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杆轿

更新时间:2022-06-23 20:40

独杆轿是许昌市的民间舞蹈。用一根一丈多长的竹竿,两个人抬着,一个人坐在竹竿上,配合锣鼓点,做出各种有趣的表演。独杆轿是峄城人的首创,在中国属于稀有艺术品种。直到现在,峄城驻地坛山街道文艺队,仍然保留着独杆轿表演艺术。独杆轿是为了纪念清代乾隆年间峄县知县张玉树而发明创造的。

简介

遗产编号:

遗产类别:民间文学

申报人/申报单位:峄城区

遗产级别: 市

民间习俗

峄城区每年春节期间都要举行狮子龙灯系列表演活动,老百姓喜闻乐见,其中以独杆轿最受欢迎。独杆轿是峄城人民的首创和专利,它在中国民间艺术门类中独树一帜,属于稀有艺术品种。

表演时,坐轿的演员身穿官衣,头戴乌纱帽,轿前二人,各执一面旗牌,分别写着:“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独杆轿是为了纪念清代乾隆年间峄县知县张玉树而发明创造的。张玉树在峄县任职十年,《峄县志》记载:“张玉树视峄如家,爱士民如师友”清正廉洁,克己奉公,为峄县人民做了许多好事。因此“峄之人於侯之去尤思之不能忘也。”直到今天,“张青天”的美誉仍众口皆碑,许多故事在民间流传。

独杆轿第一次出现在清代公元前1776年,张玉树提倡地方官员“与民同乐”,峄县城里的文人、商人和南关、北关及徐楼村的民间艺人便自发地联合行动,集体创作了清官独杆轿,随着狮子龙灯队伍到县衙门拜年。此后,这项活动便断断续续地沿袭下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20多年以来,峄城区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坛山街道为活动主阵地,在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同时,始终把清官独杆轿作为“看家戏”,重点保留与传承。

推广申报

1995年,山东卫视专门录制了以清官轿为主,以狮子龙灯为辅的专题民间艺术节目----《峄县社火》,在中央电视台转播后,推向了国际电视文化市场。2006年,枣庄市文化局和峄城区文体局把《峄县清官独杆轿》申报为“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

垓下独杆轿

固镇县的濠城古名垓下,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和四月十五举办庙会,举行多种民间技艺表演,独杆轿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

垓下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在这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独杆轿”就是地方文化瑰宝中的一项。

所谓“独杆轿”,顾名思义,就是以独杆作轿,大不同于一般的舆轿。此轿既无轿围,亦无两根轿杆,而是在独杆之前端,设一简易圈椅,用以乘坐。表演时,乘坐者以袍服将圈椅覆盖,使观众以为其是直接坐在独杆尖梢的,给人以惊险之感。且此轿并不刻意保持平衡,而是在另一端由人操纵,一起一落,起落有致,顷刻升至半空,顷刻落至平埃,是在行走间进行表演的一种民间舞蹈。

表演班子一般由十余人组成。其中一名坐轿者,三名衙役,四名抬轿轿夫,另加2-4名操纵轿杆者。表演的主角有两名:一为坐轿者,名“四老爷”,县令打扮,身着官服袍带,乌纱朝靴,八字翘须,三花脸,一手持扇,一手持书,手舞足蹈,神气十足,趾高气扬,丑角形象;另一为最前鸣锣开道者,口中念念有词,诸如“四老爷大驾在后,百姓人等一律回避,挡道者剥皮抽筋”之类的恫吓话语。另两名配角为衙役,各持“肃静”、“迥避”的清道牌,紧随开道者之后,以渲染气氛,帮助清道。

垓下在汉以后,曾名洨县,作为县城延续了数百年,故有县官巡街一说。而县官名“四老爷”,乃“死老爷”谐音,表达了群众的爱憎。通过诙谐滑稽的表演和程序化的舞蹈动作,揭露了封建社会贪官污吏鱼肉人民、作威作福的丑恶形象。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