1.47公里,修配套支渠4条长1.04公里,完成总工程量2.1万立方米,灌溉面积扩大到300亩。
台子渠,1958年9月建成。从黄门公社峡12I大队处引后川河水,流量0.3立方米/秒,渠道全长2.5公里。因设计和渠道塌陷问题,未能使用。 1983至1984年,县水河北渠1956年8月建成。初沿用磨渠,从河北乡樊峡村引入樊河水,干渠全长3.2公里,引水流量为0.3立方米/秒。浇灌城关镇义坊、河北乡李崖、樊峡、韩家庄子等村川地700亩。后因渠道淤塞、渗漏、坍塌,用木桩、秸秆临时堵水入渠,常堵常毁,取水、引水困难。
1987年6月,县水利管理站勘测设计,国家投资2.26万元,受益村组投工6560个工日,进行修复改造,疏通干渠2.98公里,建进水闸1座,修筑渠首护岸河堤65米,维修及衬砌干渠3.2公里,新建和维电局两次投资5.33万元,由水利管理站对渠道重新设计和整修,疏通干渠长2.5公里,修建渠系建筑物11座,修筑护渠河堤280米,衬砌渠首渠道1公里,投工3.3万个工日,完成土石方工程量6.55万立方米,灌溉峡口、台子、小河村川地825亩。
社棠四清渠,民国时建有社棠镇南渠,引牛头河灌地。1965年“四清”运动中维修配套后改称四清渠。干渠长6公里,引水流量每秒0.2立方米,可灌俊林村川地1000亩。
社棠跃进渠,即古大方渠。民国时有引牛头河灌地的水渠。1965年复修,引水流量每秒0.2立方米,干渠长3公里,可灌社棠、柏林村川地800亩。
东峡水库,位于张家川县城东6公里,上磨乡境内后川河上游之东峡口。坝址上游主流长度10.6公里,控制流域面积64.8平方公里,河槽平均比降3.45%。库区内共有较大支流14条,主流牛曲河长17公里,流域平均宽度3.6公里,多年平均流量0.35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907.5万立方米。工程于1958年2月25日开工,至9月底填筑坝高13.5米,完成工程量25.6万立方米,占总工程量的40%。
1962年秋,坝体南岸被洪水冲垮,1970年重新设计施工,1972年4月底竣工。其大坝为粘土心墙坝,坝高40.6米,坝长186米。水库最大水面面积32.5万平方米,总库容520.83万立方米,其中,调洪库容159.93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74.9万立方米,死库容186万立方米,属小(一)型水库,是张家川县中部最大的蓄水工程。
桑园峡水库,位于清水县城以东约15公里,牛头河上游桑园峡出口处。1958年动工兴建,1959年由甘肃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补充设计,确定在桑园峡峡谷出口处筑坝建库。设计坝高48米,总库容1360立方米。按20年一遇洪水设计,100年一遇洪水校核。兴利库容863万立方米,完成土石方工程量20万立方米,灌溉农田6万亩。由于存在着伴随地震发生而断层剧烈运动,毁坏坝体,造成灾害的严重威胁”,1960年初停工。
1972年,天水地区水电处派技术人员,对桑园峡水库工程重新勘测、设计,11月,向甘肃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上报《桑园峡水库设计任务书》。因地质条件差,工程未能批准。
柳林水库,位于清水县牛头河支流柳林河中游,秦亭乡柳林村,距县城32公里,控制流域面积30平方公里。1969年8月,由下放到柳林公社柳林大队苗家坡生产队的贾宗淮(原甘肃省水利厅河西建设委员会高级工程师)设计并主持施工。库区50年一遇洪峰流量为77.9立方米/秒,100年一遇洪峰流量为124立方米/秒。水库由蓄水、行洪、引灌等工程构成,并有闸塔、输砂闸、输砂洞等设施。
1970年,清水县水电局协同贾宗淮按照安全渡汛要求,进行补充设计及补建。1973年8月,工程全面竣工。总库容82万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54万立方米,死库容28万立方米。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高15米,坝底宽82.5米,坝长112.8米,顶宽6米。灌溉柳林大队及附近土地,有效灌溉面积1500亩,保灌面积1200亩。
小泉电站,位于牛头河下游清水县境内小泉峡上峡口,1972年9月建成,属县办国有电站。引牛头河水,渠水流量3立方米/秒,渠长2.6公里,水头高20米。安装卧式水轮发电机组2台(套),容量400千瓦,主变压器2台480千伏。配装6千伏变压器10台1280千伏,架设高压线路20公里,低压线路10公里,建成后与李沟发电站并网发电6国家投资65万元,社队自筹8000元,投工20万个工日,年发电量13万度。从1976年开始,先后投资15.99万元,3次对机组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测、维修,保证电站的正常运行。1985年,与35千伏大电网并网运行,至1990年底,累计发电量238万度。
清泉电站,位于牛头河下游清水县境内小泉乡下寺村,引牛头河水。前后两次设计施工,1970年9月11日开始,修建引水渠道,长3公里,设计最大流量为2立方米/秒,装机1台容量160千瓦。国家投资28万元,群众投工5.2万个工日,完成土石方工程量9.5万立方米。1975年,因资金不足,加之是从天水王家磨拆除的旧机组,经天水地区水电处同意暂停施工。直至1987年再次上报此项工程,经天水市电力局批准立项。新建U型浆砌石引水渠道2573米(含暗渠400米,尾水渠270米),装机2台,容量400千瓦,架设10千伏输电线路3公里。1989年12月竣工,电站建成后并入城关变电所115馈路,累计发电量165.12万度。
白沙电站,位于牛头河上游清水县境内白沙乡白沙村南山之侧。1969年4月动工兴建,1970年建成。从桑园峡口引牛头河水,渠道长2240米,水流量0.5立方米/秒,水头高16米,安装水轮发电机组1台,容量40千瓦。1970至1975年,年均发电量3万度,供白沙公社机关单位及附近村庄用电。1975年6月,35千伏大电网占用线路后停止运行。1988年4月,开始将站址移到蛇山脚下。渠长2751米,渠系建筑物17座(处),水流量1.2立方米/秒,水头高20.8米。装机1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1台,与35千伏大电网并网运行,年发电量57.61万度,渠水灌溉农田500亩。工程于1989年12月竣工,经有关部门通过验收后,投入发电运行。
清水县小华山山脚下及牛头河谷地一带,产庞公石。探明储量15.7亿吨,为火山岩石,质地密致,坚而不脆,硬而不滑。以深绿色为主体,各色翠纹萦绕于石,形态千变万化。其由来在县境内传说悠久。相传三国时诸葛亮曾率军进驻西城(今红堡乡城科村),要与魏军决战,不料大雨倾盆,牛头河水急剧上涨蔓延,逼近西城,正当城内军民处于危急之时,居住小华山的庞公急忙拿出仙人赐予的钻天神斗,对着狂涛迭起的牛头河打开,许多宝物从中飞射而出,河水立时下降,西城安然无恙,其中一些在洪水中没派上用场的宝物便化作五色奇石,遍布于河床及其两岸。当地人为感恩于庞公,便称之为庞公石。此后,人们对庞公石一直敬若神灵,常到河中摸捞。一旦得到上等好石,即焚香化马,以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