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岩

更新时间:2023-02-17 19:41

狮子岩,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新洲旧街街利子河东,少潭河水库西南侧。因岩形如狮而得名,其唯北观如狮,狮首回望,四足屈蹲,额、鼻、口、目、背脊形态逼真。是明清时期就声名远播、历经数百年的“蕲黄四十八寨”之一的狮子岩古寨。

景点构造

青山绿水之上的狮子岩海拔180米,相对轻松得多。山脚少潭河水库碧绿清澈,山上树林深幽。半山一道清泉横溢,越过小路,跌落山崖。

阶梯尽头寨墙高耸。钻进洞开的狮子岩寨门,有几间年代较近的房子,屋顶已塌,据当地人介绍,早两年发山火,这里一间寺庙烧毁,人去楼空。

清代以前这里又被称为“狮峰堡”,山顶狮峰寨也是“蕲黄四十八寨”的一座。

狮峰寨依一百多米绝壁山崖,三面筑墙,厚1.5米,高4米,长3000余米,分内外城。山顶内城,占地约30亩,为城寨的指挥中心;外城建有几百间石屋,供官兵宿营或山民躲难,城东南西北门各建有门楼。

据传狮峰寨与元末“红巾军”起义有关,现今残存的寨墙多为清代太平天国转战新洲时的古城墙遗迹。在当时的民间自筑堡垒中,是建制设施比较完备的一座。

狮子岩与象鼻山隔水对峙,中夹球山。东部罗麻叠嶂,得日月任其转旋之势;南接鹫山,遥望马鞍山;西观江汉,云霞沃涌;北连鹅颈石,毗邻赤膊龙山。

山上有明代古寺狮峰寺,为吏部侍郎赤膊龙王氏家庙。清同治年间,当地乡绅以石垒寨,以拒太平军。1941年新四军五师在此重创敌保安八团。登临山岩俯瞰湖光山色,远山近树,碧波清涟,鸟飞鱼戏,令人心旷神怡,遐想连篇。

历史考证

在武汉市近郊新洲东边,是绵延无尽的大别山余脉。登临山顶纵目远望,一道道沿山势起伏的古寨城墙,在蓝天白云间若隐若现。

据清道光《黄冈县志·古迹》载:“狮子岩,道观河东,盘踞三十里,高五里,形如狮蹲,其巅如狮口,中可容席。七洞三泉在岩下里许。”

狮子岩山势险峻,岩峰挺拔,状如蹲狮,头尾四足俱备。其巅山壁内陷,上下岩石伸出,中可容10余人围坐,酷似狮口,向东北张喉鸣吼。山顶林木森森,山脚杂草茂密,山风吹过,犹如狮发狮须拂动,栩栩如生。

狮子岩顶现建有儒(孔庙)、释(佛庙)、道(道观)三家庙、观,分别供奉孔子、佛祖、观音、关公、老子圣像。听守庙老人说,每月农历初一、十五,附近 市、县老百姓朝山较多,特别是像每年农历二月十五花朝、二月十九观音会、四月初八放生会、八月二十七孔圣人诞辰会等节日,山上必办盛大庙会,儒、释、道三 教共处一山,互不干涉,共享香火,这在其他地方很是罕见。

为何儒、释、道三教庙、观建在一个山头,现已无法考证。但清《黄冈县志》和当地《王氏宗谱》记载:狮子岩庙为明成化六年(1470年)当地王氏宗族为祭祀赤膊龙特建的狮峰山寺家庙,僧人园秀住持。明末诗人、知剑道人官抚辰云游时有《人日狮子岩访楚上人雪盈丈》诗云:“人日雪山去,雪深不见人,古径寻之无人破,何处人传狮子声,闻声信步步声处,到来声尽说无生。”老庙前原有牌楼书“陆海蓬莱”四字,毁于“文革”,今庙为王氏宗族集资在原址重修。

原禅房内的一眼天然古泉,深约1.5米,冬暖夏凉,永不干涸。被称“洗心泉”,传说喝此泉水可以消灾去病。

特色景点

“巍巍王兽奋鬃鬣(狮峰山寺),跃跃圆球浴午曦(绣球山)。老象罢眠舒卷鼻(象鼻山),困龙欲化卸龙衣(赤膊龙)。烧天双烛护官印(蜡烛山、官印河),歇笔连峰倒墨池(笔架山、砚池塘)。更喜御沟添瀑布(天子沟),畅流欢奏荔枝词(利子河)。”

