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

更新时间:2023-12-09 16:07

《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首次出版于1609年。

内容简介

希腊军队围攻特洛伊城已有十年,但就是没有结果。战争之所以陷入僵局,是因为希腊将领在惯于冷嘲热讽的俄底修斯以及热衷于谩骂的忒耳西忒斯的煽动下,展开了你死我活的内部争斗。尤其是阿伽门农,用不正当手段得到阿喀琉斯的一个战俘,从而令阿喀琉斯大为恼火,拒绝出兵作战。特洛伊王子特洛伊罗斯把自己和克瑞西达(特洛伊人卡尔卡斯遗弃在希腊的女儿)相爱的秘密告诉了圆滑的大臣潘达洛斯。特洛伊王子赫克托提出与任一希腊将领单独较量。希腊诸将建议用抽签的方式决定谁与赫克托交战,并密谋让埃阿斯中签,借此激起阿喀琉斯的嫉妒,重返战场。希腊人发话,只要特洛伊人交还他们的王后海伦(她与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的私奔导致了特洛伊战争),希腊人就自动撤离。对此特洛伊人争论不休。赫克托和妹妹卡珊徳拉力主接受这个条件,但帕里斯则坚持他们应该继续战斗。特洛伊罗斯支持帕里斯的立场。卡尔卡斯要求用特洛伊战俘安忒诺交换自己的女儿克瑞西达,让她回到希腊军营。狄俄墨得斯负责交换,克瑞西达在希腊军营受到热烈欢迎。此时,埃阿斯虽然接受了赫克托的挑战,但因为他们是远亲,所以赫克托拒绝交战。即便如此,希腊人仍把埃阿斯当作英雄称颂,阿喀琉斯感愤怒。俄底修斯领着特洛伊罗斯偷听克瑞西达与狄俄墨得斯的调情,特洛伊罗斯发怒杀死狄俄墨得斯。他在希腊军营中大吵大闹。两人进行决斗,但均未受伤。特洛伊战争全面升级,赫克托杀死了阿咯琉斯的朋友帕特洛克罗斯,为此阿喀琉斯重返战场,他与手下士兵卑鄙地包围并杀死了赫克托。特洛伊罗斯告诉特洛伊人,战争仍在继续,仍像以前一样渺茫,还说阿喀琉斯把赫克托的尸体系在马尾,在尘土中疾驰。全剧如开场那样,在喧嚣和幻灭中收尾。

创作背景

该剧取材于杰弗利·乔叟的叙事长诗《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还有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威廉·卡克斯顿的《特洛亚历史之回顾》。该剧大约创作于1601年,据称是为了伦敦法律协会的大学生们看而写的。

人物介绍

特洛伊罗斯

特洛伊罗斯是特洛亚国王普里阿摩斯的儿子,是道德理想人的尊严和荣誉观念的维护者。他陶醉在爱情里,虽然他的爱情开始就带有世俗享乐主义的色彩,但他的确挚爱着克瑞西达,那位投降了希腊人的特洛亚祭司美貌的女儿,即使在为了特洛亚的利益答应克瑞西达离开自己时,他也应诺每天要冒着危险去与她幽会。特洛伊罗斯为爱情付出了太多的热情和誓言,他也为荣誉和尊严而战斗。当他的父兄准备接受希腊人的建议而放弃战斗时,特洛伊罗斯据理力争,反对把海伦送回给希腊人,他认为海伦“是一个光荣的题目,可以策励我们建立英勇卓绝的伟业”。无论是赫克托诉诸理智的唇枪舌剑,还是卡珊德拉晓以特洛亚城毁人亡的骇人预言,都无法阻挡他保护荣誉,维护尊严的决心。

克瑞西达

她是一位美貌但脆弱善感的女人,投降了希腊人的特洛亚祭司卡尔卡斯的女儿。她曾经是一位矜持端丽的少女,也曾深深地钟情于特洛伊罗斯,甚至为了爱情可以忘记父亲。“不知道什么骨肉之情”,“不愿离开特洛亚一步”。然而,战争是崇高的事业和荣誉的最高原则,特洛伊罗斯必须“把他自己的心挖出来作为献祭了”。于是,当战场上充满耻辱,自然秩序和理想道德崩溃的时候,爱情也变成了游戏。莎士比亚生动地揭示:在爱情的游戏里,只有自己才是恶魔般的巨人。她得知自己“没有挽回的余地”,必须在“快活的希腊人中间,做一个伤心的克瑞西达”时,她着实感到震惊了。

