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5-13 21:46
附生植物。根状茎长而横走,粗约4-5毫米,通常被白粉,鳞片较密或较稀疏,披针形,长约4-6毫米,淡黄色或灰白色,甚至白色,基部阔,卵圆形,盾状着生处通常色较深,向上收缩呈狭披针形,顶端呈钻形,边缘具睫毛。叶远生;叶柄长约10-20厘米,禾秆色或淡紫色,光滑无毛;叶片一回羽状,长约30-40厘米,宽约15-20厘米;羽片通常4-7对,少有达10对者,近对生,羽片间彼此远离,相距达5-6厘米,羽片披针形,长约12-15厘米,宽约1. 5-2厘米,顶端渐尖,边缘全缘,基部心形并覆盖叶轴。侧脉明显,小脉网状,隐约可见。叶纸质,通常两面光滑无毛,或幼叶两面具稀疏的柔毛。孢子囊群圆形或两个汇生呈椭圆形,在羽片中脉两侧各多行,不规则分布;孢子具稀疏的小刺和疣状纹饰。
附生树干上或石上,海拔1000-2900米。生于海拔2800-3200m的林下岩石上。
产云南、西藏、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海南、湖北、江西、浙江、台湾等。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北部、缅甸、泰国、菲律宾 (吕宋) 也有。模式标本采自不丹。
【药名】:节肢蕨
【来源】:为蕨类科植物的全草。
【功效】:散瘀解毒。
【主治】:用于淤血肿痛、跌打损伤、痈疽疮疡,狂犬病等。
【性味归经】:辛,平。肝经。剧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克。外用:适量捣敷患处或研末调涂,鲜品尤宜。
【别名】:肢节蕨(《台湾植物志》)、岩脚萁、牛肋巴、搜山虎(四川长宁、江津)
【拉丁名】:原植物Arehromeris lehmahii (mett.) ching-pol.
【考证】:始载于《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蕨类植物门》。
节肢蕨(学名:Anisodus mairei)为茄科山莨菪属的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该种与多羽节肢蕨A. mairei (Brause) Ching相似,但为附生,根状茎的鳞片通常中上部钻形,植株偶有被毛;该种与龙头节肢蕨A. lungtauensis Ching也相似,但鳞片通常灰白色,有毛植株的毛被较稀疏或全株无毛,故可以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