狮子岩拥有以下十景:

狮峰寺

位于狮子岩顶,史载始建于明代,历代多有重修,为赤膊龙王氏家庙。因明代推祟三教合一的思想,庙内至今供奉有儒佛道三教神像。

绣球山

即少潭河水库中的那个岛屿。因位于狮子岩前形于球状而得名。

象鼻咀

俗名象山即与狮子岩隔水对峙的那座山,其象鼻已被水淹没,传说无心者靠近此处能闻听象鼻饮水之声。

赤膊龙

在今祠堂湾村袁家冲,新洲福利院门前,为赤膊龙王氏祖山,山上曾建有骑龙寺,被国家民党所废,山北麓建有赤膊龙纪念堂〔烈士祠〕疑为1928年中共利河党支部培龙寺旧址。

官印河

源于戚家堰,经蜡烛山北麓向西由利河中学注入少潭河。

砚池塘

袁家冲湾中直径约十米的小水塘。

笔架山

袁家冲湾前的丫叉形小山岗。

蜡烛山

王家大凹和毛家乢凹中间的那座山,山势陡峻,山上曾有古木如烛。登山可以俯瞰西北平川,敌伪曾于此建有碉楼,后被黄冈便衣队破废。

天子沟

位于祠堂湾村李家冲,新洲福利院水库处,为赤膊龙王氏始祖省三公墓葬处,传有“白天千人废,晚上万人移”之典故,即因其地灵秀含有紫气,影响朝室安危,朝室即令千人破其地,可天亮其地复原,其复原之快,好似有一万个人作为,后有高人指点以狗血浇地意狗血淋头而废。

荔枝河

即今利子河。明代江西王姓迁入长久店因河边有株大荔枝树故名荔枝河,又因河中曾有砻子垫脚过河称滤子地。民国时期河上有簰,准确说应该是一种浮桥。为当地的一道景观。王氏家谱载民国山西省政参议王纶青即为利子河人,曾著有《荔枝河樵者诗集》这可能也是利子河能够成为狮子岩十景之一的原因。

景点传说

1963年秋,袁家冲土地庙前的两棵古松是赤膊龙的两只眼睛,被人锯断;于是赤膊龙舌头———利子河中的一根十几米长的巨石随后自行断成了几截;后来修水库,泄洪闸刚好建在赤膊龙的“七寸”上了,新开泄洪道的岩壁还是暗红色……赤膊龙的龙脉就这样破了。

元末明初,由于战乱频繁,新洲一带数百里“半为墟丘”。明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下诏,从江西的饶州、余干、乐平等地移民来此定居(今民间俗称江西过籍),王氏先祖即明洪武四年由江西乐平县迁于今新洲落籍。

相传,王氏先祖是母子二人迁来新洲,由于家境贫寒,寄住在袁家冲舅父家中,靠母亲纺织,儿子替舅父家放牛为生。

袁家冲一脉山清水秀,一道山岗蜿蜒如巨龙,一日,儿子放牛时无意听到两位看地的风水先生关于一块龙穴的争论。颇有心计的他,在风水先生之前摘走龙穴处的一朵鲜花,并请求其舅父让他把父亲移葬于此,舅父念他是一孝子,同意把袁家冲的山岗让他安葬父亲,并按他的要求以防日后袁、王两家后代为坟地发生纠纷,还写了一张赠让袁家冲山岗的契约,一纸契约使袁家冲的山岗几百年来一直归王氏所有。现在的袁家冲已无袁姓后代……

传说中袁家冲这道山岗就是一条龙脉,谁家得到本应出皇帝,但由于时辰未到将花蕾就摘了,龙衣未穿,龙脉已破,皇帝是出不了,故将此山岗称为“赤膊龙”。尽管出不了皇帝,但风水犹存,那小孩将他父亲遗骨移葬龙穴后,王氏一族在此繁衍生息,称“赤膊龙王氏”。后来名人辈出,明、清两朝进士、举人科甲蝉联,以王廷陈王廷瞻王家禄、王家壁等人为族中佼佼者。王廷陈为明代著名诗人,其弟廷瞻历任户部尚书、南京刑部尚书,卒赠太子少保。自此“赤膊龙王氏”为当地望族,荣极一时。

明成化六年(1470年),王氏后代为了纪念赤膊龙,选中龙脉附近景色秀丽的狮子岩建王氏宗庙祭祀。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