俄底修斯

俄底修斯是希腊军营中一位足智多谋的将领,是一位清醒的思想家和成功的谋略家。他对两军对垒的态势了如指掌,特洛亚至今岿然不动,希腊军营里秩序混乱,纪律散漫、猜嫉争竞,上行下效。因此,特洛亚的生命不是靠着自己的力量,而是“全赖我们的弱点替它支持下来的”。于是,他的努力首先在于使希腊上下将领们放弃自己的骄狂和高傲以及他们自私自利的争竞追逐,恢复希腊军营的秩序,把战胜特洛亚作为他们共同的目的。第一幕第三场他那段独白描绘了和谐的秩序形态,不仅高于雄辩,而且使他成功的谋略更为引人注目。他运筹帷幄,终于使希腊军营的主将阿喀琉斯从众人的冷漠中看见了自己孤独的高傲,在狂怒中挺剑出战,使希腊联军最终战胜特洛亚人成为可能。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如何把理想道德应用于现实生活,这是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文学的重要表现内容。剧作中特洛伊罗斯道德理想的完全破灭,正是从这个角度反映了他的道德理想同现实生活中确立的道德的不可容性,作品呈现出一个在理想道德全面崩溃后的社会混乱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特洛伊罗斯(包括特洛亚人)却依然按照理想去行事,就具有了深刻的悲剧意义。

首先,在这种理想道德激励下所进行的战争必然会遭到失败。这种理想在剧中具体表现为对荣誉的异乎寻常的推崇和对美的无限崇拜,以至于在许多具体事物中只能陷于不切实际、盲目狂妄的空谈中,特洛伊罗斯就是积极按照这种理想去行事的代表人物。他坚持把战争打下去,因为这关乎到城邦的利益,这场战争,所要保卫的不仅仅是海伦本人,而是整个城邦的荣誉。

其次,在私欲横流的社会中仍然按照道德理想去寻求真正的爱情,也只能是徒劳枉然。理想主义的特洛伊罗斯崇拜美,他总以为美丽的容貌一定与美好的心灵相统一,相和谐。可是,在现实世界中,人们早已不再按照那些道德理想去约束自己。他曾按照他的理想去行事,号召人们为了荣誉,为了美把战争打下去,从而去保卫一个不贞的女人,同时他又按照这种理想去追寻自己的爱情,寻找一个美丽而又贞节的爱人,这岂不是极大的讽刺!这里,爱情不再是灾难的庇护所,相反成为灾难的根源,理想爱情纯然经受不住生活冲突的考验。

再次,作品也多少透露出莎士比亚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莎士比亚在作品中借俄底修斯之口提出要建立一个理想的等级制国家,这虽然不能完全看成是作家自己的观点,但可以看出作家已不满于十七世纪初的英国社会现实,因为那种人各有其主的社会状态同自己的人文主义理想发生严重抵触。作者把特洛伊罗斯塑造成一个具有深刻悲剧性格的人物,正体现了作家思想上的深刻矛盾。

艺术特色

在作品中,作家开始注意对人物内在心理冲突的深刻割示,而没有仅仅停留在人物外部冲突的展现,艺术手法也更加丰富多样化。

1.讽刺手法的运用

讽刺手法之一是对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爱情生活的讽刺性摹拟。爱情本来是美好的字眼,而纯真的爱情又是那样圣洁,不容许任何人去玷污它。可当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初欢之后的早晨,潘达洛斯竟如此打趣他的外甥女:“啊,啊,其味如何?喂,你这位大娘子!”这庸俗不堪的笑话,一下子把爱情当事人置身于一个龌龊的境地。事实上,特洛伊罗斯所怀抱的高尚情感在后来遭到了玷污,眼前只不过是作一讽刺性的暗示罢了。

2.巧合手法的运用

《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第五幕第二场中莎士比亚就安排了一出奇妙的五人合奏曲。它以特洛伊罗斯到达希腊军中正好撞见克瑞西达和狄俄墨得斯谈情说爱这一情节巧合为前提。前台是狄俄墨得斯在引诱克瑞西达,暗处站着特洛伊罗斯和俄底修斯,后面一个地方站着忒耳西忒斯。五个人同台演出,在同一情景中表现出不同的心理感受与内心冲突,从而使戏剧情节充满了极大的悲剧紧张性。

作品评价

近代文学家梁实秋:严格地讲,此剧在结构上并不完美。作者原拟以爱情故事为主,但战争背景太大,剧情失去了重心。由于布局失去了重心,所以结尾特别乏力。

作者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beare,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于1564年4月23日出生在英国中部斯特拉福德城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幼年在家乡的文法学校念过书,学习拉丁文、文学和修辞学。后来家道中落,曾帮助父亲经商,1578年左右只身到伦敦谋生,据说从事过马夫或仆役一类当时被看作“最下等的职业”。后来当了演员和编剧,随着剧团到各地巡回演出,与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有比较广泛的接触。他在剧团里扮演过像《哈姆莱特》中的鬼魂之类的配角,也担任过导演,但主要是编写剧本,开始时不过是给旧剧本加工,逐渐由加工而改写或自己创作。他后来成了剧团的股东,1613年左右从伦敦回到家乡,1616年4月23日逝世。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