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鞮

更新时间:2021-12-02 17:22

狄鞮,读音dí dī,汉语词语,指古代翻译西方民族语言的人;古地名。

出处

《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孔颖达 疏:“鞮,知也,谓通传夷狄之语,与中国相知。”

南朝梁·沈约 《均圣论》:“周室受命,经典备存,象寄狄鞮,随方受职。”后泛指通译官,翻译人员。

宋·黄庭坚 《款塞来享》诗:“圣主敷文德,降书付狄鞮。”

清·黄遵宪 《罢美国留学生感赋》诗:“惜哉国学舍,未及设狄鞮。”据《吕氏春秋通诠·慎势》载:“狄鞮,古代翻译西方民族语言的人。◎晓明案:《周礼》云:‘象胥掌蛮、夷、闽、越、戎、狄之国使,传通其言也。’东方曰羁,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三千里内,被服五常,华夏之盛明,故不用象译狄鞮也。”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俳优、侏儒、狄鞮之倡。”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韦昭云:狄鞮,地名,在河内,出善唱者。”一说西戎乐名。见《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 郭璞 注。

解释

1.古代翻译西方民族语言的人。2.古地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