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8 15:40
独石仔洞穴遗址,位于广东省阳江市阳春市陂面镇六村岗西南面的独石仔石山,面积约200平方米,是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的古遗址。
1960年,广东省博物馆工作人员在西江两岸进行考古普查时,发现独石仔洞穴遗址,编为5号洞。
1964年,由广东省博物馆考古队进行第一次试掘探方。
1973年7月,广东省考古队和阳春县文化馆人员进行第二次发掘。
1978年,广东省考古大队、地区博物馆与阳春县文化馆联合组成发掘队进行第三次发掘。
1983年1月,广东省考古大队与阳春县文化馆人员又进行第四次发掘。
独石仔洞穴遗址是一个裂隙溶蚀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洞穴遗址,洞穴高15约米,宽2~8米,长40米,面积约200多平方米,该洞穴的洞口面向东南,临水近山,通风透气,光暗有之。因独石仔石山屹立于诸山的环抱之中,故名为“独石仔”。遗址发现有古人类的文化遗物,包括石器、骨器和动物骨化石等1400多件,并发现旧石器晚期的“智人”牙齿一颗,并遗留着大量人类食后所遗弃的螺蚌壳和动物烧骨化石,证明这里是一个人类居住、生活了相当长时期、繁衍生息的古人类洞穴遗址。
1978年,北京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碳14化验室以螺蚌壳作标本进行的测定、北京大学碳14实验室用兽骨化石作标本进行的测定,其结果:上文化层距1978年为14262年,中文化层距1978年为15350年,下文化层距1978年为16650年。据此,独石仔洞穴遗址的年代,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之末至新石器时代初期。
独石仔洞穴遗址堆积层厚约2.8米,分上、中、下三个文化层,在每个文化层里都遗存着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化遗物。出土打制的砍砸器、刮削器、石锤、石砧、石核等和经琢打磨制的穿孔石器、角器、骨器等四百余件,打制的石器和半成品在上文化层出土的只占四分之一,下文化层出土的占四分之三,打制方法较简单,均用单面打击法,多没有第二步加工,器身保留部分砾石面,其中上文化层出土的少数有较好的修理面。下文化层出土的粗糙、不规整。磨制石器,在下文化层出土的占四分之一,上文化层出土的占四分之三,磨制粗糙,多为凿打以后加磨,器形种类少,形制不规整。骨器是利用动物骨骼磨成,多出土于下文化层,在下文化层还发现一枚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智人”臼齿。同时出土有动物骨骼化石千余件,古人食后遗弃的螺蚌壳,并发现有灰烬、炭屑、烧骨化石。其中动物骨骼化石多为牙、骨,各文化层均有出土,其动物种属有:猕猴、犀牛、貘、水鹿、野猪、水牛、中国黑熊等。
独石仔洞穴遗址是岭南保存较完好、出土文物丰富的旧石器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洞穴遗址,为研究广东省西南部人类发展史提供了实物依据,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2013年3月5日,独石仔洞穴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独石仔洞穴遗址位于广东省阳江市阳市县陂面镇六村岗西南面的独石仔石山。
自驾:自广东省阳江市阳春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独石仔洞穴遗址,路程约25.1千米,用时约3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